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鑼鼓:從[扎多乙]說起

(摘自王 碩《京劇鑼鼓知識與學習》)


京劇鑼鼓:從[扎多乙]說起

熟悉京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每段唱腔開始時都要先打一段鑼鼓或以一個鑼鼓點兒作為開唱的引奏。這種以鑼鼓開領唱腔的方式是戲曲演唱的一大特點,不只是京劇,很多地方戲也都採用這種方式。

  京劇的各種板式唱腔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用以開領唱腔的“開頭”鑼鼓和表示唱腔結束的“收、住”鑼鼓。這些鑼鼓與唱腔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節奏邏輯關係,是整個唱腔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講這些鑼鼓之前,我們先對京劇唱腔的各種板式及其彼此關係做一個簡要介紹。   京劇唱腔以[二黃]和[西皮]曲調為主,還有[反二黃]、[反西皮]、[四平調]、[反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及[吹腔]等。京劇的唱腔是板腔變化體結構,以傳統的[二黃]、[西皮]唱腔來說,[二黃]的唱腔板式包括[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碰板]、[散板]、[滾板]、[導板]、[搖板]等;[西皮]的唱腔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板]、[流水板]、[快板]、[散板]、[導板]、[搖板]等。其中,[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和二黃的[碰板]、西皮的[二六板]、[流水板]和[快板]等唱腔是有固定節拍的,故稱之為“上板”的唱腔;[散板]、[搖板]、[導板]及二黃的[滾板]等是沒有固定節拍的散節奏形式,即自由拍的。先說說被列為“第一板式”的[原板]。[原板]的一個“原”字其實已經對它的性質和它在京劇唱腔諸板式中的地位做了透徹的說明:“原”有原始、原本或最初之意。[原板]唱腔的節奏平穩,速度適中,行腔簡約、流暢,作為基本的板式、腔調,乃是其它板式唱腔進行多樣性豐富變化的母體依據。所以,[原板]既是第一板式,也是基本板式。[原板]是2/4節拍,把它經過旋律和節奏上的擴展、細膩化,就生成了4/4節拍的[慢板]唱腔;再把它經過旋律和節奏上的緊縮與簡化,便又生成了1/4節拍的[流水板]和[快板]唱腔;再把它有固定節拍的旋律、節奏化為自由拍的行腔,就又產生了[散板]、[滾板]、[搖板]等唱腔。這便是京劇“板腔體”唱腔的演變方法和基本特徵。


  上面講到[原板]是2/4節拍,即它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有兩拍。京劇講“板眼”,強拍為板,弱拍為眼,[原板]即為一板一眼(一強一弱)的節奏。人們習慣於以扣手掌為拍板,以點手指為打眼,這種傳統的拍板擊節的方式是老戲迷所熟悉的。[慢板]是4/4節拍,即一板三眼:頭一拍(強拍)為板,第二拍(弱拍)為頭眼,第三拍(次強拍)為中眼,第四拍(弱拍)為末眼,故[慢板]又稱“三眼”。所謂[中三眼]、[快三眼],便是在[慢板](“三眼”)的基礎上加快演唱和伴奏的速度而生成的。因通常[慢板]的演唱速度要比[原板]慢一倍,而[快三眼]則要在[慢板]的行腔、節拍不變的情況下,加快一倍行腔速度,基本達到等同於[原板]的快慢尺寸。所以,[快三眼]在行腔、節奏上就顯得密度很高,給人以十分緊湊的感覺。   [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在鑼鼓的開、收方式上有很多相同和相似之處,故集中一起先予介紹。

   從[扎多乙]說起

     在京劇演出當中,鼓師不僅是樂隊的指揮,也是包括表演在內的整個舞臺的音樂節奏的控制者。上面談到,“開頭”鑼鼓對於唱腔起著開領的作用,因此,它的節奏快慢、力度強弱,也必然成為整個行腔的基準和依據。所以,“開頭”鑼鼓的演奏必須是引領準確和節奏鮮明的。   下面談的第一個唱腔“開頭”就是人們習慣唸的[扎多乙]。為什麼是習慣唸的呢?因為[扎多乙]的確只是口頭念法,鼓板實際擊奏的音響是“龍大多”或“龍多大”,但念法均為“扎多乙”(下面細做解釋)。因其形式簡單,節奏鮮明,作為[原板]、[慢板]及[中三眼]、[快三眼]的“開頭”,[扎多乙]是最為基本和原始的形式。如[奪頭]、[倉大乙]等其它“開頭”鑼鼓,或內含有[扎多乙]的節奏原理,或就是以[扎多乙]的節奏型為依據演化而來的。所以,以[扎多乙]來說明鑼鼓“開頭”與唱腔、過門之間的這種連帶關係、節奏邏輯是最為顯明且具代表性的。

  作為[原板](一板一眼)“開頭”的[扎多乙],它的節奏位置是:“扎”是板,“乙”是眼,“多”在板、眼之間。除旦角、小生以外,老生、花臉及老旦的[二黃原板]和[西皮原板]的[扎多乙]“開頭”打法是不同的。如《搜孤救孤》程嬰(老生)唱的“娘子不必太烈性”一段[二黃原板],它的[扎多乙]“開頭”,鼓板實際打出來的是“龍大多”:“龍”是擊板“扎”和鼓上輕擊“多”的齊打,“大”是鼓上重擊,“多”是鼓上輕擊。這是[二黃原板]的[扎多乙]“開頭”的規範打法,它從引導意圖和擊奏效果上都十分清楚、明確,但人們在唸這個“開頭”時仍習慣地把“龍大多”唸作“扎多乙”。[西皮原板]的[扎多乙]“開頭”一般打為“龍多大”(習稱“龍咚大”)。如《烏盆記》劉世昌(老生)唱的“好一位趙大哥真慷慨”一段[西皮原板]的“開頭”就是“龍咚大”。此外,鼓板為了與胡琴過門更嚴密地配合,也會對“開頭”做一些變通處理。例如《文昭關》伍子胥唱的[西皮快原板]“恨平王無道亂楚宮”,它的“入頭”過門是搶在眼上入的(一般是過眼入),如果鼓板“開頭”還採取常規打法,打“龍咚大”,則與這個過門在樂感的強弱、擊打的邏輯上都不太和諧,所以,鼓板就變“龍咚大”為“龍大哆”,則與胡琴的拉法天衣無縫地配合而顯得十分流暢。再如《四郎探母》“見弟”中楊延輝唱的[西皮快原板]“弟兄們分別十五春”情況也與此一樣。旦角、小生[原板]唱腔的旋律、節奏均與生、淨不同,對照而言,旦角[原板]的格式、節奏倒很接近於老生的[三眼]唱腔,所以,旦角、小生的[二黃]、[西皮]的[原板]唱腔,[扎多乙]“開頭”在形式上沒有區別,都是打為“龍多大”。 作為[慢板]“開頭”的[扎多乙],其節奏位置與開[原板]時自然不同:“扎”為板,“多”為頭眼,“乙”在中眼。打法是“龍(板)多(頭眼)大(中眼)”,[二黃慢板]與[西皮慢板]之間、不同行當之間,打法上都大致無異。如《文昭關》伍子胥(老生)唱的[二黃三眼]“一輪明月照窗前”、《三孃教子》王春娥(青衣)唱的[二黃慢板]“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嘆”和《桑園會》羅敷(青衣)唱的[西皮慢板]“三月天氣正豔陽”均同此理。唯因生、旦唱腔在整體速度上的差異,所以,對不同唱腔,[扎多乙]“開頭”需要有尺寸上的不同把握。   [中三眼]、[快三眼]與[慢板]([三眼])的區別主要在行腔的速度上,所以,它的[扎多乙]“開頭”也只是尺寸上變速而已。例如《上天台》劉秀唱的[二黃中三眼]“銚皇兄休得要告職歸林”和《洪羊洞》楊延昭唱的[二黃快三眼]“自那日朝罷歸安然睡定”,還有如《擊鼓罵曹》禰衡唱的[西皮快三眼轉原板]“平生志氣運未通”和《文昭關》東皋公唱的“三眼頭子”入的[西皮原板]“閒來無事步從容”等,都是根據唱腔的既定尺寸來打。(所謂“三眼頭子”就是按照[快三眼]拉法來處理[原板]的“入頭”過門,後再隨著唱腔逐步轉入[原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