明朝君王数十年不早朝,为何国家不乱?

早朝,是很多电视观众非常熟悉的一幕。在电视剧里面,人们常常看到每天一大早上,大臣们都要与皇帝早朝,太监们那一声“有事早奏,无事退朝”,早已为妇孺皆知。这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朝会,属于例会。

明朝君王数十年不早朝,为何国家不乱?

但是,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其实,历史上这种早朝,并不是电视剧里面所描写的那样。很多人好奇,明朝嘉靖20年不早朝、万历皇帝30年不早朝,为何国家不乱呢?

有人将其归究于权臣或宦官把持朝政,有人认为这是皇帝与朝臣消极对抗的方式。这些观点都只是看到了历史的表面。

早朝,又称朝会,最早源于诸侯朝天子。《孟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可见“朝会”是一项礼制,是最具仪式感的会议——“礼莫重于视朝”。

汉代自汉宣帝始实行五日一朝的常朝制度,三国时沿袭之。此后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朝会制度,但都有区别。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唐人白居易的一句名诗。其实,唐代的早朝分三种。

一种是常参,《唐六典》记载,唐前期“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也就是说,真正每日早朝的只有少数级别高的官员。时间也不是很早,通常为早上七点到八点左右,这个时间是唐代规定官员上班办公的时间,《新唐书》云:“学士入署,常视日影为候。”

一种是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只到了每月这两个日子,殿上才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最具仪式感的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间皇帝“服衮冕,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殿上皆呼万岁。王维诗“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说的是天亮前一小时开始进宫。宋代承袭唐代此制。清宫戏中所看到的每日朝会都呼万岁的场面是与历史不符的。

真正的百官每日早朝是明代朱元璋的创制。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时期的早朝,“昧爽而朝”,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要准时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鱼贯而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这个过程当中,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电视剧里,经常看到,文武朝臣在等待过程中揉着眼、打着呵欠,在黑暗与晨曦交纳的阴暗里,跺着脚,驱赶着寒冷,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不大可能出现的。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太和殿,此时百官行一跪三叩首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明朝君王数十年不早朝,为何国家不乱?

朱元璋时期,早朝有着十分严格的礼节。

午门上“鼓三严”,即第三通鼓响,先开二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赴掖门前排队,候钟鸣开门入内,文武分两班入朝,文由左掖门,武由右掖门。入内后,先于金水桥南依品级序立,等候鸣放鞭炮,大家各依次过桥,诣奉天门丹墀,文为左班(东班),武为右班(西班),在御道两侧相向立候,称为“起居”。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谓之“金台”。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皆着明铁甲胄;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煞是威严。

当音乐奏起,皇帝御门,锦衣卫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执盖立座上,一执“武备”、杂二扇立座后正中。天顺后,执伞、扇力士移到金水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上之伞,遇风劲时也撤去。

皇帝安座后,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齐进御道,再排班。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头礼,是为“大班”。

行礼毕,鸿胪寺官对御座宣念谢恩、见辞员数,这些人已于前日在寺具本报名,此时在庭下或午门外遥行五拜三叩头礼。若边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然后,进入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即“奏事”。

各大官员奏事之先,皆预先咳一声,文武两班之中,不约而同,声震如雷,俗私谓之“打扫”。然后从班列末尾行至御前跪奏,完毕即复位。奏事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本章。

奏对之际,班列中有礼节失当者,御史、序班即予举劾。若无失仪,御史、序班一躬而退,鸿胪寺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这种早朝,即便遇到恶劣天气也不停止,如果遇雨雪,皇帝特许可以穿雨衣。

史载朱元璋“每日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赐食在奉天门,或在华盖殿、武英殿,“公侯一品官待坐于门内,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于门外,其余五品以下于丹墀内。文东武西,重行列位,赞礼赞拜叩头,然后就座。光禄寺进膳案后,以次设馔。食罢,百官仍拜。叩头而退”。因朝廷财力不支,不得不废止了百官廊餐制度。

由于早朝所行皆循成规,空文太多,人数又多,礼体又极严,“大庭之上,体貌森严,势分悬隔,上有怀而不得下问,下有见而不敢上陈”,君臣双方都受制约,到最后,奉天门奏事,徒为观听之具。明朝多数皇帝不乐早朝,大臣也想方设法逃避早朝。

明初,朝鲜使臣即私下议论:“臣观上国之事,不可则效者多矣。六部官吏罗立庭中,皇帝高拱如天。至于刑决,绝无拟议,一言决了,不知几人无辜受戮。是不可取法也。”对这种早朝议事的制度表达不可效法的意见。

明朝的早朝到英宗后发生大变,英宗年幼,只逢三、六、九早朝;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以后,皇帝凡三十余年不视常朝,早朝完全废止。自宣宗起,开始命大臣“条旨”,形成一个新的制度——票拟制度。

所谓票拟制度,即大臣的章疏由司礼监收进,经御览后发内阁拟票(拟出处理意见),再经御笔或司礼太监按阁票朱笔批红(批答)后发出施行。这种制度大大简化了政事处理的工作量,使皇帝也从繁琐的礼仪中解放出来,自由度大大增加,而且处理政务也比在早朝时当即做出处理决定要审慎许多,因此,入清以后,票拟制度得以继续实行。

很多人奇怪,明朝嘉靖万历二朝数十年不早朝,为何朝政不受影响?其原因在此。即便不早朝,皇帝并没有失去对朝政的控制,只不过由明改暗。正因为内有司礼监、外有内阁的辅政体制形成,故“有臣无君,朝廷得以不乱,朝参照常进行”。以明代万历年间为例,万历十五年以后与以前的朝政并没有什么区别。赈济荒灾、整顿吏治、平定叛乱、治理河道、发展经济、对外交往等工作,一个也没有少,丝毫也看不出皇帝怠政的样子。

因此,从此君王不早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本身就是形式重于内容,礼仪贵于虚文而已。

明朝君王数十年不早朝,为何国家不乱?

清朝承明制,但并没有早朝站班议事的制度,而且每个皇帝的办公地点都不尽相同,清朝中后期往往是军机大臣才需要早朝。遇到难于决策的重大事件,皇帝可以随时召见内阁成员,地点往往以就近为原则,清朝皇帝召集大臣会议并不在民间口里所谓的“金銮殿”(清朝称太和殿),这只是举行重大典礼而不是开会议事的地方。

-end-

选摘自《历史只露半边脸》刘绪义,九州出版社

这是一部轻松解读历史的作品,所选文章均来自《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专版。本书主要围绕着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纠正了历史的误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