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72)謝爾比的實地調研

謝爾比的實地調研


當時,上市公司還沒有設立投資者關係部門。公司對於謝爾比的造訪毫無準備,而且紐約銀行本身也不確定派他去這麼做是否有益。在這個過程中,22歲的謝爾比經常發現自己坐在公司高管的房間裡,直接面對像他父親一樣年紀的CEO們。

作為輪胎橡膠行業的分析師,謝爾比飛到俄亥俄的阿克倫,這個城市相當於橡膠行業的底特律。他前往會晤該行業的五大巨頭(固特異、凡士通、通用輪胎、庫珀、聯合皇家),這些同行彼此競爭的對手們的總部,都聚集在十平方英里的半徑範圍內。

謝爾比在1950年通過一次行程拜訪了這五家公司。輪胎行業是一個週期性行業,利潤會隨著經濟的榮枯而上升、下跌,所以,輪胎行業的股票也會隨之漲跌。這個行業所具有的週期性循環的特性,導致人們對該行業的普遍看法是:這類股票靠不住。

使戴維斯身家達到八位數的牛市發生在1959年,但這並未吸引市場主流的注意力。總體而言,大眾還是持有“謹慎”的投資:債券。但是債券的糟糕表現嘲弄了他們的謹慎。債券的表現持續令人失望,而股票則不斷給人驚喜。在二十年代末,股票從炙手可熱的頂點淪為令人失敗的資產,而到了五十年代,股票成為不太流行卻獲利豐厚的贏家

(連載72)謝爾比的實地調研


道瓊斯指數盡由重工業巨頭所主宰,它們都在謝爾比的研究清單上—— 橡膠、汽車、水泥、鋁業,它們中的大多數今天已經遠遜當年。這些行業中的公司被吹捧為高質量、低風險、並且適於任何投資組合長期持有。儘管當時,雷諾茲金屬公司和美國鋁業公司已經有些搖搖欲墜的苗頭,但是,即便是最為悲觀的分析師,也沒有預見到這些設備被廢棄,工廠被關閉,最終鏽跡斑斑的命運。更沒有分析師分析出,這些曾經堅忍不拔的行業精英為什麼再也沒有回到當初利潤豐厚的年代,為什麼在一個世紀餘下的很多年中一直讓投資者失望嘆息。

快餐店、購物中心、連鎖店很快便從東海岸蔓延到西海岸,但誰也沒有料到麥當勞、唐恩都樂甜甜圈、以及肯德基這樣的公司,有朝一日,會比萬能的美國鋼鐵公司這樣的巨無霸,為股東創造更多價值、帶來更多盈利。

很快,謝爾比就從小圈子裡脫穎而出,成為紐約銀行權益研究部門的負責人。25歲時,他被任命為副總裁,這是自從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美國國父之一)之後最年輕的副總裁。在這次榮升之後,有人告訴他,如果他能

堅持30年,他將有機會成為紐約銀行的總裁。


但是,對於這樣的建議,謝爾比反覆思考,想得越多,越覺得這樣的前景越是沒有吸引力。“我看見自己參與一個又一個正式的晚餐會,基本上會困在一個看似榮耀的關係網中。我意識到,我寧願看100張財務報表、訪談100位CEO,也不願意去主持一個雞尾酒會,招待100位公司認為重要的客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