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期盼,也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前進。但是似乎我們中國人比較講究謙虛,對孩子多奉行的是打壓教育,他們認為孩子不能寵溺,必須打壓才能成才。卻不知這種教育反而會對孩子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孩子的自信。

那麼,影響孩子的自信的行為有哪些呢?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1、破壞性批評

很多父母經常用嘲笑、諷刺等語言來批評犯錯的孩子,比如:“你是豬腦子嗎?沒見過你這麼笨的人等”。破壞性批評會讓孩子變得消極厭世,也會增加孩子犯罪的幾率。

短片《語言的暴力》中,通過對6名犯罪少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父母的破壞性批評。正是這種批評讓孩子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淵。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要責罵孩子,跟孩子溝通,並教會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才是根本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2、對孩子過於冷漠

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有了孩子之後就選擇讓老人來帶,平時對孩子的關心也不夠,總是認為只要孩子能吃飽穿暖就沒問題,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缺乏父愛母愛的孩子一般都會自卑,敏感多疑。

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女孩子通常會因為對方的一點點溫暖,而奮不顧身,結果卻受到傷害。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3、拿孩子的隱私開玩笑

我們家長似乎非常喜歡把孩子的隱私說給別人,比如,孩子尿床。

可能對於家長來說,不算什麼大事,但卻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某件事值得分享,可以徵求孩子的意願,並選擇讓孩子自己講出來。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4、在大庭廣眾下批評孩子

孩子是能夠感知周圍人的態度的。如果家長經常在人前批評孩子,會讓孩子非常羞愧,從而變得不願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變得不自信。孩子在犯錯後,家長可以當眾提醒一下孩子,背後再教育,這樣既能保存孩子的自尊心又能避免外人的尷尬。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5、經常用“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言語威脅

“再哭,就不要你了”這句話我們是不是聽著非常熟悉,很多家長經常用這句話來嚇唬孩子。其實,孩子是不會分辨真實和笑話之間的區別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話。

所以,如果父母經常用這句話來威脅孩子,會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恐懼感,內心會非常不安。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足夠的愛,這樣孩子才會更加自信地面對未來。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6、一味地進行棍棒教育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選擇打罵孩子,但其實這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種。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變得麻木,恐懼和無助,會讓孩子自我否定,沒有信心做任何事。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7、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不會做,所以選擇替孩子去解決。但是孩子的自信心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孩子的“獨立”。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的能力,當孩子離開父母之後,會覺得每件事都很難做,挫敗感會非常強,時間長了也缺失了自信。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8、對孩子過度保護

長期處於父母過度保護下的孩子,一般依賴性非常強,獨立性很差,同時又很膽小,認為外界的危險太多,不敢去嘗試,久而久之變得自卑怯懦。同時,也因為長期處於父母的保護,而變得受不得委屈,抗挫能力差。

所以,家長對孩子在安全範圍內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多多歷練,這樣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這8種“行為”,正在摧毀孩子的自信,中了的父母趕緊改



威廉·詹姆斯教授說過: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而決定這張白紙是否能夠描繪成精美畫面的條件就是父母。所以,家長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