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武汉,做勇敢的逆行者!——安徽宿州这一家民营三甲医院冲锋在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为了抗击疫情,守护生命,她们义无反顾、逆行驰援。安徽宿州一家民营三甲医院——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是由原国有独资公立医院改制后组建的混合所有制民营医院,该院没有因为医院所有制性质改变,而懈怠肩负的社会责任,面对疫情,勇于担当,冲锋在前,连续选派两批医疗队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名单:

张东光:呼吸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赵品侠:ICU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王 芹:ICU主管护师、护士长

赵少敏:老年病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杨 琼:急诊科护师

蔡飞飞:NICU护师

李新美:CCU护师

张 艳:呼吸内科主管护师

以下是部分医疗队员们发来的战疫日记,从他们的战疫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希望和曙光。

【抗疫日志】之一

助力武汉,做勇敢的逆行者!

医者,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为己任!疫情袭来,国家危难时刻,只有逆向而行,不为名利,无论生死,只为助力武汉早日打赢疫情阻击战!

——安徽宿州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支援武汉中心医院医疗队队长、主任医师、SICU主任尉玉杰写于武汉

2月14日 雨

2020年2月14日,在我的人生路上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作为皖北总院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带领9名医疗人员,早晨7点,乘坐医院专车穿破浓雾驰援全国抗疫主战场——武汉中心医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驰援的目的就是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为了有利于防护和轻装上阵,赵少敏护士长等几位护士剪去了长长的秀发,勇敢的护士杨琼出发时还瞒着父母,我直到现在也没敢告诉86岁高龄的老母亲……,大家都做好了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昔日车流穿行不息的高速路上很少能见到车辆,畅通无阻,中午服务区也没有营业,队员们简单吃点泡面继续赶路,下午四点,顺利到达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

2月15日 雪

今天是到达武汉后的第一天,气温骤降,并下起了大雪,但疫情却没有降下来,一天的时间,全国新确诊病例一万多人,大家的心里都沉甸甸的。上午,全体队员再次参加院方安排的防护培训,下午,队员们各自前往医院安排的病区,熟悉防护流程及病区病人情况。

我们10个人被分到四个病区里,其中6名护士被分到ICU及发热一病区。武汉中心医院后湖医院的内科医生,因为连续作战都累得透支了,部分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多数同事必须隔离和轮休,医院的外科医生都顶上了,特别缺内科医生,尤其是重症、呼吸、感染科医生。因此我和急诊科安小峰主任和邵乐建、祝经韬2个主治医生被分到外科医生接管的3个病区里。

2月16日 晴

今天是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我们医疗队正式加入战斗。

早晨6点起床,7点出发,到达医院后排队换上隔离衣、防护服、带上防护目镜分别进入“战场”。发热一病区是由妇科医生刚刚接管原ICU医生管理的的病区,我是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可能也是被分到这个病区的原因。这个病区有37个病人,且大多数是重症新冠肺炎病人,但是我带来的队员都是皖北总院重症、急诊、呼吸等科室的精英代表,我们有信心能胜任这个病区的抢救治疗工作。

护士基本上都是6小时一班,我们4位医生这周都上8-6班,因为院感防护,需要排队穿脱防护服,中午只有1个小时吃饭休息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4-6个小时不能吃喝,对身体是巨大的挑战。工作一天,回到驻地已经是晚上7点半。

陌生的病魔,不断攀升的疫情通报,李文亮等医护人员的倒下,被感染的担忧,这些都给我们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想到我们肩上的使命与责任,还有一群可爱的武汉志愿者的热心帮助,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队员彼此加油,一起负重前行,我们坚信一定会打赢这场战疫,胜利凯旋!

【抗疫日志】之二

战友加油!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安小峰:皖北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副队长,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现奋战在武汉中心医院。

2月15日 雪

今天是支援武汉的第一天,窗外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气温寒冷如冰,心情也似这天气能结出冰霜。

上午在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进行紧张的防护突击培训,下午我们十位医护人员被分配到不同的科室。我所在的科室是位于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部17楼的发热四病区。病区负责人梁志坤主任,其所带领团队清一色6位肝胆外科医生,目前负责病区内38位患者救治工作(包括病重)。我振作精神进入病区,马上就进入到战斗状态。大脑紧张思维记忆,要用最短时间适应和熟悉这里环境和流程,与梁主任一起熟悉治疗组分管的床位患者的情况等等。

一口气忙到晚上六点,消毒洗漱好后,回到休息区,打开手机看到有二十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心里不由得一紧,接到医院驰援武汉命令后,考虑父母年龄大还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怕他们过分担心我,所以只给妻子说了实情,并商量好如果父母问起我,就说特殊疫情时期我在医院加班(平时经常加班,早出晚归常态),今天这么多未接电话,莫非知道我来武汉生气了?或者家里有什么紧急事情?。我急忙回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是父亲“你去武汉也不说一声,我和你妈心理没有那么脆弱,当年唐山大地震我就是第一批去参加救援的,国之有难,匹夫有责,我们支持你!孩子啊!照顾好自己,我和你母亲还有江丹(爱人)两个孩子等着你回来……”听着父亲沧桑富含深情的嘱托,我早已哽咽的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能以“嗯…嗯…”作答,不知什么时候已是满脸泪水……担心被同事发现,急忙跑到卫生间洗把脸。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丈夫,这个年龄段的人活着已经不只是为自己而活。内心暗暗下定决心,希望与武汉战友们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争取早日结束战斗,尽快回到亲人身边,我想这也是所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家人共同的想法。

战友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月16日 晴

今天是来到武汉中心医院的第二个工作日,早晨6点起床,7点乘车到达武汉市中心医院,和往常一样,疫情特殊,到科室先详细交接班,了解患者夜间病情变化后再下病房查房。

因病人比较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梁主任和我商量分组查房,以22床为分界线,梁主任带夜班叶医生查房,我带白班的孙江阳博士查后半部。

为了节约防护物品和减少感染机会,提前解决个人问题(上厕所)。感染病区内所有东西,包括纸片都不能带离,所以开动脑筋把几十个病人情况快速的记录在了脑海里。接着来到物资区域签字、领取防护用品,按照流程逐一消毒手、戴帽子、N95口罩、戴二层帽子、外科口罩、穿隔离衣、手套、鞋套、防护服、靴套、二层手套、戴护目镜等,相互转身检查完好无损,按照地面标识缓步行进。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刚进入病区远远看到护士战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不禁心生敬佩!我和孙博士进入病室开始查房工作,细心询问病情和细致入微的查体,了解每位患者身体和心理状况,详细解答患者疑虑,每当孙博士向患者介绍我,“这位是来自安徽皖北医院急诊科的安主任来支援我们了”明显的能看到、更能感觉到患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谢,看到我们到来就像看到了希望,他们并不是孤助无援、独自面对。

病区患者当中也有曾经在一线战斗的本院职工和家属,其中30床让我感触最大,李某,男性,39岁,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因为武汉市中心医院距离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病毒发源地)1.5公里,所以最早发现和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均在急诊。鉴于当时对新冠病毒未完全认识和掌握,所以为了救治更多患者第一批倒下的大多是急诊医护人员,李主任就是其中一位。当他得知我也急诊同行,顾不上喘着粗气,高兴的从床上坐了起来与我交谈,方才那昏暗的眼神里突然出现了光泽,但根据他的CT片子,能看出来李主任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生死考验,“九死一生”对于李主任一点都不为过,他也有父母和一双儿女等着他回家……

每为一位患者做好查房,最后我都会加上一句鼓励患者的祝福“祝您早日康复,我们一起加油!”简单的一句话仿佛给患者精神和身体里注入了战胜疾病的力量,让他们感到了活下去希望!

【抗疫日志】之三

做好排头兵,决不后退!

赵少敏:皖北总院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成员、主管护师、皖北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长,现奋战在武汉中心医院

2月12日下午5点多,护理部郁主任在微信群发了一个帖子:我院需组建武汉志愿者团队,约5-6名护士,有强烈意愿的,上报名单。

当我看到这条通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我比任何人都合适!但是我要不要先跟爸妈说一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了?不!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应该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我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我单身未婚,胞弟独立,父母康健,祖父母生活自理,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郁主任,我报名。”。很坚决地回复了六个字。微信发出去,我的心也落地了,因为准备晋职称的缘故,原本是想在科室晚走几小时看书学习的,今晚早早的收拾东西回家了,因为我知道,我肯定会选上的!

很快,医院的决定就下来了,晚上7点半,郁主任微信通知:已经定了,6个护士,王芹,赵少敏…,顿时心跳加速,又紧张又激动…

“妈,我去支援武汉,明天出发,你帮我把头发剪一下…”,我不敢跟我妈说多,怕她担心,一直表现的无所畏惧的样子,我爸,我弟都是我妈跟他们说的,我爷爷奶奶都年近九十,也没告诉他们…

我爸是一名老党员,思想一直跟着党走,很开明,我妈也是,虽然很担心,但也一样支持我,还一直鼓励我积极入党,我觉得我还需要再努力…

作为科室的护士长,我有责任带领我科室的护士姐妹做好科室的份内工作,培养她们成为护理队伍中的尖刀部队、特种兵,但是作为老大姐,他们在我眼里都还是孩子,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必定做好排头兵,决不后退!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和义务,现在我们的祖国母亲生病了,如果每个人只是在家里喊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那么又有谁能为祖国母亲诊治和护理呢?

我是一名护士,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我可以!

我相信,你也可以!他也可以!大家都可以!

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早日恢复健康!

让我们早日畅快呼吸,尽情拥抱!

【抗疫日志】之四

既然选择去,就全力以赴!

2月14日武汉雨

杨琼:急诊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皖北总院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成员,现奋战在武汉中心医院

“紧急通知,院部将组织第二批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

2月12日下午5点多,护士长在科室群里面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此之前,我已郑重的签下了请战书,志愿前往抗疫一线,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一次,我知道机会来了,没有任何犹豫,我立即报了名。真的非常幸运,也很激动,我被选上了,成为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护士长知道我家里小孩还小,希望我跟家里面再沟通一下,看看家人的意见再去。

但我明白,谁家没有孩子?谁家没有困难?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就应该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大义,是我的职责!既然选择去,就全力以赴。我想,家里人也会理解和支持我。

我和老公说了,他没有反对。女儿四岁了,她大概能听出我要干什么,我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我拿一件进去,她就会拿一件出来,行李好不容易收拾好了,她又给我藏起来了,拦着我不让我去上班,说妈妈不要去,说妈妈去了就不爱她了。

我让老公不要告诉爸妈,因为现阶段大家都对这个病毒可以说是谈之色变,爸爸是名乡村医生,每天还要在永镇张圩防控卡点值班,如果他们知道,肯定会担心,还是等回来以后再告诉她们吧。

2月14日,6点起床,临走前看了看熟睡的女儿,没敢叫醒她,害怕她醒来不让我走。早上7点,孙院长带领我们的医疗小队10名医护人员乘坐医院专车踏上了驰援武汉中心医院的征程。医院专车在空旷寂寥的道路上疾驶,下午四点,近八个小时的车程,顺利到达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

后湖院区杨院长在医院六楼会议室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行,孙院长和杨院长就我院本次支援抗疫工作,包括医护短期培训、自我防护、科室及医护工作分配、后勤保障、党员支部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对接安排。 晚上七点多,刚到宾馆吃点饭,家里的电话还是来了,我知道瞒不下去了,刚刚接通,眼泪就不听话的都跑了出来……

爸看到了新闻报道,知道我去了武汉,到了抗疫前线。简短的通话中,爸爸满是关心和担心!叮嘱我一定要听从科室安排,按照操作规范做好防护,保证好自身安全!家里不要挂念,我们等你平安凯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