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寫在前面的話

上學時老師佈置的名人名篇中,大都是比較深奧的大作,我時常感覺讀起來比較吃力,有時還要回過頭來去讀,可老舍的文字樸素無華,通俗易懂,所以那時候我很愛讀老舍的作品。

現在讀老舍,才領略了人民藝術家的真功夫,他的幽默不像錢鍾書那樣來自腹有詩書的自信,而是來自生活的辛苦,以及對人事的洞察。老舍的幽默裡總帶一點血性的。冰心曾經說老舍的心裡面都是一股子正氣,能夠讓人打起精神,她佩服老舍那滿腔的愛國之情。

2008年老舍全集出版,距離老舍去世已經42年了。

作為一本詳實收錄老舍所有作品的文集,近14萬字,涉及老舍自己生前整理的文集和之前未收錄的作品。該書一出版便獲得國家圖書獎。

說到老舍,相信很多人聽說過他的話劇《茶館》和《龍鬚溝》,學校裡讀過他的《駱駝祥子》,電視劇裡看過他的《四世同堂》,被他樸實真誠的語言風格所感染,也被他幽默諷刺的文筆所驚歎。

老舍在現實生活裡也是一個有趣兒又生動的文化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老舍為我們營造的精神世界吧。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01老舍之生

1899年2月3日,農曆立春,這一天是中國24氣節中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春暖花開的日子,老舍出生在北京城的一個滿族護軍家庭。

從此中國多了一個原名叫舒慶春的老人。只是後來老舍覺得要活的跟別人不一樣,就自己改名為舒舍予,顧名思義“捨去自我”。

九歲的時候,老舍開始進入學堂學習四書五經。因為家境貧寒,上學是晚了一些,但是在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上私塾都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所以老舍對自己也嚴苛自律,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積累了紮實的文學基礎。

14歲那年,他雖然考進了中學,卻因為家貧如洗,再次退學回家。然而老舍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繼續考取公費的學校,為家裡節省開支。

最後老舍終於再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師範學院。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02老舍之文

冰心曾這樣讚歎過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傳神生動的語言,充分地表現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風光;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嚮往與希望。”帶著冰心對老舍的讚美,我們一起來閱讀他的作品吧。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後,老舍成為一個小學的校長。 由於校長做的很不錯,很快調到教育界當局領導。

畢竟那是個官場,老舍自身不喜與舊勢力的人共事,很快辭去了職務,繼續低調沉穩地做他的小學老師。

老舍曾寫了一首詩:《述懷》:辛酸步步向西來,不到何清梅不開!身後聲名留氣節,眼前風物愧詩才。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

作為一個有骨氣和志氣的文化人,老舍用自己的氣節,守住了自己的底線。

1921年老舍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小說《她的失敗》,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你發表在1923年的一個季刊上。

從此,老舍開始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雖然中間他去過英國某大學做過講師,心中的小說夢並沒有熄滅。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1926年開始,老舍陸陸續續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老張的哲學》發表的時候老舍第一次用了”老舍”這個筆名。從此在英國的老舍用三部長篇小說奠定了自己在小說界的地位。

回國之後,老舍依然邊寫作邊在大學裡教學,後來發現自己的寫作時間不夠,就辭去大學講師的工作,心無旁騖的創作。《貓城記》《離婚》《月牙》《駱駝祥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了。

1939年老舍翻譯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西方出版,並引起了轟動,一度四次外版,成為中國把文學經典引入西方的成功案例。五年之後,老舍終於把《四世同堂》的第一卷寫完,而後在美國講學寫完了第二卷,這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老舍骨子裡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又揉和歐美藝術的表現方式,在宣傳中國的文化上盡心盡力。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1949年回國後,老舍和中國作家們一起成立了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並被北京人民政府為評為“人民藝術家”,被選為全國文聯主席和作協副主席。

1957年,老舍創作了話劇《茶館》。以老北京為背景,講述了20世紀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國普通民眾經歷的苦難和生活支離破碎的故事。

老舍的作品都是取材於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洞察了市民貧困的命運之根源,文筆富有生活的氣息和情趣,擅長刻畫人物的性格,很多人物形象後來都被搬上影視話劇的舞臺。

他的語言精緻幽默,老少共賞,貼近大眾,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被稱為“語言的大師”。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03老舍之情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滿族,是趙紅旗之後。胡絜青還是齊白石的弟子。1930年還在唸大學的她便被母親託人介紹認識了剛從英國歸來的老舍。

老舍的人品和風采給胡絜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都喜歡文學,當時作為某個學校社團的胡絜青去邀請老舍給他們做文學講座,一來二去之後,雙方因為又有共同的愛好和出身,在心靈的溝通上更容易靠近一步。

於是,頻繁的書信往來之後,互生情愫。老舍寫給胡絜青的信中說:“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像個日本少女,你不愛吭聲……你我都是滿族人,生活習慣一樣。你很好學,我對外國名著,外國地理,歷史,文學史也很瞭解,彼此有共同語言,能生活到一起。”

雖然還沒結婚,老舍還在信中提出“約法三章”:

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窩頭,如果天天想坐汽車就別找我。

第二,要能刻苦學一門專長。

第三,不許吵架,夫妻和和睦睦過日子。

這100多封的情書,成為他們後來感情穩定的基石。

在朋友和老師的幫助下,胡絜青和老舍在1931年舉辦了婚禮。“咱們要和睦相處,決不能吵架拌嘴。”這句話成為老舍夫婦恪守的信條,他們共同生活了35年,據說從沒有紅過臉。

胡絜青為老舍生了四個孩子,抗戰爆發,胡絜青帶孩子們四處奔波,老舍也在顛沛流離中,用自己文字的發聲,投入到挽救民族的危亡當中。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04老舍之死

梁實秋評價老舍:“老舍為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但是內心卻很孤獨”。

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老舍作為一個以反映人們生活為己任的人民藝術家,一直在真誠、執著地思考自己與人民的關係,自己的作品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為此孜孜以求。一生筆耕不輟,被稱為文藝界的勞動模範,為後人留下的寶貴的文字。

1966年那一天,老舍像往常一樣要出門,出門的時候他笑著對孫女說:“爺爺要走了,再見。”沒想到一語成讖,之後孫女再也沒有見面。和《茶館》中的王掌櫃自殺前那幕如出一轍。

1966年8月24日,新中國第一批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獨自走到太湖邊上,沉思了整整一天,不忍屈辱自沉於北京太平湖才67歲。

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老舍曾說:“人活著,要有情趣,而且乾淨。”老舍用自己堅守的誓言為自己的氣節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他的優秀作品給很多世人帶來了豐富的精神盛宴,老舍也成為我們心中“老舍不老”的人文傳奇。

老舍:新中國第一位人民藝術家,把文藝視為生命,67歲投湖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