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篇彙編白話》

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師


邪正不能同時存在 |《感應篇彙編白話》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直譯)人人都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眾邪都遠離他,善神會保衛他。

(白話)故事二:明朝時鳳陽(在今安徽)有位鄭照,每天致力於行善利人的工作。有一天晚上夢見自己到了天府,看到天神為他預設一個位子等待他,並向他說:“你本屬貧窮人家,因為你極力行善,所以命令福祿二神跟隨你,以後你會回來居於這位置。”鄭照因而感悟,善念更加堅定,聲名也更為卓著。所到之處金銀不缺,福祿跟隨,子孫都很富貴昌盛,榮耀及身,福祿不斷,終生如此。後來果然尸解(修仙的人遺留其形骸成仙而去)成仙,證得淨欲真人的仙位。

講到這裡或許有人疑惑,顏淵是聖賢,為何短命死在陋巷之中?伯夷、叔齊[1]也是聖賢,為何餓死在首陽山中?原憲[2]為什麼貧窮?而範滂[3]卻被判刑砍頭而死呢?這幾位聖賢都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只是命裡缺少福祿而已;然而他們的善美德行所在,可與日月爭光,而不是一般尋常福祿所可比。這也是成仁取義之士,所應瞭解的道理。

邪正不能同時存在 |《感應篇彙編白話》

注:

[1]伯夷、叔齊:為殷商孤竹君的二子,為讓王位而逃。周武王伐殷時,二人叩馬而諫;及殷朝亡國,不恥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采薇而食,後來遂餓死。

[2]原憲:春秋時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孔子相魯時,曾經為邑宰,後來隱居於衛國。

[3]範滂:東漢徵羌(即今河南郾城東南)人,年少時個性嚴謹品德清高,被推舉為孝廉。桓帝時,冀州盜匪作亂,朝廷就任命範滂為清詔使,項目調查,範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來因事被宦官誣陷而坐牢,事情澄清後返家。靈帝時大誅黨人,下詔急令逮捕範滂,範滂卻自動到達監獄受刑,結果被害而死。範滂臨行時與母親訣別說:“兒滂今歸黃泉,希望母親大人割捨難以忍受的親情,不要增加感傷。”母親說:“你今天可以與李杜齊名,死已了無遺憾,既然有如此聲望,若再想求長壽,怎可兩者兼得呢?”路人聽到沒有不感動流淚的。

邪正不能同時存在,正直所在之處,邪惡自然不能容身,譬如太陽一出來,冰雪自然就融化。唐朝名臣李吉甫(唐憲宗時為宰相,在朝廷中力圖振作,治理天下和諧順暢)說:“神明喜歡正直的人,若能持守正直,神明就會保佑;妖魔無法戰勝美德,如果失去美德,妖魔就會興盛。這是自然的道理。”

(《集福消災之道》,王潮音整理,福峰圖書光碟有限公司印,2010年版)

邪正不能同時存在 |《感應篇彙編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