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用人觀,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觀,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觀,很受用

我們古代的很多帝王的成功,只有能力強嗎?曹操能稱霸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劉備能稱王主要是因為他能聽得進去勸告,能用“巧語”得到人才的忠心。

今天,小編就以著名的唐朝CEO李世民為例,看看他是如何組建、管理團隊的。

重視“制度忠誠”

鑑於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誠”對社會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唐太宗在選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視“制度忠誠”原則,即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徇私情。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曾經是太宗為秦王時舊部的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撤職,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於處分,被太宗嚴辭拒絕:“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

另一面則是他唯才是舉,量能授職。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屬,但是唐太宗見他才堪大任,便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魏徵也不負其望,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及時諍諫匡正太宗政令的誤差,對貞觀之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問出身,重視人才的價值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中郎將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條意見和建議,條條切中時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經史,怎麼會有如此高明的見解?太宗不解,便問常何。常何告訴他這都是家臣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見馬周進宮,由於相見心切,在馬周未到之前,曾一連四次遣使催促。見面一談,發現馬周確有真知灼見,當即決定留在門下省任職,不久任監察御史,接著又提拔他擔任中書舍人、中書令。馬周見事敏捷,機智雄辯,謹慎周到,處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賴和同僚們的好評。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在用人上,唐太宗還主張人盡其才、量才錄用。他說:“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貞觀名相房玄齡與杜如晦,是歷史上著名的決策組合。若細數貞觀時期的臺閣規制、典章文物,就會發現多出自二人之手。房玄齡處事孜孜,恪盡職守,但遇事常猶疑不決;而杜如晦雖不善思想,但他分析周密,精於決斷,二人性格行為互補,成為黃金搭檔,號稱“房謀杜斷”。

戴胄不通經史,有人嘲笑他不學無術,但他為人正直,忠誠廉潔,辦事公道。唐太宗就讓他出任主管司法的大理少卿。在任上,戴胄公正執法,不阿權貴,政績斐然。

貞觀名將李靖可稱文韜武略,出將入相。唐太宗讓他統管重兵,戰時御邊出征,閒時入朝輔政,為政權鞏固立下殊勳。

魏徵常將諫諍之事視為己任,恥於君主不及堯舜,於是唐太宗任用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向皇帝提意見。魏徵前後獻言三百餘策,其中多為太宗採納。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等人共參朝政,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構建起大唐的中樞管理團隊。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選擇人才不倉促行事,必須要接受考察

唐太宗用人,十分注重考核官員的實際能力和政績。不論是科舉、門蔭、自薦等途徑選拔出來的人才,以及現任的官員,在授官、晉升時,都要接受考察。

唐太宗不僅重視對朝廷樞要大臣的選拔和考察,而且對地方官吏的選拔和考察也十分重視。他認為“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都督、刺史各掌管一個地方的軍政大權,尤其需要選派稱職的人。

鑑於此,他像記賬一樣,把全國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寢室的屏風上,並隨時把他們的政績和過失記在上面,作為職務升遷的依據。

賞罰分明的獎懲機制

對有大功而偶犯微過的人,唐太宗主張抓住主流,舍其支流,“唯錄其功,不計其過”。

相反,對那些罪大於功的瀆職官員,唐太宗從不因小功而舍大罪,堅決予以懲處。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派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察天下,一次就處死七人,判處流放罪或罷免降職的數百人。由於唐太宗較好地運用了賞罰這個槓桿,因而贏得了大臣們的赤膽忠心,使許多人都願為朝廷捨生效命。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轉發一條朋友圈被罰2.5萬元!發朋友圈7條“紅線”應記牢

未來一段時期,中紀委將嚴查這件事!

疫情期間,發展黨員、組織生活、換屆選舉等黨務工作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樣的!

來源: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 / 人民論壇網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你“在看”我嗎?

李世民的用人观,很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