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說起“爛腳丫”,想必大家很熟悉,它是發生在足趾間,特別是4~5和3~4趾趾間的皮膚浸漬發白,除去浸漬發白的上皮可見其下紅色糜爛面,可有少許滲液。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瘙癢難耐,讓人忍不住想用手去搔抓,別提多尷尬!

“爛腳丫”除引起瘙癢疼痛外,局部也易繼發細菌感染,導致下肢丹毒或蜂窩織炎。

因此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可能大家會問,人的腳丫(足趾間)為什麼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呢?解答以上問題,我們需要對以下三個方面有個初步的瞭解: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首先是人體的皮膚屏障功能。

皮膚屏障是由皮脂膜、角質層角蛋白、脂質、"三明治"結構、磚牆結構、真皮粘多糖類等共同構成的物理屏障。

皮膚屏障功能與很多因素密切相關:角質層厚度和結構完整性、角層含水量、皮膚表面脂膜、皮膚表面pH值、皮膚微生態系統、皮膚免疫機能、皮膚細胞的營養與更新等。

其次是人體皮膚的微生態系統。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大家可能會說,我平時可注意個人衛生了,皮膚表面怎麼會有細菌真菌呢?

看似很乾淨的人體皮膚表面其實寄居著豐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這些微生物在人體皮膚所組成的複雜、動態和穩定的生態系被稱為皮膚微生態。

皮膚正常微生物定居在人類的皮膚及粘膜上,通常不具有致病性,起到抵禦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入、防止水分丟失等作用。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條件致病微生物多指當人體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變或寄居微生物群失調,能引起宿主內源性感染,近年來由於大量廣譜抗菌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使條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增多。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少數能引起人類、動物、植物致病的微生物,皮膚微生物群落之間存在著整體平衡,如果在內外因素作用下這種動態平衡被打破,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最後是人足趾間特殊解剖部位。

足部皮膚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趾間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溼溫暖,有利於絲狀真菌的生長;

其次,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豐富營養物質,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厚,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最後,人足趾間皮膚無皮脂腺分佈,因而缺乏抑制真菌生長的脂肪酸,對真菌的生理防禦機能較差。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知道了腳丫子特殊的皮膚結構,我們再談下人的腳丫(足趾間)如何成為真菌生長的溫床。

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許多危險因素,讓“爛腳丫”有可趁之機。

鞋子不透氣:部分人群需要長時間穿不透氣的皮鞋、膠鞋、球鞋等;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職業原因:部分人群從事農業、漁業等工作需要赤足長時間接觸可能汙染的水源;

真菌的傳染性:患者自身罹患足趾間以外其它部位的真菌感染;家庭內、集體生活或足療等情況下使用致病性真菌汙染的拖鞋、毛巾等;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場所行走,可能密切接觸病原菌。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以上危險因素可導致足趾間皮膚溼度明顯增加出現明顯浸漬糜爛面,以及外傷、摩擦、擠壓情況下出現微小創傷,局部皮膚生物屏障功能破壞,抗微生物定植力降低,為條件致病菌或過路菌中的致病性真菌在受損傷部位粘附、定植及優勢生長提供了充足條件,最終導致“爛腳丫”的發生。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針對“爛腳丫”的治療多以局部治療為主。

可先用溫和的糊劑或粉劑使局部收斂乾燥後,再用外用抗真菌製劑,常用的包括咪唑類抗真菌藥物(如酮康唑、咪康唑等)、丙烯胺類抗真菌藥物(如萘替芬、特比萘芬等)或者選擇抗菌譜更廣的抗真菌藥物的複方製劑(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每日1~2次外用,為了保證療效及減少復發,最好連續使用4周以上。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系統治療以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抗真菌藥物為主,常用於如局部治療療效欠佳、反覆發作、不願意接受局部治療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糖尿病)時,可單用或聯合局部治療。

最後,如何避免形成“爛腳丫”呢?除了避免“爛腳丫”發生的危險因素外,最實惠的預防方法其實很簡單,保持足趾間的乾燥,可以讓真菌無處安身。

腳趾縫間糜爛、瘙癢難忍,得了“爛腳丫”該怎麼辦?


審核:皮膚科醫生張力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