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海国图志》刊行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二十年时间,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它虽然没有得到清王朝统治阶级的重视,但是在民间引发了众多学者的评议。《海国图志》刊行之初的境遇,可以概括为官方漠视和民间热议,其传播缓慢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局限,又有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原因。

《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一、《海国图志》刊行之初的境遇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天朝上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没有让“天朝”的上至天子、下至莘莘臣民真正从“睡梦”中苏醒过来,清王朝统治阶级仍然坚持妄自尊大观念,并没有去认真反思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海国图志》刊行之后,这一介绍“天朝”之外世界的图书,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魏源曾经托好友朱琦把《海国图志》推荐给了朝廷,但并未得到朝廷的采纳和重视。朱琦在《寄魏默深刺史》中寄诗抒怀,“况闻兹书出,市贾纷雕镌。辇下诸要人,争买不计钱。天聪倘易达,无埃予小臣。特此谢魏子,久要愧前言。”

朱琦隐约地说明了魏源托付的事情没有结果。此外,兵部左侍郎王茂荫对《海国图志》颇感兴趣。咸丰八年(1858),他向咸丰皇帝推荐《海国图志》,“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悉备载,而于英吉利为尤详。……未审曾否得邀御览。如或未曾,乞饬左右购以进呈。”

王茂荫的奏疏上达后,没有任何回应。由此可见,《海国图志》没有得到清王朝官方重视,尤其是引起清王朝皇帝的重视是困难的事情。

《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海国图志》问世后,在清王朝的一些读书人中引发了热议,对其评价褒贬不一。魏源的好友姚莹评价到:“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而遭到围攻。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以学习经史子集参加科举考试为求学问道的正道,公然背弃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转去辑录关于异邦蛮夷情况的图书,必然会被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离经叛道。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这部“创棒辟莽、前驱先路”的著作问世后,虽然得到部分学者和官吏的关注,但是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清王朝,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宰下,被“蛮夷”打败,让“天朝”师从“蛮夷”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封建守旧的势力甚至把“师夷”思想视为异端邪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揭起“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成为魏源理论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二、《海国图志》刊行初期传播缓慢及原因

在“西势东渐”的大势下,鸦片战争前后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依然坚持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优越感,而魏源的《海国图志》打破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清王朝上层统治阶级、乃至知识阶层是不能容忍的异端思想。可见,《海国图志》让当时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是何等困难的事情,其传播缓慢是有着认识上的局限、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原因。

《海国图志》在刊行初期,未能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传播。据考证,在清王朝已知的《海国图志》版本有12种,而刊刻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20年时间里只有5种。

根据1847年9月《中国丛报》关于《海国图志》记载:“我们从未在广州的各家书店听说过这么一部书,我们唯一见过的副本,就是下面的评价所据以做出的那一套。……它在北京和各省的政府高级官员中广泛发行,目的在于使他们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可见,《海国图志》问世5年来,传播对象仅为一些少数官僚士大夫,且传播范围有限,印刷数量也不大。在阅读过《海国图志》的一些少数官僚士大夫中,有其称赞为“此为宇宙间不可少之书也”;有其讥讽为“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等等。但是,称赞者未对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产生共鸣,主要是称赞其内容的广博和辑录的详实。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十年间,《海国图志》历经多次刊刻,但是大部分知识分子和普通的民众对其知之甚少,其传播范围有限;在阅读过的一些少数官僚士大夫也未重视这一著作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甚至反对者视其为异类予以否定的不在少数。

《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三、《海国图志》在刊行初期传播缓慢,可以从认识上的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层面分析其原因

《海国图志》刊行的时代,中国己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魏源“师夷长夷以制夷”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中国在抵御外来侵略中赢得主动,这一“以夷制夷”的思想,在未能得到清王朝皇帝的重视情况下,必然会受到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乃至西方侵略势力的反感。因此,《海国图志》在刊行初期传播进程缓慢且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批评和反对。

鸦片战争的失败,未能改变清王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古老的中华民族遭遇的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盲目排外,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也是懵懵无知,在读书人而言唯有科举考试是求学问道的正道。作为御侮图强的方案,《海国图志》对于科举考试无一实处,势必得不到士大夫们的青睐,且未能引起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视,甚至引来了迂腐人士的冷遇,可以说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悲哀。

《海国图志》问世后,为何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遭受冷落?

“夷夏”观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文化观念,这种“华尊夷卑”的文化优越意识长期主导了中国的社会思想,上至天子、下至一般民众,抱守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清王朝封建统治阶级依然用固有的“夷夏”观来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海国图志》打破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观,赞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在刊行初期未能受到重视,遭到误解为“为夷张目”,其遭遇必然是知音寥寥、少人问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