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朋友小楊去年結的婚,因為兩人是相親認識,沒有感情基礎,婚後妻子提議先分房睡,小楊同意了,之後每月上交一萬元做家用,妻子則負擔一些簡單家務。

小楊每天下班都是吃完飯才回家,平時妻子對他也是不聞不問,面對雙方父母家或親戚時,兩人都會默契的配合親密,但一回到家就又回到互不干擾的狀態。

小楊說,覺得自己結了一個假婚,好多次想靠近對方,但一看到她滿臉冷淡,就退縮了。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按小楊所說,他應該是陷入了一段“假性親密關係”。

關於“假性親密關係”,心理學家們是這樣解釋的:

作為一種形式上的親密關係,是由兩人或者多人,為了逃避在彼此親密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不確定性,而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防禦機制。

這種關係在親人、朋友、伴侶之間都會發生,放到在夫妻雙方身上,表現出來的特徵四個字可概括:貌合神離。

小楊跟他老婆之間,就是在盡力維持一種別人眼中的親密關係,實際上的感情卻從無交集,現實中很多人像小楊一樣,被動陷入一段“假性親密關係”,想要改善,卻不知從何做起。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打破“假性親密關係”的桎梏,那些首先要做的事。

01、瞭解並接納對方

從小到大,經常聽老媽抱怨對老爸的各種不滿,說他不會做生意,沒有事業心,性格清高有沒朋友。前兩天又打電話來,說幫爸爸報了一個老年書法交流班,讓他出去交交朋友,老爸卻死活不去,簡直爛泥扶不上牆。

最後老媽疲憊的說:你爸整天下了班就窩在書房,也不見搞出個什麼名堂,永遠安於現狀,一輩子沒出息。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對於老媽的抱怨,我終於忍不住問:對於結婚幾十年,一起共歷無數風雨的這個人,你真的瞭解他真正想要什麼嗎?對於他的愛好你又真正理解過嗎?

電話那頭老媽沉默半天,說:那有什麼可理解的,不就那些,又沒什麼用。

我沒有反駁,心裡卻忍不住想:怎麼會沒用呢,親密關係中,瞭解彼此是最基礎的,只有瞭解對方的熱愛,才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試著接納那些心中自以為的對方的缺點。

老爸一輩子都在老媽的指揮中生活,配合一切她覺得必要的家庭交際,唯獨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固執的堅守自己喜歡的方式。長時間得不到了解和接納,就只能選擇把自己的心包裹起來。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作家廖一梅說:

“每個人都很孤獨。人生在世,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想要建立真正的緊密關係,就必須要花時間去了解對方的世界,並試著去理解那些充滿熱情的喜歡以及總想逃避的不喜歡,會發現對方跟自己一樣,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任何違背內心喜歡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是痛苦。

在兩性關係中,瞭解彼此的內心,看見對方所有的優點、缺點以及真實需求,並敞開胸懷接納和擁抱彼此,才能建立真正良性的親密關係。

02、學會聆聽和溝通

前不久,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扎克伯格跟妻子一起接受採訪時,說起教育孩子和夫妻相處的問題,兩人無論誰在回答記者的提問,另一個人都專心的注視對方,耐心聽對方說話,不經意的小動作暴露了親密關係中最可貴的要素。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而這個可貴要素就是:用心聆聽。

關注對方,並讓對方看到這種關注,是親密關係中有良好溝通的前提。

聽同事小青訴苦,說丈夫總是不能理解她,經常跟她說自己的壓力和痛苦,卻對她的煩惱不聞不問。辛苦操持家務,卻聽不到對方一句好話,一個問題說八百遍,他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在乎。

我問她:針對這些問題,你沒想過跟你老公好好溝通一下嗎?

她說:“怎麼溝通呢,他整天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根本不聽我說,說多了還發火怨我事多。”

說完一臉苦悶的沉默。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中的傾聽,是雙向溝通的一部分,雙方互為傾聽者,如果都只在意自己的訴求,卻不去聽對方的需要,兩人的世界就永遠不可能連通。

就像小青和她丈夫,她總是抱怨丈夫對自己不夠重視,更無視自己的付出,丈夫則認為她不理解自己的壓力痛苦,總是嘮叨聒噪。

雙方都習慣性陷在各自的立場裡,聆聽不到對方的真正心聲,不能相互理解,讓事情變得更加一團糟。

其實,這世界上所有的“希望被聆聽”,都是因為“渴望被看見”,希望對方看見自己潛藏於抱怨嘮叨中的那些委屈和不安,給予自己想要得到的那些愛和維護。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所以,想要破除“假性親密關係”,用心聆聽,學會溝通非常必要。

03、試著付出,不要害怕“受傷”

關於親密關係,網上看到一網友分享:

我真是太不適合親密關係了。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很獨立很堅強,也不會輕易向別人展現軟弱,不會被外界覺察到渴求關愛這樣的心理需求,按部就班的過好每一天,似乎其他人對我都是多餘的。

可是一旦我處在親密關係之中,就會極度焦慮,喜歡那個人,又不敢全身心的放縱自己去對他好,總怕得不到對方同等的喜歡。

但凡付出一點愛,就會計較對方回報了我什麼,如果沒有得到同樣的回應,就會心生埋怨,懷疑他根本不在乎我。

所以,我這樣的人還是不要碰觸親密關係了,不能把真心和愛全部交給別人,還渴求別人給予加倍的真心和愛,真是又自私又討厭。

害怕受傷,不敢付出,這是很多“假性親密關係”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一直如此,那就永遠不能擁有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厭心理,開始逃避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行為心理學認為:

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的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

同理,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愛,那就要表現出你已經愛上了對方。在親密關係中,主動付出真心,經常表達愛意的那個人,往往更容易收穫來自對方的在乎。

所以,試著主動付出愛,表達愛,不要害怕得不到同等的回應,因為對方會看見會聽見。

付出真心的第一步,目的不是為收穫對方同等的付出,而是為了突破“假性親密關係”中橫亙於兩人之間那堵厚厚的牆。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要記住:處理焦慮、恐懼情緒,永遠不是繞過它,逃避它,而是迎接它、經歷它、戰勝它,否則將永遠被它所環繞。

04、總結

“假性親密關係”不僅僅存在於兩性關係中,朋友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同樣也存在“假性親密關係”。

當你身處其中,你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因為你發現,對方雖然嘴上說著愛你,並對你進行一些形式上的關心,實際上對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點興趣都沒有。

但你又不敢說出來,怕因此毀掉兩人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維護至今的“和諧”親密關係。

所以,如果還在乎對方,想要改變,那就請率先走出第一步,坦誠自己的心情,當你的坦誠促成雙方溝通時,請務必用心傾聽對方的心聲,看到對方的訴求,試著理解他,接納他,然後用行動回應他的訴求。

“不想跟他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三個舉動打破“假性親密關係”

知乎上看到一句話,說:勇敢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依然向前。

願每個人都能心懷這種勇敢,與朋友、親人或者愛人達成心與心的溝通,建立真正良好的親密關係,不做彼此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簡介:楚二姑娘,認真寫字的80後雙魚女,惟願以夢為馬,詩酒書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