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第二》第二則


《論語·為政第二》第二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蔽”是概括的意思,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雜念。

這句“思無邪”是《詩經》中的一句詩,她記載在《詩經•魯頌•駉》篇,原文是“思無邪,思馬斯徂”,這篇寫的是“馬”,說這馬啊,跑起來毫無雜念,一心向前。引申為思想純正,沒有雜念的意思。孔夫子正是用這首詩整體概括了詩經三百篇。

夫子說《詩》三百,有人問我為什麼不是《詩經》三百呢?《詩》不就是《詩經》嗎?這是因為在孔夫子的時候,《詩經》這本書還沒有被列為“經”,在漢朝的漢武帝時期才把《詩》列為經典叫《詩經》,當時和《詩》一起被列為經典的還有《尚書》《周易》《禮記》《樂經》和《春秋》,這六本書被後人稱為“六經”,因為《樂經》已經丟失了,我們現在說的“四書五經”的“五經”,就是包含的除《樂經》之外的這五本書。

什麼叫“經”呢?

經,織也。——《說文》。按,從絲為經,衡絲為緯。凡織,經靜而緯動。

縱線為經,橫線為緯。經書,由經線靜止不變,引申為不朽的,可以傳萬世的著作。古人織布要先織“經線”,無論織什麼樣子的布都是圍繞著經線的,經意味著‘綱’,不變的真理。漢朝為什麼把這六本書規定為經典呢?因為這六本書代表著天地之道。

那為什麼叫“詩”呢?

“詩者,志之所之也”,這句話就是“詩言志”的意思,詩和志有關,‘志’除了表示志向,還有情緒,感情,意志,理想,世界觀這些都叫‘志’,這些用詩來表達,能讓人有更高的感知,《毛詩序》中說“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就是這個意思。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說的真好!

在孔夫子的時代,《詩》是學子的必讀書,孔子曾經對他的孩子說,他說你一定要讀詩“不讀詩,無以言”,看多麼嚴重,不去讀詩,你就“無以言”,孔子還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讀詩的好處,真是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