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祛溼” “化溼”過頭的年代,身體溼氣不足會得很多怪病

頭條的朋友,大家好,我是紀大夫。今天講講“祛溼,化溼” ,“祛溼,化溼”在這幾年宣揚的有點過頭了,不論醫生,美容師,健身教練都在說溼氣這不好那不好,,不論男女老少,都在使勁喝薏米水,茯苓粉的時候,我感覺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喝的不在是“藥”,而是“毒”。

藥的概念是什麼,那就是和身體病理產物相反的東西,比如內熱,你吃苦瓜,喝綠豆水,服用三黃片,這是對的,這就是藥;如果你吃了桃,板栗,服用了肉桂水,乾薑水,這就是毒

很多人說“晚上吃生薑,等於吃砒霜”,此言差矣,內熱或者陰虛的人,那是自然不能吃生薑,大蔥之類,但是陽虛之人睡不安穩,吃了姜,就等於吃了最好的安眠藥;為何,陽虛之人正缺少陽熱之品,虛陽不能下潛,就睡不著。

再反過來說說“祛溼”這個話題,首先,溼,也是人體的一部分,只要是人,身體必然有水分,沒有溼氣的人,應該不是“人”,是乾屍。溼,屬於中醫“津液”的範疇。

我們先說說津液的功能:

(一)滋潤濡養

津液以水為主體,具有很強的滋潤作用,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具有營養功能。津之與液,津之質最輕清,液則清而晶瑩,厚而凝結。“津亦水谷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液者,淖而極厚,不與氣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於骨節筋會之間,以利屈伸者。其外出孔竅,曰涕、曰涎,皆其類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

(二)化生血液

津液經孫絡滲入血脈之中,成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故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水人於經,其血乃成”(《脾胃論。用藥宜忌論》)。

(三)調節陰陽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之間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津液作為陰精的一部分,對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水谷人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靈樞。五癃津液別》),

(四)排洩廢物

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謝過程中,能把機體的代謝產物通過汗、尿等方式不斷地排出體外,使機體各臟腑的氣化活動正常。

哪一些人,需要化溼?

很多人說身體胖的人需要化溼,這是不正確的,首先我們中醫認為肥胖有“水”,有“痰”,有“脂”等等區別。

中醫診病,最重舌脈,舌應胖大,脈應濡,滑,弦。

胖大舌,說明身體水分較多,濡脈說明溼氣在表,表氣閉塞,溼氣難出;滑脈說明溼氣在中焦脾胃,運化不及;弦說明溼氣在三焦,氣化不利而成。

化溼也是一個大大的學問。

溼氣在表者,脈濡,應用藿香正氣散之類;溼氣在脾胃者可用白朮散之類,不可不知。

在這個“祛溼” “化溼”過頭的年代,身體溼氣不足會得很多怪病


辨證不明,往往害人,患者醫者往往把責任推到中醫學身上,現在醫院招聘也是如此,不問《內經》,《傷寒》背得幾段,先問學歷如何,英語幾級?越是這樣,中醫效果越是難以體現出來,人們對中醫誤解就越深。

雖有溼氣,不可亂除,我又一個銀屑病患者,身體肥胖,舌體和身體成正比,脈也很弦滑,很多大夫都認為溼太重,不能化津潤澤皮膚,就用了大量的化溼藥,茯苓用到了七八十克,薏米用到了半斤,白朮,車前子,澤瀉那是應有盡有。這位女士人倒是瘦了一小圈,但是銀屑病根本沒有好轉,經人介紹,跑我這來,又見我鬍子不白,頭頂不禿,視力尚佳,就覺得不靠譜,又不想她朋友難做,勉強的把手伸出來把脈。最後我在原方加了兩味藥,麻黃,蒼朮,解表化溼,這皮膚病就這麼漸漸好了。

我想說的是,溼(營養)在皮膚缺乏,可以導致銀屑病,牛皮癬,魚鱗病;我就是在化溼藥的基礎上,加麻黃,蒼朮解表,將裡邊的溼邪,引到皮膚上,溼邪就成了溼氣,可以潤澤皮膚,皮膚病自然就好了。

津液,分佈於體表的能滋潤皮膚,溫養肌肉,使肌肉豐潤,毛髮光澤;體內的津液能滋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竅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竅滋潤;流人關節的津液,能溫利關節;滲入骨髓的津液,能充養骨髓和腦髓

所以除了皮膚病,很多肌無力,乾燥綜合徵,半月板損傷,腦萎縮都有可能是溼不足導致的,從今天起,我們要理智的“祛溼”,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