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有一次我把我帶孩子去同事家裡玩,我和和同事聊一些日常,而我的孩子也和同事家的孩子一起看動畫片,場面和諧而又溫馨,當動畫片進入廣告時間的時候。

這時我提議讓孩子們一起下一盤五子棋,兩個孩子也都展現出興趣,隨後一盤五子棋就在同事的家裡展開了,隨著黑子和白字在棋盤的下落,發現兩個孩子把這場娛樂活動,看成了一局真真正正的比賽,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的孩子由於疏忽大意棋差一招,最終輸掉了比賽。

同事家的孩子顯得異常的興奮,興高采烈的要求再來一盤,但是我的孩子明顯的興趣不佳,氣鼓鼓的說:“我再也不想玩這個破遊戲了”並要求我不要再玩了,自己想要回家,我發現自己的孩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而勝利的孩子有了勝利者效應。

這兩種效應對於人們來說,會讓獲取一些成功的人變得更加成功,而失敗的人講變得更加失落,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我們都鼓勵孩子,失敗後繼續堅持真的就能獲得成就嗎。

越來越多的家長提倡挫折式的教育,但是細心觀察,這些孩子失敗之後,就像一些大姐在考取駕照失敗之後,哪怕知道自己還能繼續考試,但是也不願意繼續考試,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一、關於“勝利者效應”家長需要有哪些認識

這一理論是由我國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所提出的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且獲得了只頒發給亞洲科學家的IBRO-Kemali國際獎,“勝利者效應”也可以對我們教育孩子產生一些啟發。

胡海嵐教授做了這樣的實驗,這個實驗也是十分有趣,他把兩隻老鼠放到同一只玻璃管中,在狹窄的空間內,想要前進的老師就要把另一隻老鼠逼退,兩軍交戰勇者勝。

根據研究發現,成功逼退另一隻老鼠的勝利者,腦部的背內側前額葉皮質是異常的活躍,這一部分導致老鼠情緒高昂,戰意十足,於是實驗人員故意刺激老鼠腦部這一部分,不出意料老鼠表現的更加勇猛,在每一次的對抗前進中,幾乎每次都是獲勝者。

實驗人員還發現,在連續刺激老鼠腦部這部分而次以後,就算實驗人員不進行刺激,老鼠也能表現的勇於挑戰,換句話說就是老鼠有了之前成功的經驗。

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會使得老鼠更加容易成功,這些成功的經驗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老鼠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使他總能成為管道的獲勝者,科學人員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勝利者效應。我們從勝利者效應中有了哪些對於教育孩子的啟發呢?

1、讓孩子不怕失敗,勇敢嘗試。從勝利者效應中,孩子變得不再畏懼失敗,更加願意接受挑戰,因為孩子的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勝利者"身份,在一次次挑戰中,孩子變得突破自我,比原來的自己更加強大,堅持下去,孩子一定能有所成就。

2、孩子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對於孩子的自認為的勝利者"身份,讓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有著更強的適應能力,會讓孩子擁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勝利者效應中有一部分是進行思維的干預,家長在孩子進入新環境的時候,可以先讓孩子知道新環境的狀況,這樣孩子的焦慮感也就消失,孩子也就擁有了更強的適應能力。

3、給孩子提供成就感。

成就感會給孩子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會使得更加願意相信自己,完成挑戰,增強孩子對於獲勝的信念。

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二、“習得性無助”告訴我們,失敗導致更多失敗

我們看到了勝利者效應是一種正面的循壞,那麼習得性無助就是他的相反面,一種負向循環。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時候所提出,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他把狗關進一個特殊的籠子裡,只要音樂響起,實驗人員就開啟開關讓籠子導電,狗無法掙脫牢籠只能被電,在多次實驗之後,狗已經不再掙扎著想掙脫牢籠,而是無奈的等待點擊,甚至一響起音樂的時候,實驗人員不放電,狗也有了被電的症狀,塞利格曼把這一現象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我們細心的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也是如此,根據哈佛大學對於美國創業者的調查表明,經過創業失敗的人和第一次創業的人相比,並沒有成功的優勢,我們再看向我孩子下五子棋的故事。

孩子,因為第一次取得的失敗,這種失敗轉化為對自己的懷疑,並不再願意嘗試自暴自棄。一直經歷失敗的孩子,就像那個被電擊的狗一樣,即使機會擺在眼前,也不再願意嘗試,孩子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會失敗,這種先入為主的自我認知,最終也真就導致孩子失敗。

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三.家長要如何利用“勝利者效應”

我們可以看出連續的失敗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也知道了勝利者效應的正向循環,那麼家長要如何利用勝利者效應,讓孩子也成為管道中那個所向披靡的老鼠?

1、家長要合理設置孩子的目標

家長是否發現自己的孩子特別喜歡玩遊戲,其實遊戲中就蘊藏著勝利者效應,遊戲中會設置出簡單,容易和困難的遊戲難度,以及遊戲段位,讓孩子游戲水平會匹配出相應的敵人,保證能擁有更多的勝利,激發孩子繼續玩遊戲,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遊戲的模式,讓孩子擁有勝利者效應。

首先家長在制定孩子目標的時候,不要想著一蹴而就,這樣反而會拔苗助長,太高的目標讓孩子完不成任務的時候,孩子會產生沮喪的情緒,家長經常設立這樣的目標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所以家長制定目標的時候要設立那些孩子能夠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學會把龐大的目標進行一塊塊的分解,讓孩子通過自己的一些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完成目標,孩子積累完成目標的成就感和喜悅,自然也就產生勝利者效應。

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2. 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美國有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橄欖球教練名叫湯姆·蘭德,在他的帶領下“達拉斯牛仔隊”球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球隊領先28年。

並且還贏得了兩座超級碗冠軍獎盃。他是運用了什麼樣神奇的手法呢?其實非常簡單,教練會把球員的比賽進行復盤,讓球員知道在比賽中自己有哪些比較亮眼的操作,明白自己的長處,並讓球員反覆練習得分動作,球員在一次次練習中擁有更多的自信,球技也更加出色,在球場的發揮自然也是十分優秀。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雖然我們無法對孩子的生活進行復盤,但是家長可以運用語言的魅力,告訴孩子在哪一方面比較優秀,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並且幫助孩子梳理其中的要點,要求孩子對於這些好習慣進行強化,刺激孩子腦部,孩子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

還在提倡挫折式教育?“勝利者效應”才會讓孩子成功形成正面循壞

3. 協助孩子體驗成就感

孩子的成長是曲折的,成長的道路上也不可能真正的一帆風順,孩子的成長總有一些困難和挫折,但是習得性無助告訴我們讓孩子經歷挫折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當孩子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試著幫助孩子一把

例如,當孩子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比賽,雖然孩子在賽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但是還是輸掉了比賽,我們需要不動聲色的幫助孩子一把,讓孩子度過經歷失敗的痛苦,需要輕推孩子一把,讓孩子懂得失敗中蘊含著的道理,失敗代表著自己的不足,讓孩子逐漸積累成功經驗,重新建立自信。幫助孩子建立起正向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勝利者,當孩子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也就不再想著逃避,而是擁有挑戰的勇氣。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蘇霍姆林斯基,家長要利用勝利者效應幫助孩子建起了自信心,和麵對苦難的勇氣,讓孩子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去開拓自己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