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原创」卫方正《柴村村名初考》


「书院·原创」卫方正《柴村村名初考》


2018年正月初一,摄于家门口。

洪洞县广胜寺镇柴村,是一处一方有名的村落。然而,柴村何以叫柴村?似乎迄今无合理解释。

柴村是我姥姥家。我生于郭家节,却从四岁便在柴村长大。因此从小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近期,受村中长者之托,对村名试作考证。

查《洪洞县志》,说:“据传,过去,此地是一片古墓群,遍长荒草荆棘,附近村的农民常来打柴。后来逐渐有人在此居住后,起名柴村。”可谓望文生义,不得其解。而《广胜寺镇志》、《洪洞村名来历》、《洪洞风物》等书,皆沿用了这一说法,可谓谬种流传,以讹传讹。

“遍长荒草荆棘,附近村的农民常来打柴”的说法,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柴村是平川地带,霍泉分出的七分渠首先流经此地,村中全是水地。在“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社会,此地怎会荒芜?三分渠流经的道觉村尚有“金道觉”之说,比道觉灌溉更方便的柴村,理应自古便备受重视才合乎情理。

而且,在2008—2009年全国文物普查中,赫然有“柴村遗址”。其址在村南约一百米处,南临季节河。分布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和汉代文化遗存。地表采集有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的泥质红陶线纹尖底瓶、泥质红陶盆残片,以及汉代的泥质灰陶片。这充分说明,早在一万多年前,这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便有大量的先民生活,且代代不绝。又怎会成为长满荒草的荆棘地?

目前查到的广胜寺水利碑刻中,自元以来,常有“柴村”出现。这说明,柴村这个村名,最晚不会迟于元代。

那么,“柴村”之名究竟因何而起?我推测,应该与姓氏有关。更明确地讲,应该与柴姓有关。

如今的柴村,确实有姓柴的人家。但其久远的根源已很难考证,而且也非村中大姓。因此并不能证明“柴村因柴姓而名”。但是,离柴村很近的马头村却是柴氏族人居在洪洞县的聚集地之一。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柴姓人口为2519人,主要分布在洪洞四个村庄:刘家垣镇的磊上村、柴家垣村,广胜寺镇的马头村,以及龙马乡柴家庄村。其中柴家垣柴姓自磊上村迁出。

或许,在千百年的历史沧桑中,柴村的柴姓人口或者自然地人口减少,或者已大部分迁徙他处,——比如附近的马头村,就像柴家垣柴姓自磊上村迁出一样。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临汾为柴姓发祥地之一,自古平阳为其郡望。西汉开国功臣柴武便是临汾人,唐高祖的驸马,也就是平阳郡主的丈夫柴绍也是临汾人,故被封为霍国公。因此,柴姓在整个临汾一带曾声势显赫。即使到了如今,临汾很多县都有“柴”字头的村庄,且都与柴姓相连,更跟打柴无关。

或许,随着更多的资料尤其是谱牒资料的出现,我的这个观点会进一步得到确证。

卫方正

2019年6月7日晚

于太原文瀛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