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包子 VS 西方披薩

暫時把意大利的pizza作為西方的一號代表。羅馬帝國、查理曼曾經威懾全歐洲,意大利人拿破崙更是在法國土壤的平臺上馳騁西方。看看歐洲各帝國、共和國的歷史,英、德、法、意、西、葡、瑞,包括俄羅斯,真是血脈關係錯綜複雜:德國人可以在英國做國王,直到今天的英國“溫莎”國號都是德國人喬治留下來的,俄國第二個自稱“大帝”的葉卡捷琳娜也是德國純種。拿破崙的哥哥弟弟妹妹妹夫在德意志、西班牙、意大利……做親王……匈牙利至今是“姓在前,名在後”,純粹的蒙古(東突厥)後裔……整個歐洲太亂了。

有些跑題!!Pizza 作為西方經典食物代表之一不為不合適。這東西的做法,就是把肉和菜以及香料、汁灑在烙餅上烤,待到熟透可食用時,色彩繽呈,誘發食慾。有什麼料,幾乎一目瞭然。賣pizza 的人甚至其實可以不需要經專業培訓,對照著照片便可以把正確的pizza分給正確的買主。

東方包子 VS 西方披薩

圖片來自互聯網

而包子,作為中國食物代表之一,有“內涵”多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什麼餡都從表面上看不出來——至少買包子的人是沒有辦法分辨的。賣包子的其實經常拿錯:一籠包子,8種餡……我買8個:我要2個鹹菜的,2個粉蒸肉的,1個粉條豆腐的,3個蝦肉的……賣包子的估計就暈了。

至於賣包子的今天如何根據褶子數量多少或者包子形狀或者包子表面的一粒菜來區分裡面的餡,我沒有研究過。但是拿包子跟pizza作比較,從而看看兩個世界的文化,倒是可以說說。

東方包子 VS 西方披薩

圖片來自互聯網

說到西方文化,自然會想到個性張揚,個性鮮明:比如pizza跟pizza就不一樣,一眼看出來。而中國人不論是80前,還是80後、 90後還是00後,最終會被社會主流所潛移默化或者“教訓”直到順服,把個性深藏在內,從外表看同一個色彩,同一個聲音,一團和氣。

有人不服氣包子代表全中國,pizza代表全西方。那麼就想想別的:漢堡、三明治,兩片面包中間夾不同的菜葉子和肉片,再放點他們自己引以為驕傲的“醬”(其實沒幾個能比得過滷汁的味道和做工技藝),搞定了。其實這很容易看得出來裡面包著什麼。也很容易看得出來:程序簡單、責任分明。

那麼餃子、餛飩(抄手、雲吞),算不算包子的變異??換湯不換藥。接著是米飯炒菜。一桌子飯菜,大家不用分餐,也沒有刀叉金屬的刀光劍影,大家用“不主張殺生”的木棍做飲食工具,觥籌交錯,還是一團和氣。每份菜都可以讓大家嘗,這叫“集體主義”。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一道道精美的色香味形意俱全的菜餚,有幾個能輕易看出來、聞出來、拼出來其中的佐料??這“背後”的操作那麼複雜,夠一個新人學一陣子的。這其中的“火候”也是那麼複雜,拿捏不好,味道不純。“火候”是什麼?是分寸、拿捏、平衡、和諧。

這“木棍”筷子,跟刀叉比起來,筷子無鋒,照樣可以取到食物。

西方分餐,每個人幹掉自己那份,基本不要妄想別人碗裡的。而中國凡是坐在一起吃飯的,都是互相認識的或者有紐帶關係互相可以認識的人。一道好菜,可以“利益均沾”。一道好湯,都能分一杯羹。每個人吃多吃少,就看他的座次、臉皮以及其他了。

中國飲食是道大餐,需要深深體會,仔細品味,慢慢嘗試,最好有人示範給後人看,在不同背景情況下的實踐中,自己摸索“潛”在其中的技巧。這些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中華精妙所在。學得皮毛,只能讓人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