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多乙:也談振興京劇

扎多乙:也談振興京劇


也談振興京劇


我從97年開始學習京劇,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京劇的瞭解越深,喜愛越甚。20年來,京劇愛好者的人數急劇增長,票房如雨後春筍,遍佈全國,票友拜師、報班、認真研習,水平之高令人刮目相看。身邊的票友玩得如醉如痴,難以割捨,彰顯京劇之魅力。

京劇是一門神奇的藝術,我沒有能力進行全面的論述,只能說說自己的點滴感悟:

1、博大精深,京劇當之無愧。獨特的發展史使京劇中有一種“空前絕後”的現象,這在古今中外各藝術門類中是絕無僅有的,是京劇魅力之所在。餘叔巖、孟小冬、梅蘭芳、楊寶森、李多奎等,在他們身後幾代中國人中,找不出第二位。而裘盛戎、張君秋兩位大師,在不可逾越的高山(梅蘭芳、金少山)面前,另闢溪徑,創造了十淨九裘的裘派和十旦九張的張派,同樣列入“後無來者”的行列。一大批頂尖藝術家,分佈在各個行當、各個流派,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可慶幸的是,在京劇的鼎盛時期,在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留下了異常豐富的錄音資料,這個現象足以證明京劇在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要說演唱水平,就是當時劇場裡的笑聲和掌聲,都那麼專業、那麼到位,從笑聲和掌聲的節奏中我聽出他們是那麼地懂京劇、享受京劇,美到骨子裡去了。

如今,票友為什麼玩得如醉如痴、難以割捨,就是因為有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他們在欣賞的同時,學習、模仿,掛上一點味兒,別人聽著,自己覺著,都是享受,這是一種偶像光環下的美的體驗。有點像展示服裝流行趨勢的服裝模特,模特的衣服,一般人穿不出去,但把其中一點點流行元素溶入百姓的服裝,便是時裝了。

2、博大精深的另一個側面是難度。京劇特別吃功夫,唱流行歌曲,兩個月就能像模像樣,學京劇,十年摸不著邊兒。流行歌曲,不管多大的腕兒,模仿秀能以假亂真,誰見過能模仿梅蘭芳、楊寶森的。玩京劇的人都有體會,學京劇太難了。然而,難,正是京劇的魅力所在。渴望掌握一種東西,學習過程是最美妙的,一旦掌握反而覺得平淡,所以淺薄的東西不能持久。京劇則不同,越學越覺得深不可測,廣闊無邊,凡是玩上京劇的人,都上癮,半途而廢者基本沒有。只要鑽進去,如墜浩瀚藝海,暢遊一生。我們經常到著名琴師於學森老師家裡去玩,老人家幹了一輩子專業,晚年仍和票友一起,樂此不疲,更不用說我們票友了。

3、雅俗共享。高雅藝術不僅限於京劇,芭蕾舞、歌劇、交響樂都可與京劇媲美。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四十多歲的大姐跳芭蕾舞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我想,她們一定也有同樣美妙的感覺。但是,有條件接觸芭蕾舞、歌劇、交響樂的人畢竟是少數,與京劇無法相比。京劇的發展始終沒有離開社會各階層的戲迷和票友,雅俗共賞。高雅、高難的藝術,普通百姓都可參與,門檻特低。

又是精神享受,又是學習樂趣,門檻又這麼低,何愁無人喜愛。中央電視臺京劇票友大賽,儘管競賽規則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傷害票友,但票友的熱情依然不減,報名人數、年齡跨度、演出水平、新人湧現,恐怕京劇的鼎盛時期也無法相比。從這個角度講,京劇無所不在,無需振興。

扎多乙:也談振興京劇

現在從上到下都在喊振興京劇,但怎麼振興,振興的目標和標準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多年以來,又是研究生班,流派班;又是空中劇院、強強聯合;又是從娃娃抓起,少京賽、學京賽、青京賽,熱熱鬧鬧,就是振興不起來。如果把“恢復京劇的顛峰狀態或在當今藝術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作為振興的目標和標準,可以說京劇的振興是不可能的。用“出土文物”來形容京劇比較恰當,京劇有“出土文物”一般的不可思議和不可複製。


1、恢復京劇鼎盛時期的水平,煥發京劇特有的魅力,是這一代京劇演員無法做到的。青衣到張君秋為止、老生到李少春為止、小生到葉盛蘭為止、花臉到裘盛戎為止,後人再無法超越,因為產生這些大師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存在了。角兒可以是捧出來的,絕不是吹出來的。有幾位京劇評論的名嘴,口才確實讓人佩服,但見一出、捧一出;見一位、捧一位;都不錯、都平平;都能說出個道道,但都看不出個道道,這是京劇嗎?每一出、每一位都能說出幾個看點、亮點,把觀眾胃口吊起來,結果什麼也看不出來,反而讓人覺得乏味。不承認差距,就擺不正當代京劇名家的地位和作用,市場不買你的帳。

2、與流行歌曲等流行文化抗衡,簡直是自不量力。不是對手高明,而是人家適銷對路。眼下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從這個角度看,京劇的門檻又高了點。從接觸、好感、喜愛到參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周圍要有這樣的氛圍。我接觸京劇的信息,從童年就開始了,至54歲,工作稍一清閒,多半生的薰陶使我不唱歌、不跳舞、不下棋、不打牌,一頭扎到京劇裡,一發而不可收。京劇培養一個觀眾、一個愛好者,談何容易。歌迷哪,一個星、一首歌就如醉如痴了。

京劇是歷史,無法振興;京劇活在我們心裡,無須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