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哪里的人最能喝,哪里的酒最好喝,哪个地方喝酒规矩最多.....

在中国谈论喝酒,深圳似乎从哪个方面都排不上号。但如今,五湖四海的人齐聚在深圳,竟融合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深圳酒文化。

不管白的红的洋的啤的,深圳人喝起来酒来,满目皆是故事。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01

长久以来,坊间一直流行一个观念:在国内,喝酒的话北方地区的人一定要比南方地区的人更厉害——因为北方人历来给人一种十分豪爽的感觉,酒量肯定也自然不在话下。

可是作为深圳人的我,身边恰好有一个老酒鬼。这个老酒鬼一直对这种喝酒以北方人为尊的观念嗤之以鼻。他认为,南海之滨的深圳,喝酒不输全国任何地区的人。

这位老酒鬼已经在深圳这座酒坛子里浸泡多年。可以说,他喝的已经不是酒,而是喝出了一段深圳酒文化史。

来深三十余年的他,生活已经离不开酒。出门吃饭,必定会同朋友喝酒;在家时,也会亲自酿制药酒;就算到了疫情期间,也要和朋友在线上“云喝酒”……

为了喝酒,他甚至成立了“深圳酒协”(注:这是个非官方组织,非深圳市酒类行业协会)。当然,他们“酒协”不推销酒,只负责喝酒。按照他的说法,“深圳酒协”喝遍深圳无敌手,不管是来自内蒙还是山东,对阵外地的来宾他们就从来没输过。总之,“深圳酒协”的酒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以前我看《水浒传》时,觉得武松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才过景阳冈很厉害,但是据考证,制作蒸馏酒的技术在元代才普及,所以武松当年喝的肯定是低度的酿造酒,如果纯干二锅头的话,武松未必能干得过这位老酒鬼率领的酒协。

回顾中国人的喝酒历史,大概只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讨论过的汉代官员于定国可以同“深圳酒协”的酒量比拼。据《汉书》记载,“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为廷尉十八岁,迁御史大夫。”

按照沈括的考据,汉代的一石约等于宋代的三十二斤,而根据常识,古人的“数石”至少是三石起步。故得出,于定国一次喝酒至少能喝下将近一百斤酒。当然,更可怕的是,于定国连喝了一百斤酒,居然断案的时候头脑清晰,还升官成为了御史大夫。

难怪英国文学家萨缪尔·约翰逊说:“男孩该喝葡萄酒,男人该喝波特酒,想做英雄好汉的就该喝白兰地。”

02

每个爱喝酒的深圳人,都有一段老金威情结。

据我回忆,早先老酒鬼每次吃饭必点的酒是一种棕色瓶装的啤酒,后来才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老金威”。当时,金威啤酒有许多系列产品,但是他和朋友们坚持非“老金威”不点,仿佛不喝“老金威”,就不能表明他的深圳人身份。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作为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上市啤酒品牌,金威啤酒曾是深圳人的骄傲。

当初,由于金威啤酒在深圳影响力很大,老酒鬼爱屋及乌,把罗湖区的金威啤酒广场作为了与朋友聚会的据点。他说,当时很多深圳做餐饮的店家都做金威啤酒任饮的活动,于是,他总会和朋友到餐厅去畅饮。按他说法,他们年轻时喝的金威啤酒,都是以吨来计量。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朋友都得了痛风,而他居然还屹立不倒……

后来,金威啤酒被卖给了华润旗下的雪花啤酒。虽然还叫“金威,但在老酒鬼看来,曾经的金威啤酒只能作为老深圳的记忆,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了。

后来由于年龄渐长,害怕发福的老酒鬼决定转战白酒。而让老酒鬼最遗憾的,便是深圳没有出现可以代表本地的白酒品牌。

以前,例如“金鹏城”这样的酒没有做成气候;现在,很多热爱喝酒的深圳人尝试在做自己的品牌,甚至专门跑到贵州酒厂让他们给自己“贴牌”,却还是没有脱颖而出的品牌。

一直以来,深圳只能接受外来白酒的输入,这让他非常无奈。

他告诉我,深圳曾经很流行一种来自湖南的白酒。后来,人们喝酒越来越讲究品牌,也展开过一场浓香型和酱香型之争。五粮液一度在深圳卖得很火,后来因为假酒等各种原因,渐渐淡出了深圳酒鬼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则是茅台。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排队抢茅台的深圳人

“难道茅台就没有假酒吗?”

老酒鬼说:辨别茅台的真假很简单,喝了第二天不头痛就是真茅台。

在老酒鬼看来,茅台的好处在于,不仅茅台喝着很香,喝了第二天不头痛。这样,酒鬼们既过了酒瘾,又不会影响第二天的生活。

据说,他有个朋友头天喝了两斤茅台,第二天开会念稿居然没有念错一个字,茅台的美名也由此传开。

03

由于移民城市的人员构成复杂,深圳人喝酒的习惯也是五花八门。

例如早期深圳有很多是潮汕大老板,所以洋酒相当受欢迎。老酒鬼说当年从深圳的街边大排档路过,经常能看到炒花甲盐焗虾蟹等各种便宜海鲜旁边,摆着一瓶价格不菲的XO等。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但让我不理解的是,深圳的红酒销量也非常可观。

老酒鬼说,许多红酒价格不菲,却受深圳一些高收入人士的欢迎。但是,红酒有一大问题——度数太低。以至于每次喝酒时,他们都是把高脚杯倒满一口闷下。另外,他们还发明了一个词汇叫做“双眼皮”。所谓“双眼皮”,就是倒红酒要把高脚杯倒满到冒出杯口平面的高度,看起来像双眼皮一样。

由于深圳城市飞速发展,很多深圳人已经有实力到国外寻觅自己的酒庄。听说,许多深圳老总接受海外红酒酒庄的邀请前去参观,到了品酒环节,老外都是一口一口小酌,沉思品鉴。但深圳酒鬼们则是直接满上,还没等人家喝下一口后意犹未尽的表情结束,他们的酒杯就早已见底。

后来,许多老外酿酒师见状,也把红酒当成啤酒一样一口闷掉,以示中外友好。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深圳酒文化影响力已经传播到了海外。

不过,据我观察,对于许多深圳酒鬼来说,光靠红酒还是不能尽兴。他们有的收藏红酒,只是因为头一天醉酒的时候,第二天会抽出一支来小酌——对他们来说,红酒就是拿来醒酒的。

就像奶茶和咖啡是深圳人最好的续命饮料一样。不过老酒鬼表示嗤之以鼻。他声称,酒才是深圳人的续命良药。因为,深圳人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境界。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04

在老酒鬼看来,深圳的酒局是全国最有格局、最有意境的酒局。

一方面,深圳人喝酒相对来说比较文雅。在深圳的酒桌上,基本见不到有人大声喧哗或者划拳行酒令,不用划拳,不养金鱼;此外,酒桌上劝酒的人现在也越来越少,大家都是量力而行。

另一方面,深圳人喝酒非常讲究酒量。深圳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喝酒的精英也自在其中。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一样,一个人的酒量,必然是评判一个人内功的重要标准;在酒桌上,深圳人也往往以酒量论英雄。

当然,老酒鬼这样的深圳人喝起酒来还是非常有仪式感的。按照他们“深圳酒协”的标准,喝酒一般有三个阶段。

首先,在老酒鬼的领导下,“深圳酒协”已经放弃了传统粗放的喝酒模式,改为

科学养生的喝酒方法。他们不会像许多北方人那样,刚上酒桌就一阵豪饮,而是先吃碳水食物垫肚子,以免喝酒伤胃。等到米饭、面条填饱了众酒鬼的肚子后,才会按照惯例,酒桌上的每个人都要一齐举杯三次,让三杯酒下肚,作为当天酒局的启动仪式。

第二阶段,就是“打圈”。所谓打圈,其实就是一种热身——每个人都要和在座的其他人喝上一杯。实际上,“打圈”为的不仅仅是喝酒,也是一种交际。正如大哲学家康德所言:酒会使嘴轻快,但酒更会打开心灵的窗子。因而酒是一种道德的,使人吐露心腑的东西……到了这个阶段,人们已经渐入佳境。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开始一边喝酒,一边畅所欲言。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第三个阶段,就是“散打”。到了这个环节,人们已经不再按照顺序“打圈”,而是随兴所至,四处“开火”。这时,要么有人放声大哭,痛陈深圳的革命家史,要么仰天大笑,谈古论今。

就这样,众人在各种情绪的洗礼下,让一箱又一箱的酒变成了空瓶。一般来说,“酒协”的人会先喝白酒,再喝啤酒,最后又会十分有情调地喝点洋酒。而专攻白酒的老酒鬼,则笑看各路酒鬼觥筹交错。

深圳人喝酒,从不划拳

诚然,“深圳酒协”的喝酒方法并不能代表整个深圳的喝酒习惯。但是,不论深圳人以怎样的习惯喝酒,经历酒桌上的一切嬉笑怒骂后,第二天,众酒鬼又会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中去……

一次,我问老酒鬼,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深圳的酒文化。老酒鬼沉思一番后,答道:深圳的酒文化,是难以被概括的。

也许,在老酒鬼的心中,深圳就是一片酒的海洋——它海纳百川、无所不包。因而,没有规则,才是深圳人的酒文化。

不过,作为“深圳酒协”的“会长”,老酒鬼还是强调过“酒协”的三个准则:酒量,酒胆,酒德,缺一不可。一个人没有酒量,喝酒就无从谈起;没有酒胆,也就没法喝得尽兴;没有酒德,自然也不配和别人一起喝酒。

我也做了一个总结:深圳人喝酒,讲究的是广度、强度和态度。

听我这么说,老酒鬼又补充了一点:归根结底,深圳人喝酒讲究的是深度。

干杯,深圳人!

出品:深圳客

主笔:张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