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背後的故事:劉半農和他的“她”

劉半農在“他”的基礎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創了“她”字,用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她”字背後的故事:劉半農和他的“她”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此詩的作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

讀罷此詩,不禁疑問,詩中那個令劉半農朝思暮想的“她”,到底是誰呢?

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清晨,11歲的劉半農跟著母親蔣氏去庵堂進香,碰巧遇上城東朱夫人帶著兩個女兒進庵許願。

長女朱惠楚楚動人,令情竇初開的劉半農一見傾心。

劉半農四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六歲就能吟詩作對,以聰明過人而飲譽鄉里。

得知劉半農尚無婚配後,朱夫人向蔣氏表示,願將長女許配給他。蔣氏見朱惠聰穎美麗,一口允諾。

朱惠比劉半農大三歲,劉父對此很是介意,反對這門婚約。朱家又提出將次女許配給劉家,劉家領情應允。

可是訂婚後不久,朱家次女竟患病去世。

過了一段時間,朱夫人再次提出將長女朱惠許配給劉家,劉父被朱家的誠意感動,同意了這門親事。

1905年,14歲的劉半農考入常州府中學堂。

1910年6月,蔣氏病危,依據當地的“沖喜”風俗,劉半農趕回家結婚,儘管“沖喜”未能挽救母親的生命,但朱惠成了劉半農一生中最忠實的伴侶。

1916年秋,朱惠生下了女兒,劉半農為其取名“小蕙”。

1920年2月,劉半農去歐洲留學。其間,朱惠給了劉半農極大的精神支持,夫妻二人患難與共,恩愛有加。

可是,面對賢惠的“她”,劉半農卻找不到合適的單字。原來,英語中的第三人稱,男用“he”,女用“she”,而當時漢語的第三人稱“他”卻無男女之分,因此“she”翻譯成漢語後,找不到對應的漢字。劉半農考慮再三,反覆琢磨。

一次,劉半農在寫夫人朱惠與女兒劉小蕙名字時,在“惠”與“蕙”字上得到了啟發。

於是,劉半農在“他”的基礎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創了“她”字,用來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在異國他鄉,朱惠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又不辭勞苦地照顧全家的起居生活,劉半農深為感動,把對故鄉、祖國的眷戀之情和對妻子的愛戀之情融為一體,寫下了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並首次將“她”引入詩句。

詩中表達出的濃郁的愛戀之情,引起了千百萬讀者的共鳴。

1926年,語言學家、音樂家趙元任將此詩譜成曲,一時傳唱大江南北,“她”字也隨之迅速推廣。

1934年7月,劉半農在北京去世,年僅44歲。

1947年,朱惠在與丈夫離別13年後,隨他而去。

按照生前遺願,人們將她葬在劉半農旁邊,從此這對伉儷再也不會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