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明代鄭和下西洋,鄭和擔任正使先後七次率領船隊進行的海上遠航活動,這本是值得讚頌的事情,但是細細研究,還是會發現一些荒謬的事情在裡頭。正如

當時的明朱棣抱著炫耀國力、耀武揚威的心態去下西洋、又如下西洋跟各個國家之間的來往是“厚禮薄來”、又或者是空虛了大半的國庫,勞財傷民,種種的因素加在一起,使得鄭和七次下西洋後,國庫無法再容下西洋,因此“再無鄭和”。

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下西洋本對當時的明代並無實質性的好處,後世中隨著航海日誌消失,使得這一舉措積累下的成果毀於一旦,如流星般轉瞬即逝,消失在歷史的銀河中。

鄭和下西洋過程

永樂年間,明朱棣掌管的明朝國家經濟與社會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逐漸拓展和穩固,百姓安居樂業。永樂年間發生了幾件重大事件,其中包括我們要說的鄭和下西洋。皇帝朱棣本來也是個為人稱道的好皇帝,可在鄭和下西洋這件事上卻詬病諸多。

1、明朱棣下西洋行為的原因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明朱棣為了尋找建文帝才派人下西洋的,明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放火焚宮,人不知所蹤,朱允炆的王位被朱棣取而代之。聽說建文帝有可能流落海外,明朱棣害怕朱允炆捲土重來就打算派人到海外尋找。

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明代朱國禎說建文帝為人並不足以構成威脅,哪怕沒死逃跑到其他地方,也無法翻身不會對明朱棣的地位起到動搖,也有人說明朱棣不可能為了一個或許不存在的人動用這麼多財力物力,總之眾說紛紜。

唯獨宣揚國威、向海外“示中國富強”、溝通彼此往來則是是有史料根據的,明朱棣為了炫耀自己國家的力量,花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耗時久、規模大。

2、為何選鄭和這個人去下西洋?

我們來聊聊鄭和這個人,鄭和是個太監我們都知道,按道理這種遠行、外交的重要事情應該派一個有權利的將軍或者重臣去,為何偏偏選擇一個太監呢?想想也知道,肯定是鄭和有許多過人之處,否則也不會被委以重任七次下西洋。

信任鄭和

帝王大多都是生性多疑之人,用人方面肯定也要自己信任的人才行,光有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背叛自己那就釀成大禍。就好比秦國的“徐福東渡”,秦王派他去日本,而徐福為了躲避暴政了在第三次去到日本後定居日本不再回來。鄭和就不同了,

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幫助過明朱棣。他在明朱棣身邊伺候的時間很久,在宮裡也算是個老人了,深得明朱棣信任

科技條件優越

當時的明代造船業發達,開始使用羅盤再加之航海經驗的積累和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條件。

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作戰的經歷

鄭和早年經歷歷史記載不明,但是傳聞說他在明平雲南之戰中被明軍所擄,從小在明軍中長大,因此有作戰的經歷,也為他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外交手段和知識的積累

鄭和熟悉西洋各國,並且學識豐富,外交能力卓越。並且學習語言文字能力強,還有外交活動的經驗,實在是外交的第一人選。

總結的來說,鄭和本人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再加上深得帝王信任。不評價下西洋這件事的對錯,單單是從七次下西洋成功的結果來看就知道鄭和是有真本事的,也沒有選錯人。

鄭和下西洋的積極影響

1、密切了與世界各國的交流

鄭和下西洋是當時來說規模最大,各個方面最全面的航海外交。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明朱棣曾下詔只要你們肯為我藩臣,就賜予你們大量的金銀珠寶,還有各種技術,加強了古代中國與其他外國的交流。

“今遣鄭和賚敕普諭朕意,爾等只順天道,恪守朕言,順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虜誠來朝,鹹錫皆賞。”

馬歡《紀行詩》中記載:“皇華使者承天敕,宣佈綸音往夷域。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

鄭和在去到所經的國家都會“宣教化”,具有極強的外交手段。各國都喜歡鄭和的到來,甚至會派遣使者隨鄭和回到明朝來拜訪。鄭和的下西洋就像是菩薩心腸一樣,到處宣傳思想,賞賜錢財,基本所經國家得到的永遠比付出的大得多,可以說是“厚往薄來”。

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下西洋給所經國家帶去大量中國特有的產品,同時帶回來許多亞洲國家的特產,這大大促進了中國與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輸出,同時也推動了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2、商品經濟的輸出,工藝技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周遊列國肯定會收穫很多不同於自己國家的東西,蘇麻離青就是個案例,這使得當時的青花瓷變得色彩濃重、別具一格。還有產生了新的器型和花紋,都是通過交流溝通學習得來的,這就是交流的魅力。而我國也輸出了很多絲綢,甚至因此開設了專門的官辦織造局。這樣炫耀國威的外交深深的滿足了明朱棣的虛榮之心,但也深深的加重了明朝國庫的空虛和百姓的窮苦。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梁啟超曾說過“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

”。為何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呢”?

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1、下西洋引發的財政赤字危機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花費的財力據說佔據了當時國庫的過半,導致國庫空虛,國難當頭朝廷卻無銀兩賑災。據說當時的不完全統計,七次下西洋花了600萬兩白銀,什麼概念,換算成人民幣就是39.6億之多,一個14世紀的國家可以擁有這麼多錢財,放在當今社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畢竟時代不同啊。

這麼多錢被揮霍一空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明朱棣就是一個“散財童子”,別人的外交是禮尚往來,你給多少我還多少,甚至是稍後來一點的哥倫比亞航海去探險都是殖民、侵略,相當於“搶錢”,完全把經濟政治當做目的性去做,雖然說鄭和去“和平外交”、“和平外交”是正確的觀念,但是這最起碼要建立在經濟穩定的基礎上,而不是一味的輸出經濟而忽略了財政赤字

2、朝廷腐敗、宦官橫行

當時的明朝帝王在明朱棣死後宣宗派鄭和進行了最後一次下西洋,鄭和也因勞成疾死在古裡。緊接著的朱祁鎮、憲宗朱見深、明熹宗朱由校要麼就是因為過於依賴宦官,導致朝廷腐敗被專政,要麼就是任用奸臣,要麼就是無心朝政,唯獨最後一任崇禎帝朱由檢大力剷除奸臣,任用現任,招攬人才,勤於政事,但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爛攤子僅憑朱由檢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的,明朝還是在衰落中消逝。

3、禁止造船、禁止出海,鄭和航海日誌的消逝

朱祁鎮明令禁止造船;孝宗弘治下令禁止出海。當時的中國停止了發展,不僅止步不前還在不斷衰落,而同一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都在不斷的開始發展,哥倫布發展新大陸,開始殖民侵略道路,麥哲倫環球航行。

1477年人們再度想起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行動,搜尋中才發現鄭和的航海日誌離奇失蹤,而這份珍貴的航海日誌使得當時的中國與世界的發展擦肩而過。

轉瞬即逝的開眼看世界,為何“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結語

鄭和下西洋本是一次優越的航海行動,通過航海去探索新世界,開眼看世界,可是正是因為目的不正確,帶著耀武揚威的心態去的,“厚禮薄來”導致財政赤字危機,而後面鄭和航海日記的消失更是讓眾人失去了對世界探索的一雙眼睛。這一次的開眼看世界,轉瞬即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