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朋友圈,總是匯聚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其中必然有一種聲音頻頻而出:

“真的都要煩死了!”“我為什麼這麼倒黴?”“最近心情真的太不愉快了!”“上帝對我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吧!”“還有比我更慘的嗎?”……

如今也有很多的年輕人故作老成,明明自己身強力壯,卻每每哀嘆自己“老了”,還有更多的青年人深吸一口香菸,一臉老氣橫秋的憂愁貌,彷彿身上有無限重擔。然而事實卻是很多中年人、老年人他們也沒有這種憂愁的狀態,反而更多的人面帶微笑,非常陽光。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為自己營造出一種憂愁的狀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是一個悲劇嗎?生活確實讓我們不夠快樂嗎?重讀偉大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我得到了我的答案所在。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南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們首先不得不驚歎於詞人辛棄疾的文筆,可以寫出華麗繽紛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也可以寫出大量歷史精髓的典故《永遇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但是我們能看得出,這首詩的文筆卻是樸素的,是通俗易懂的,是幾乎人人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的,可見辛棄疾的文學功底和文化修養是極其豐富的。

我們都說,最樸素的文字往往寫的是最真摯的情感,這首詩同樣如此,無須華麗的預言粉飾,卻給人深刻的印象,給人深刻的感動。

悲劇真的是一種美學嗎?|重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很明顯,詞的上闕,寫的是作者少年時候對憂愁的認識與見解。作者寫道,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登上高樓作賦,那為什麼要憂愁呢?我們的知道,詩詞寫快樂的並不多,也並不容易,而寫憂愁的反倒是更容易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我們都覺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喜悅的詩句有點格局太小,反而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更讓人同情,更讓人感覺到氣度和人性。所以古代人避不了寫憂愁的詩。

然而問題來了,寫憂愁詩的人真的憂愁嗎?為了營造悲劇的美學色彩,其實很多時候情感都是做出來的。可能本身詞人並不憂愁,只是努力去營造一種氛圍,一種令人同情,具有大量人性意義的題材。他們是“為了憂愁而憂愁”,而並不是“憂愁而感慨”。就像如今我們的很多人,其實發朋友圈,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憂愁,更多的是一種“譁眾取寵”

營造出自己的悲劇美學,讓更多的人來同情自己,獲得更多的存在感與安慰。當然,這種生活方式也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所在,但是我們時刻要明白,這樣的人是並不危險的,他們雖然以為他們抑鬱了,其實這些人幾乎不會換上抑鬱症之類的疾病。只要更多的人點贊,他們自然煩惱就隨之消散了。

悲劇真的是一種美學嗎?|重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相比之而言,下闋所描寫的這一類人反而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雖然內心藏滿了憂愁,藏滿了自卑、恐懼、悲哀,但是從表面並不能看得出來。他們也從來不發朋友圈,他們也從來不向任何人吐露心聲,但是他們卻是確確實實抑鬱了。為何詞人辛棄疾此時真的抑鬱了呢?國有為難,自己卻壯志難酬,不受朝廷的重用與信任,雖然心雄萬夫,但是卻無處施展才能,更重要的是國家也沒有一個真正有才學有謀略的人,故而詞人內心十分憤懣,甚至抑鬱,只能上高樓散散心。作者不禁想起了年少時候,為了寫詩歌,強行迫使自己營造出憂愁的氛圍。然而,今天的作者已經不是年少的作者,此時的作者是真正有了內心的憂愁,有了內心的煩惱,然而此時的作者卻感覺一時無話可說了。

千言萬語最終匯成一句話“天涼好個秋!”。並非哀嘆,並非埋怨,只是單純的一句感慨。為何只是一句感慨?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麻木。

此時的作者已經無力再去哀嘆,已經無力再去寫詩抒情,寫得再多又有誰來欣賞呢?抒情再多又能改變什麼呢?唯有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相同,不過“天涼好個秋!”與其悲哀,不如看看秋景,不如聽聽秋風,孤獨的自己正是孤獨的秋天,永遠是最煎熬的。

就像很多矯揉做作的人,每次明明考的很好,卻偏偏要大喊“我考砸了”。真正考砸的人,總是沉默不語,一個人躲在牆角偷偷流眼淚,更多的話語已經無力,更多的抒情反而象徵著更多的羞恥。

究竟什麼是憂愁?悲劇真的是美學嗎?你如果可以營造悲劇的氛圍,的確會讓讀者同情你,的確有一種美學色彩。但是真正的悲劇永遠不是美學,真正的悲劇永遠讓人不忍卒讀。最簡單的文字總有最真摯的情感, 最有力量,最讓人憂愁。

悲劇真的是一種美學嗎?|重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