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 :“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

楊澄甫 :“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

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

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那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松”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

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 “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這個松字能瞭解,那便是好極了。無論如何,要放鬆。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杆槓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並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隻要真能松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松’為第一,這一點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地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注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後來羅邦楨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松’字,就讓你琢磨終身。”常言道:“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松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松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

李雅軒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特別強調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覺。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松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松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盪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佈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繃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

楊澄甫先生外孫、太極大師趙斌曾寫道:“放鬆、放鬆、放鬆”這是練拳時刻要注意的,然而放鬆不等於放軟,不僵不澀為“松”,無氣無意為“軟”,松中有穩,松中有沉——沉著之沉,這才是真正的“柔”,練拳時全身肌肉關節要放鬆放開,凡用力處,不著意於肌肉的奮張,總以意、氣指揮身體之穩定運動,勿使“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而來束縛身體,才能變化輕靈、圓轉自如。

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心有所畏便緊張,緊張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極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觀問題,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觀問題。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勝於心知,所以我們練太極拳要時刻問自己:放鬆了沒有?松透了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