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秦始皇的一生?

不才講史


如何評價秦始皇的一生?在我看來對秦始皇的評價不僅要從當時環境看,也要從整個歷史角度看;不僅要從秦始皇的功勞看,也得意識到他的過錯。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我覺得用有大功、有大過的矛盾人物較為合適。因為我認為秦始皇的一生豐功偉績實在是令人敬佩,但是犯下的大錯也實在令人氣憤,所以他就是個功過相互糾纏的矛盾人物。

圖.秦始皇嬴政


一、集萬千榮耀於一體的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的一生所做的貢獻是非常多的,這也是後人稱他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也是許多史學家稱讚秦始皇的依據。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看看秦始皇對當時社會,對整個歷史都有哪些功勞。

01.掃六合,一統天下

秦始皇的第一件功勞就在於他統一了天下,使原本分崩離析的中原大陸,又重歸於好。秦朝之前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可謂是狼煙四起,時不時就有戰亂髮生。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平常百姓還怎麼能安心的生產勞作與生活,說不定哪天自己的家鄉就被戰火燒到而導致生靈塗炭。

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率兵逐鹿中原,一步一步把齊、楚、燕、趙、魏、韓等諸侯國一一拿下,最後一統天下。使得原來分裂的中原大陸又成為一個整體,給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整體安穩的環境,讓老百姓不用再擔心戰火的襲擾、可以安心生活。

圖.秦始皇滅六國


02.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

《禮記》《史記》中均記錄了秦始皇統一車軌、文字的的事蹟。

《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可能許多朋友會覺得統一文字和貨幣算秦始皇的功勞一件,因為文字的統一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的傳承和延續,而貨幣的統一則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與商貿的往來。但是很多人會對秦始皇統一車軌都能算大功一件感到困惑,統一車軌有什麼用?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車軌。車軌其實就是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古時候的路都是土路,經常有車輪壓過的地方就會留下車轍,兩個車轍間的距離也可以稱作車軌距離。在古代可不像我們現在,說修條路就修條路,不管是車軌小的轎車還是車軌大的卡車、拖拉機都能開。在當時各諸侯國採用的馬車車軌標準都是不一樣的,所需要的車道寬度也就不一樣了。如果車道太窄,那麼大車軌的馬車就沒法過去了。要是按照不同車軌的話,需要有很多不同寬度的車道,才能滿足運輸要求。為此統一車軌十分必要,秦始皇規定所有車軌的距離為六尺,為以後的交通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方便各地的車輛的來往。

圖.統一車軌六尺


二、殘酷的暴君

秦始皇雖說一生功勞無限,統一了天下,統一了貨幣、文字以及車軌,採用了郡縣管理制度等,但是在當時秦始皇也是一個令人害怕的暴君,做了許多讓人氣憤的事情。

01.焚書坑儒,毀了智慧結晶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執政後極大的採納了李斯的法家思想,對於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有所排斥。當時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下令燒燬除去《秦記》以外的所有其他列國的史書,對敢談論《詩》、《書》的人全都處死,要是有借古諷今者按照滅族處理。這就是“焚書”的由來,秦始皇這一燒,一下子毀了多少歷史經典,對歷史後代是多大的損失。

而“坑儒”據說是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有兩個儒家弟子在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以及政治,惹得秦始皇龍顏大怒,下令抓捕這些儒士,挖坑活埋。由此可見,秦始皇是一個十分心狠手辣之人,幾百條鮮活的人命一下子就沒了,也讓歷史上一下子少了幾百位人才。從次看,秦始皇真是犯了一大過錯。

02.重刑罰、重賦稅,百姓民不聊生

在第一部分也說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給了百姓安穩的環境去生活,可是秦始皇並沒有讓百姓過的多麼開心,反而還極大的增加了百姓對他的怨恨。

秦始皇在民間採用承重的賦稅制度,一個百姓生產的糧食幾乎超過一半多要上交國家。本來秦朝就是建立在戰火之下的,百姓才剛剛過上算是安穩的日子,自給自足勉強能滿足。而秦始皇採用的納稅制度,立馬讓普通百姓苦不堪言。自己都要活不下去了,還得給秦始皇交這麼多的糧食,哪個人不埋怨?秦始皇這一做法在我看來就是自己逼著百姓造反。

除此之外,因為秦始皇注重李斯的法家思想,在刑罰制度上也是極其殘酷的。本來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刑罰已經很嚴苛了,秦始皇又把它推到了高潮。

《漢書·刑法志》有載:「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烹之刑。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圖.秦朝刑罰記載


三、充滿功過矛盾的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一生有大功,有大過,有些事從當時看是令人憎恨討厭的,但從現在看卻是值得稱讚的。

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現在的我們從歷史的旁觀者角度,會毫不猶豫地讚美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功績,抵禦來自北方的外敵,保衛了國家的和平與穩定等等。但是從當時的環境看,秦始皇修長城必然是一件激起民憤的事。

修建長城就算放到當代也是一件工程量十分龐大的事,更別說在勞動力落後的秦朝,那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而秦始皇為了修建長城,在民間強徵百姓,只要有點勞動力的男丁都被抓去為他修長城了,導致民間發生不少妻離子散的事情發生。而且秦始皇對待休長城的民工極其不友好,完全就是壓榨百姓,想著快點把長城修好。最後導致大量勞工在修長城的過程中慘死,引起民間一片不滿。我們熟知的孟姜女哭到長城定位故事就是當時民間表達對秦始皇的一種表現。

所以就單從修長城一事來看,秦始皇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今人覺得他功勞很大,古人卻對他埋怨不斷。

結語: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我認為既要從現在的角度看待,也要設身處地從當時環境分析;既要看到他的功勞,也要注意他的過錯。總結來看,我認為秦始皇就是一個功勞和過錯糾纏於一體的矛盾人物。


唐宋秘史小偵探


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一直都是褒貶不一的,說他是明君的也有,說他是暴君的也有。我們看待一個人,也是要從兩方面來說的。

就統一中國而言,秦始皇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說這是他最為英明的地方。尤其是秦國統一之後,他實行的一系列政策,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這些影響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最為深遠的。

能夠做出這種事情的人,當然是明君了。

但是,明君也有做糊塗的事情的時候,畢竟秦始皇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是人也就會有犯錯的機會。

秦始皇為什麼能夠成為暴君呢,就是因為他犯了很多錯,做了很多傷害人民感情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秦國,秦國正是因為滅了六國之後統一在一起的。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可以說他們都是秦始皇的仇敵。

秦始皇必須要對他們實行打壓的政策,否則,秦始皇就有了生命危險。他的國家也不會穩定和統一。

我們都知道,即使秦始皇在極力的打壓別人的時候,想要刺殺他的人也是一直不斷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不過,荊軻失敗了。

你說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能不加強對國家的統治嗎?

關鍵是秦國建立之後,秦始皇還遭受到了張良的暗殺,若不是大力士把鐵錘給砸偏了,說不定秦始皇早就一命嗚呼了。

所以,秦始皇不得不對全國的子民實行高壓統治。全國的子民的日子不好過,這都是秦始皇造成的,所以,對於全國百姓來說,他是暴君無疑的。

更何況他制定的秦法是十分的嚴厲的,陳勝吳廣為什麼要起義呢?

原因就是陳勝和吳廣要服勞役誤了期限,誤了期限就要殺頭,這是多麼不合情理的一種刑罰呀。

也只有暴君,才能制定出這種刑罰。

還有秦始皇大修土木,又是修建皇陵,又是修建阿房宮。修建這種東西,動用的勞力就有幾百萬,這肯定是加深百姓災難的一件事。

所以,通過這件事來看,秦始皇絕對不是明君,他就是典型的暴君。還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這些都是不得民心的。

當然了秦始皇所做的這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加強自己對國家的管控。

所以說秦始皇即是明君,也是暴君,就看我們怎麼來看待他了。可以說,他就是矛盾的結合體。


史學達人


1.秦始皇做到了統一六國建立新帝國,非常有魄力、膽識、聰慧過人。

2.統一六國建立新帝國初期,秦始皇想著如何實現並讓老百姓內心也認同他,從而達到秦帝國的思想統一真正的統一。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推行秦國本土一直行之有效的郡縣制,改變了歷史800多年的封分制,同時期採納了商鞅變法,農民可以長久佔有土地,書同文字,秦始皇務實接納了六國文化,給予充分的尊重,建立博士制度。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這些都是他努力並謙虛的態度對待百姓新國,還數次出遊瞭解百姓情況。

3.但是由於他的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焚書坑儒,導致和百姓離心越來越遠,加上對外擴張征戰,建阿房宮,修長城,修皇陵,秦直道等,徭役繁重,沉重賦稅導致百姓苦不堪言。

4.秦始皇沒有做到與民修養生息,少了更多的耐心。但是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福祉。




歷史愛好者LING


提起秦始皇這一生,世人對他的評價各不相同,我們曾經在歷史課本上了解他,知道他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但是人孰能無過,他雖然是一代君王,可是人們對於他的評價還是有好有壞的,畢竟他這一生做過很多偉大的事,“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也做過很多傷害百姓的事,那麼秦始皇這一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先把一些常見的誤解澄清一下,方便大家認識真正的千古一帝

1.焚書坑儒

這可以說是秦始皇最為臭名昭著的一件事情了,但是這件事情的始末可能和大家的想象有些出入。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首先是焚書,政令是燒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儒家等各家經典,而不是全部;而且對於農牧和醫學類的書籍,是全部保留的。真正導致這些精彩的思想大量流失的是項羽後來的一把大火。

而且也有人認為史書秦朝也是有保留的,不是全部燒燬。這可以從後世的史學家比如司馬遷、班固的作品中多有摘錄原史(採用第一人稱)的跡象得到印證。蕭何當年入咸陽的時候,很有可能搶救了一批秦政府保留的各國史書。戰國時代的大部頭都是成堆成堆的竹簡,想複製、私藏的難度可是真的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我個人傾向於秦朝是有保留其他各國史書的。

然後是坑儒,對於這點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存在,有人認為是術士,有人認為都是儒生。比如唐代韓愈、宋代司馬光,就比較贊同這是“屠術士”。即使取最後一種情況,當時坑殺的的確是儒生,這些儒生也是本身尋仙失敗,或者不支持政令、私下搗亂、以古非今想要恢復周禮(分封制)的儒生,而不是說秦皇頭腦一熱,看你不爽凡是儒生都殺掉。支持坑殺的是儒生的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王充,他考證的結果不過是“四百六十七人”而已。這才多少人,儒生何止上萬,秦政府自己的博士、官員等等難道不是儒生嗎?賈誼、董仲舒等相隔最近不過幾十年的大儒又是怎麼來的呢?他們好像也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

當然還有衛宏在幾百年後揭露的第二次坑儒:

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其不謬矣。

不過一般不被人接受,因為只有他一個人在說,並且以秦制這樣的做法很不現實。即使是真的,也依然不過是幾百人。不管是更早的春秋時期,還是之後的朝代,一次株連幾百儒生的情況都屢見不鮮。並不是什麼大事,真正像宋朝那樣號稱不殺士大夫的反而是特例。

這件事情之所以被後來者誇大,更多是因為當時秦國的制度比較嚴苛,六國剛剛歸一、人心浮動,對此不滿的情緒比較大。而後來掌握輿論的都是儒家士子,對於這種對自己極度不友好的帝王,當然是先噴為敬。真正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焚燒的《詩》、《書》等還是有不少保留下來的,而秦皇要求保留的那些實用的醫學、農牧的書籍,卻沒有保留下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大的遺憾。當然了,後世的儒家一向視這些東西為小道尓,沒能留下來也是不奇怪的。

2.秦皇不過是摘了以前各位秦王的桃子

秦國的強大是從孝公時代商鞅變法開始的,經過後面的幾位優秀的秦王發展,秦國確實已經確立了國力優勢,無論是兵員戰鬥力還是糧食生產、工具生產都對東方六國佔據優勢。這種優勢碾壓一國是可以做到,但恐怕遠遠沒到碾壓六國之和的地步。甚至在五國伐齊前,齊國打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又是稱臣又是割地甚至丟了函谷關。

以公元前260年前後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為例,這場戰爭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秦國當時的國力的確已經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趙國即使有廉頗、李牧也不願意與秦國正面交戰。但是秦國長平之戰依然打的非常艱難,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意思就是秦昭襄王發佈了舉國動員令,徵召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去斷趙國的糧道,給河內郡所有應徵者加封爵位一級。即便如此,最後能打贏這場戰爭還多虧了反間計,讓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這裡說一下,趙括未必是大家想的那麼無能,能跟白起剛上一個多月才因為後勤不足輸掉,也算盡力了。這是趙王的戰略問題,因為趙國拖不起了,需要尋求決戰。沒有采用廉頗的穩守策略。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現在來看,比起被坑殺四十萬,不如繼續拖著,把秦國拖死,最差也不過是四十萬人都死了而已。

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趙王對於自己的決策也是很後悔的,秦國當時的後勤壓力也很大,戰損也很多。打完之後:

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空虛到其他六國都想要直接一波推掉秦國了。

趙國當時要說自己是東方六國中國力最強的,恐怕還不行。(沒錯,就是這個打贏了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曾經也被齊國按在地上摩擦)而秦國儘管是已經確立巨大優勢,想要動搖趙國國本(並沒有滅國),也是賭上了舉國之力的。全國男丁都被徵召,還需要秦王親自去加封爵位,你可以想象國內有多困難。即便如此,有名將白起在,加上趙王有戰略失誤,齊國等國沒有堅定支援,這才打贏的。所以說這時候的秦國光是碾壓趙國一國,都很勉強。

嬴政前247年登王位,距離長平之戰不過10年。他加冕成人禮,親理朝政是前238年,距離長平之戰不過20年。20年前秦碾壓一個很難說最強的趙國都很勉強,20年後就能碾壓六國之和了嗎?對於秦國至關重要的鄭國渠,就是嬴政時期修的,這項工程是秦國能橫掃六合不可缺少的根基之一。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此外嬴政還針對秦國現有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變革,讓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並且更加重視法家,讓秦國成為一臺戰爭機器。即便如此,在統一六國也不是那麼順利的。

王問於將軍李信曰:“吾欲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王以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武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因謝病歸頻陽。

嬴政想滅楚,李信說我只需要20萬,王翦說要60萬,嬴政覺得60萬太多了,於是派了李信去。

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結果李信、蒙武除了一開始取了一些勝利,大敗而歸。要知道這兩位也都是不錯的將領了。

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病不能將,王曰:“已矣,勿復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六十萬人伐楚。

沒辦法,秦王還得去找王翦,派60萬人去滅楚,而這60萬人幾乎是秦國所有的軍隊了。王翦拿在手裡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秦王不相信自己。只好不斷的要求賞賜,以此讓秦王安心。這跟蕭何貪財貨讓劉邦安心是一樣的。

王送至霸上,王翦請美田宅甚眾。王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 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即使嬴政做了一系列改革,即使有了鄭國渠,即使有了這幾十年此消彼長,秦國滅楚的時候尚且需要帶走幾乎國內的全部軍隊,你還認為秦國的國力是碾壓東方六國之和嗎?

秦國國力之所以強大,根源的確在之前的商鞅變法;嬴政能統一六國,跟之前的秦王留下的基業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要說秦國必定統一六國,或者說嬴政就是躺著把六國滅了,那完全是不顧事實的。

3.修長城是勞民傷財,秦皇殘暴不仁

勞民傷財這句話是儒家專用的,專注於私德也是他們的特徵。宣揚“道德好、百病消”,把仁義禮智當做大力金剛丸推銷的他們肯定不爽秦始皇了。當然不肯幹實事的同樣是這群人。秦皇修長城的手段的確可以再溫柔點,但是修長城是必要的。對於古代人你跟他講人權那是在搞笑。

匈奴叩邊不斷,不修長城就只能在北方維持巨大的軍事存在去抗衡,而遊牧民族掌握主動,隨時進攻,你卻必須一直養著這麼多軍隊在北方,少了那是送溫暖。養軍隊花費幾何?運送後勤勞民傷財幾何?秦皇是做完了這個比較才決定修長城的,修完長城依據工事可以極大的減少駐軍人數,減少後勤壓力,同時有效保證國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築能力才是我們漢民族的優勢所在,而不是跟遊牧民族打野戰。你們也不想想秦皇是何等驕傲的一個人,他可以親自下令處死任何人,但是他不會允許匈奴人屠殺他的子民。如果真的能滅掉匈奴,他還會忍氣吞聲修長城?當然了,估計滅掉匈奴,儒家也一樣像噴漢武帝一樣噴他。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如果匈奴南下殺個幾十萬人累積起來,鍋是不會算到秦始皇身上的。但是如果秦始皇讓人修長城死了十萬人,最後保護了幾百萬人,沒有人記他的功勞,只有人怪他弄死了十萬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嘛。

漢武帝跟匈奴不死不休是一樣的道理,他不滅匈奴,匈奴不斷叩關,死掉的百姓最後鍋肯定是算到匈奴頭上的。一旦他秣兵歷馬把匈奴打疼了,因為興兵死掉的人一定是要算在這位武帝頭上的,至於救下來的百姓,沒人知道也不會給他算的,窮兵黷武莫不如是。

楊廣修運河亦然,隋朝前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必須靠南方輸血,所以修了這條運河溝通南北,所以遷都洛陽,然而世人都以為他是為了玩耍。事實上隨後的李唐王朝也極度依賴這條運河,漕運隨便出點問題都是京師震動的大事。如果不修運河,那麼北方維持不了軍備,導致突厥、吐谷渾入侵搶物資、殺百姓,鍋自然是算在這些外族人身上的,不會算在楊廣暴虐上。但是無論秦皇漢武,還是楊廣這樣的敗家子,那都是驕傲到不可一世的人,怎麼會因為怕背鍋就不幹事了。雖千萬人吾往矣。

4.統一是歷史必然,沒有他也會有吳始皇、齊始皇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趨勢,就是看了一句歷史必然性就什麼都往上面套。於是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愛因斯坦,都是無所謂的,反正沒有他會有其他人來實現的。

這一看就是書沒有讀好,所謂必然,是針對宏觀歷史進程的,他並不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獨立事件,在這套相關的階級理論、矛盾論等等中,具體事件都是偶然性。

到這件事上來說,歷史必然指的是人類社會有統一的趨勢。但是一來,這個趨勢可能是螺旋上升的,花費的時間可能是千年,也可能是萬年;二來,人類社會跟我們中國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歷史上湮滅掉的民族並不在少數。所謂歷史必然只是說活下來的文明最後趨向統一,但是具體到我們這一片地方上的人,誰管你死活?沒有歷史必然說漢族一定會存在。

秦國的國力在當時的確很強了,但是我們之前也討論過了,還沒到躺著都能滅六國的地步。一個國家的強盛是一步一步的,但是衰落卻可以很快。隨便來個蠢點的王瞎搞點事情;或者國家分裂;或者謀朝篡位;或者其他國家崛起,這樣的實力對比的變化是經常出現的。像秦國這樣一連幾代都是比較優秀的王是很少見的,但是這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有能力橫掃六國的君主可能一百年就會出現一個,事實上能夠做到橫掃六國的雄主幾百年也能有一個。但是真正能夠棄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君主,恐怕千年難遇。

如果沒有秦始皇,可能秦國很快衰落;然後楚國崛起,吞併了幾個小國,結果分裂了;然後趙國當上了老大,實力很強圖謀天下,結果繼續搞了個分封制,過了百年重新進入戰國;然後齊國崛起了,又開始圖謀天下,打到一半君主掛掉了,在外的武將自立。紛紛繞繞的,過了幾千年,再出一個 X 始皇我是相信的。

然而從嬴政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年,我們真的能等這幾千年嗎?誰能保證我們現在不會跟歐洲一樣?如果很多年沒有統一,我們華夏民族的認同感還存在嗎?(那時候還沒有漢族這個概念)即使秦國統一的時候,各國還也紛紛表示我不服呢。馬克龍最近說要建設一個統一的歐洲了,真有意思。不過能像歐洲那樣已經算不錯了,事實上當時匈奴勢大,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僅僅憑割據政權很難抵禦匈奴的南下。看看石敬瑭是怎麼當兒皇帝送出幽燕的吧。你以為其他外族會給你安安心心推出秦始皇的時間嗎?恐怕直接被滅族都是有可能的。

5.認為中央集權、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很簡單或者沒有意義

事實上即便以秦朝殘酷的法家統治,大膽說出對此不滿的依然大有人在。比如博士淳于越以及許多其他儒生就不爽郡縣制,並借經典以古非今,這也是焚書的起因。

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周禮,周禮是什麼?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深入人心是我們體會不到的。項羽稱霸之後,依舊按舊例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漢高祖劉邦這樣的雄主總結秦亡的原因卻是皇族力量太過孱弱,出了事情沒人保駕護航才掛掉的。於是就實行郡國並行制,分封諸王,希望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以此保護他的江山。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變成真正的大一統國家,前後波折了上百年。

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就沒有漢民族後面的文化認同感。即便秦朝已經背了滅六國的所有仇恨值,漢高祖後面統一的時候還出了各種事情。漢武帝為什麼能讓漠南無王庭?不僅僅是靠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天才將領,更靠的是整個帝國的輸血,支撐他們進行練兵作戰。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辦法跟匈奴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進行抗衡。在滅族之前,還講什麼人權啊。

6.認為因為秦始皇做了中央集權等等工作,才讓我們落後西方。

中央集權並不等於獨裁專制,與之相對立的也不是自由民主、代議共和。當今世界無論是民主燈塔美國還是英法,也算某種程度上的中央集權國家,最多是州縣有一定的自治權,與當年的分封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任何脫離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虛無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現代社會,對應的是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情況,人能夠追求的自我意義都是有限的。你以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是狗,但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是幸福的人。近代中國,生產發展已經到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革,需要新的意識形態。但是拿到兩千年前,就不合適了。

理清楚個人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在真正亡國滅種的危機面前,沒有機會追求所謂個人權利。能當人,沒有人願意做狗,但是很多時候,願做狗而不得。只有活下去,才會有子子孫孫,才能談進步,才能談未來。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民族有很多,誰關心他們曾經是不是人?我們稱讚臥薪嚐膽,為什麼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隱忍和蟄伏的時候,就要質問人權呢。

可能用中國古代的例子不能讓你信服,那麼你可以瞭解一下南北戰爭。這場理論上說違憲的戰爭,置人權於不顧的戰爭,不服就打服你的戰爭。看看美國人自己如何評價這場戰爭,如果沒有這場侵犯個人權利的戰爭,美國還是不是今天的美國。

封建制度束縛思想,那是後世的那些為了方便統治的帝王和排除異己的儒家士子乾的。秦王朝是非常重視實用的農牧、醫學發展的,真正能夠壯大國家實力的事情,一律封爵,才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人家只是不樂意你去追求什麼周禮而已,在這個方面的束縛思想。閉關鎖國和不重視商業貿易的根源在於儒家思想,你前面噴人家秦皇坑儒,現在又怪人家導致了中國近現代的落後,就真的是很迷了。

最後貼一段馬爾洛夫對於怎麼樣才能完成瓦良格號航母的回答:

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很慶幸,我們從兩千年前開始,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的偉大國家之中。


照鑑歷史


秦皇贏政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不愧為始皇帝,但是他在統一後沒有休養生息,而是大興土木建造麗山陵墓,阿房宮,再築長城,使得各地民不療生,民怨四起。己至秦二世而亡。就秦始皇自己可說是功過相抵



運河陶山


秦朝做為華夏大一統的第一個王朝,其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秦始皇做為統一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其貢獻也是巨大的。

秦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以及商鞅變法,綜合國力和戰鬥力遠遠超出其他六國,並在秦始皇的手上完成了統一。

統一後的秦朝,嬴政採取的一些制度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嬴政本人的功過也是參半的。

功之一、統一六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功之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功之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固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功之四、北築長城,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徵發農民,修築了西至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功之五、開鑿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功之六、修建交通

秦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促進了陸路交通的發展,其中當時為快速支援戰爭所修的秦直道至今還能依稀可見。

過之一、征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過之二、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過之三、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過之四、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佈禁書令,大肆收繳焚燬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秦始皇本人以及其創立的制度對中華民族的影響至今仍在。


中華歷史大事件


個人認為秦始皇乃千古一帝,不可超越,總結歷史,功大於過。

第一,秦始皇攻伐六國,統一天下,開啟了歷史統一的先河,給後世做了表率。

第二,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使統一前的各國人民有了統一的遵循,有了共同的認識,慢慢的摒除了秦人,趙人,楚人等的門戶之見。

第三,修建大秦直道,車同軌,設立郡縣制,極大加強了地方同中央的聯繫,強化了中央集權,減少了地方不穩定因素,若有異動,中央能迅速反應。

以上三點可謂是始皇帝的偉大創舉,無人能出其右。

也有後人評價秦始皇苛政猛於虎,殘忍弒殺,有,不能否認,造成這種現象更多是因為秦始皇有點急功近利了,人生就那麼幾十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抱負不至於此,但時光不等人,他想要做更多,修長城,抵禦外族侵略,給後世子孫安定的生活。建阿房,收天下奇珍異寶於咸陽,宣揚國威的同時,更好的保護起來,是好的實物免遭破壞。

種種的一切,只因秦始皇心有不甘,海外訪仙,不是他想長生不老,實在是他還有很多事要去完成,他不甘心就這麼離去。千古一帝,可見一斑。

有人說他焚書坑儒,其實他坑殺的只是三百多聚集咸陽,只是投機取巧的方士,該殺。至於焚書,在這之前,各地的文化資料已經被完整的整理出來,放置與阿房宮內了,燒的只是民間剩餘的私藏的書物,以此來加強對百姓的輿論思想控制,有利於社會穩定,不能算做錯。

還有人說他殘暴,但他何時濫殺無辜了,當初統一六國,各國貴族他未曾屠戮,只是聚集在咸陽,加強掌控,反觀後世朝代,王朝更替,最不缺的就是死人了。

所以說,秦始皇一身,功遠遠大於過,無愧一位文韜武略的千古一帝之稱。


允同君


中國這麼廣袤的國度,能擁有統一的民族認同,首先要歸功於秦始皇。因為秦始皇對於中華文明的構建,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可以說無人能及。

讓我們對比世界同時代曾經建立過豐功偉績的偉大帝王。波斯第一帝國四代雄主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二世,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為帝國打下了遼闊的疆域,但始終未建立起一種共同意識;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號稱“萬王之王”,他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也將希臘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然而在他英年早逝之後,帝國旋即四分五裂,雖然因為希臘文化的滲透而進入所謂的“希臘化時代”,但也並沒有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共同意識;南亞次大陸的征服者阿育王也曾經征服過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然而猶如曇花一現,印度長久處於分裂,即便進入21世紀,印度不同地區的文化割裂依然嚴重;凱撒和屋大維奠定了羅馬帝國的輝煌,然而所謂的“羅馬和平”從來都只存在於歷史學家的臆想。然而,在東方,嬴政少年登基之時,雖然困難重重,但親政後的嬴政,通過一系列外交和局部戰爭的操作,攘內平外,用17年的時間,一掃六合,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千古偉業。真正所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雲,諸侯盡西來。”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秦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但事實上春秋戰國,甚至往前的三王時代,夏商周,中華從未緊密的統一過。戰國諸國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在秦統一天下過程中,這場戰爭過程是不折不扣的“外戰”,是一國對另一國的征服戰爭。相比於世界史上的諸多征服者,嬴政的征服戰爭絲毫不見遜色,而相比於那些更多在“武功”而非“文治”的“世界征服者”,他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政治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中國東西南北方圓數千裡,雖然語言各異,但使用相同的文字,相同的車軌,而這一切發生在二千多年前,這是多麼偉大的事情!嬴政統一前的中華大地,應該說更像是文化相近,語言文字相似的,共同生活在一片大地的民系組合,在先秦古籍,往往也會指稱“秦人”,“齊人”,“宋人”,“衛人”,“楚人”等等,均以邦國為念。秦始皇不僅僅從領土上完成了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第一次大一統,而且通過文化的統一,在每個人的心中建立起了一種民族共同意識,哪怕日後中華曾命運多舛,譬如抗戰,我們也能說出地不分南北的話,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民族認同。

但是,作為一個人,其實始皇未必幸福。幼年顛沛流離,人質生涯,少失父愛,母之淫亂,都壓在這個幼年時的嬴政。所以,或許是一輩子對女人的不信任感,嬴政並未立後。甚至,他可能不信任任何人,身為帝王的孤獨與多疑,早就他的殘暴,焚書坑儒更是讓他被後世黑了兩千年。

他有幸生在那個環境,因為他可以完成千古功業,受人讚頌;他可悲生在那個環境,因為他無法信任任何人,只能在黑暗中殺死一切可能的威脅者,被人視為暴君。




夢中梵天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稱為皇帝的君主,也是可以和亞歷山大媲美的。千百年以來人們對於這位皇帝的評價,歷來都充滿了許多的爭議。我認為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否認的重要人物。

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競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禮賢下士

1、作為皇帝,他天資聰慧,更是勤勞異常,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更是日批竹簡百二十斤。後世皇帝的眼中,他應該就是鄰家皇帝類型的,比自己聰明,還比自己努力,那些如雍正般苦行僧似的皇帝應該就是從他這裡學到的。作為後世不斷抨擊的暴君,他有點不務正業,對待下屬寬容的根本不像話,滅楚之戰,起初因為聽信李信之言,以致傷了王翦之心,在得知李信失敗,他能以萬乘之尊向自己的臣子認錯,以師事之,更是應王翦要求,賜以良田豪宅。

2、禮賢下士之能千古無人出其右,無論是對弱頓、茅焦,抑或是他養著的那些儒家博士,他都以最大的寬容來對待。甚至那坑死的460人也僅僅是坑死他們,並未聽說有株連之說,460人歷史上常說是儒生,其實不過是一些方士之流,都是一些盧生徐福的擁躉,要是擱在後世,你們這樣欺騙皇帝,還騙走無數的財富,我想不是輕鬆的坑死就能解決的,要是擱在明成祖身上,應該足夠誅連十一族了。

3、禮賢下士是秦人的習慣,也是嬴姓皇族常做的事情,採用離間計得到的大才由余,以及五張黑羊皮換來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精神在秦始皇身上得到更好的發揚,例如國尉尉繚子,一個罵自己丑,說自己虎狼之心的人,他依然以最好的禮儀待之,並將三公之一的國尉讓其執掌,對於李斯的建言立即悔改執行,對於一個支持自己的富饒寡婦巴寡婦清更是讓她禮抗萬乘,死後立下懷清檯,等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以吏為師,而中國由此進入選舉社會時代,促進了歷史的發展。因此,秦始皇是中國先進政治制度的開創者。

焚書坑儒

秦始皇作為一代皇帝,多以暴君的形象出現在人們心目中。而“焚書坑儒”事件,成為數落秦始皇罪惡的主要罪狀。荊軻、高漸離、張良因都有刺殺秦始皇之事,為歷代文人歌頌。甚至於文天祥《正氣歌》還認為“正氣”在“張良椎”。我個人認為,歷史應該給秦始皇平反。秦王朝短暫,因統一六國,消滅六國既得利益集團,並對六國既得利益集團採取殘暴鎮壓的手段,所以被當時喪失既得利益的人與秦以下的人誣衊為暴政,而秦始皇也以暴君著稱於世。

大刀闊斧的改革

1、周滅商,實行嫡傳制、封建制、世官世襲制。這種制度,在當時似乎有利益周王朝的穩定。但長此以往,因其弊端無法克服,在春秋時期導致走向崩潰。嫡傳制,傳長,不傳德,不傳能,血緣關係決定一切,導致利益分配不均,引起內鬥。封建制,封建領主世世代代嫡傳,在自己采邑內擁有司法、行政、監察、軍事等各種權力,控制一切,可以胡作非為,飛揚跋扈,周王朝不對封建領主采邑進行任何干涉,沒有任何外在權力對它進行制約。

2、世官世襲制,意思是官職可以嫡傳,世世代代擔任某一官職。於此下去,有權有勢者可以世代相傳,平民老百姓永世不可能進入官僚系統。然而,權勢者家族無法保證嫡長子世代都十分優秀,非嫡長子也不可能一定比嫡長子愚蠢無能,而平民老百姓也不可能世代庸劣,也能產生傑出的人才。特別指出來的是,“嫡傳制”與“世官世襲制”類似於近代出現的“接班”制度。

3、在這種制度與秩序下,既得利益集團壟斷一切,肥水不流外人田。由此,導致內部不斷上演弒君殺長、廢長立幼的血淚劇。官僚在自己職守內,可以胡作非為,反正永世都是自家的官職。而封建領主在自己采邑內,擁有生殺予奪的各種大權,無外在制約權力,對自己采邑內的老百姓殘酷剝削,而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地位下賤,也無法反抗。這一點,當時的老百姓類似於近年出現的“黑窯工”。因為老百姓無法自己解放自己,也不可能依靠親屬關係解放自己,更不能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解放自己,只好寄託俠客來解放自己。對此秦始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結語

秦始皇的變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使整個國家的統治方法,統治制度,向前邁進了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一步,他的豐功偉績也必定讓後人欽佩。


細說簡史


統一消滅了競爭,結束了春秋戰國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機勃勃。他,不僅是在政治上獨裁,而且在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也進行了獨裁,製造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非禮無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行”的萬馬齊暗的活死人墓局面。他是遺禍中國的千古一帝。歐洲諸國並沒有統一,這些國家的狀況可以對比,秦始皇的統一真的是豐功偉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