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武夷巖茶的定義|巖茶篇

摘要:武夷巖茶定義——產地——巖韻——發展歷史。


先看一段長長的官方對武夷巖茶的解釋:

武夷巖茶,顧名思義就是在山岩和岩石上生長的茶,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利用巖凹、石隙、石縫,延邊砌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

“巖巖有茶,非巖不茶”,巖茶因而得名。

前人頌揚武夷巖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古代濃茶或稱為釅茶,釅與巖異字同音,也表達有氣味濃厚的意思。

根據現在的國家標準,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就是武夷巖茶。

幾個需要滿足的條件:

1.產於武夷山;

2.獨特的船工加工工藝製成(條索狀);

3.具有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

4.武夷巖茶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名茶。

話說武夷巖茶的定義|巖茶篇

簡單來說武夷巖茶就是:

將生長在武夷山的茶樹,用青茶(烏龍茶)的工藝(鮮葉-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揀剔-烘培)製作出來的茶,具有獨特的巖韻(喝起來的滋味感受,難以言述),就是武夷巖茶。

說說它的產地吧,通俗易懂告訴你啥叫正巖、半巖...

產地:武夷山——獨特的丹霞地貌。

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

話說武夷巖茶的定義|巖茶篇

靈魂畫手手工畫

我們將整個武夷山看作是一個大圓:

正巖就是A區,以“三坑兩澗”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喝流香澗、悟源澗為代表,還包括天心岩、馬頭巖、竹窠、九龍窠、御茶園、玉花洞、水簾洞、佛國、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正巖區域是獨特的紫色砂礫岩:土壤含砂礫量較多,達24.83~29.47%,土層較厚、土壤疏鬆、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氣性好,有利於排水,且巖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條件好,形成獨特的正巖茶的“茶土”,土層厚,富鉀、錳,土壤酸度適中,土壤多礫質土壤。

半巖就是正巖周邊的B區,青獅巖、碧石巖、燕子窠以及九曲溪一帶...

半巖區域是紅色硅鋁質土:主要是厚層巖紅土,土層較薄,鋁含量較多,鉀含量特少,酸度高,質地較粘重。

洲茶即半巖以外的C區

,以崇陽溪、黃柏溪一帶為主。

洲茶區域為河流沖積黃土:主要是黃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沖積土茶地等,範圍較廣泛。

什麼叫巖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巖骨花香呢?

話說武夷巖茶的定義|巖茶篇

巖骨花香,簡單點來說,巖骨就是滋味,花香就是香氣。

巖骨:滋味有特別的醇厚感、厚重感,茶的味道在口腔停留時間較長,茶氣較重。

也有人形容那種滋味讓人感覺是霸氣的,因茶樹生長在風化的岩石上,這種滋味讓人聯想起岩石那種沉穩厚重、霸氣的感覺,稱為巖骨。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滋味感受的描述,和生長環境的聯想,不是代表石頭的味道。

我經常形容這種感覺就像屠洪剛唱《精忠報國》,沉穩厚實又霸氣的感覺。

花香:武夷巖茶種類繁多,並且每種巖茶都帶有獨特的花果香,總結起來大概都是——香氣馥郁具幽蘭之香,持久濃厚,幽幽的,像蘭花一樣的清靈。

我經常形容這種感覺就像王菲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那種空靈,意境悠遠的感覺。

所謂巖骨花香,巖骨和花香,大概就是柔中帶剛的感覺吧。

最後,談談武夷巖茶的發展歷程。

我們從廣義上的武夷茶的歷史來說。

廣義上的武夷茶泛指武夷山的茶,早期以蒸青綠茶為主,現代的烏龍茶工藝是慢慢演化發展來的。

商周時期——進貢——周武王;

西漢時期——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間——“晚甘侯”出現在《送茶與焦刑部書》;

宋代——貢茶;

元明——設置御茶園(皇茶焙茶局);

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的武夷巖茶。因而,現代武夷巖茶始於明代,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四海蜚聲。

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製為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的武夷巖茶;

17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

19世紀20年代——在亞非美一些國家中試種;

80年代——風靡東瀛;

現在——名揚海內外。


話說武夷巖茶的定義|巖茶篇

前茶媒體小編,瞻仰過很多大師,混跡茶圈子5年整。

整理所學淺識,若有不對之處,望指出改正。

另,圖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