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孩子,你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早知道你以這樣的方式離開爸爸,就是給座金山爸爸都會拒絕。本想著出外打工,才能給你一個富裕的生活,你也曾和我說過學校有人欺負你,爸爸只是讓你繞著他們走,因為你們還小,只是同學間小小搗蛋矛盾,誰曾想結果這麼讓人難以接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爸爸雖然後悔難受,但人死不能復生,那些淘氣孩子家長願意賠點錢,學校幫我們達成調解協議,每家五萬,共十萬。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張凱

2019年4月23日13點40分左右,甘肅隴西縣渭河初級中學的初二學生張凱,在校外小巷內被5名同校學生圍毆,送往醫院後搶救無效身亡。後死者家屬和施暴家屬達成了諒解,共賠償十萬。

這樣的結果看似皆大歡喜,受害者拿到賠償的錢,肇事者免除了原本該承擔的責任,破財免災。俗話說了,能用錢解決的事就不是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向來是某些國人的性格特徵。老話說的很好啊,“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在這,我只想對張凱他爹說“兒子在世時當爹不夠格,兒子死後更不配當爹。”

“”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網絡圖片

(一)幾十年前淳樸的社會,那會兒每家孩子都和兔子似的,一窩窩的,孩子們出去玩,即使今天你把我推下河,我拿泥巴糊你臉上,第二天見面照樣勾肩搭背。前一秒你搶了他剛撈的小魚,他把你剛用泥巴堆砌的房子踩到,後一秒相互都能破涕為笑。

曾聽爸爸說過他小時一個玩伴兒,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打仗遊戲用樹枝,“刀光劍影”中被別人誤傷左眼導致失明。雙方家長都沒計較,畢竟孩子們一起玩,雙方沒有爭執,肇事者也沒有惡意。不了了之。

記得小時候弟弟在學校總被某個搗蛋同學欺負。弟弟成績不錯,性格偏內向,不愛和淘氣男孩到處搗亂瘋跑。每次被欺負回家說起,媽媽總勸他離那個搗蛋鬼遠點,不要和人家打架,萬一把人家打傷,就要賠償醫藥費。爸爸只是不吭氣。幾年後弟弟升學離開家鄉,那個搗蛋鬼早早輟學就參軍了。

“”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長大後,弟弟一直和爸爸不那麼親密。有一次父子倆因為瑣事吵起來,弟弟埋怨爸爸不保護他,說起小時候被人欺負,爸爸不出面解決。爸爸這才說出背後的事實。那會兒爸爸找過那個搗蛋鬼的父親,讓他管教自己兒子,可是人家當爹的不但不承認自己兒子的錯,還諷刺是我弟懦弱。結果就是我爸和搗蛋鬼他爹在村裡打了一架。

俗話說“父愛如山”,誰曾想小時候被欺負的陰影一直影響了我弟,也影響了父子感情。十幾年後才道出事實。大多數國人的父子感情不善於表達。本身校園暴力已是傷害,家人的無視是另一種隱形傷害。

(二)後來我也想爸爸那麼做的原因:

首先他只是單純不想讓我弟受傷害,而不是讓我弟學會反抗甚至反擊。

搗蛋鬼欺負他,爸爸就找搗蛋鬼父親。

如果更多的搗蛋鬼出現了?

長大後遇到其他搗蛋鬼,爸爸能跟著弟弟一輩子嗎?

其次他不想讓我弟和別人打架,怕打傷對方,賠上醫藥費和其他損失(和我媽想法一樣)

可是爸爸忽視了即使不打架,如果捱打也會受傷。

如果每次捱打都不還手,別人會變本加厲。

因為每次捱打,先不說醫藥費,捱打的人受傷害不是隻有身體,還有心理。

“”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網絡圖片

(三)爸爸想法何嘗不代表一部分國人的想法?

弟弟小時候那會兒,沒有網絡影視暴力充斥,那會兒的社會相對還是單純的。

近年來新聞網絡曝出的校園暴力比比皆是。誰曾想我們一直認為是未成年人的“孩子”上演了一幕幕和他們年齡不符的暴力傷害事件。

有的對待同班同校同學手段甚至令人髮指,我們猜想他們也曾經受過暴力侵害?還是模仿網絡影視暴力,還是天生就帶著“嗜血”的基因?

(四)

我們沒法改變社會環境,唯有武裝自己孩子不受傷害。好多家長總喜歡炫耀孩子有多少特長,多麼優秀時,有多少家長考慮過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否有待提高?

毛爺爺說得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無論好人壞人,對於強者都會忌憚。

“”孩子,我們拿你的命換來十萬”

孩子身體營養,成績,課外技能特長雖然錦上添花,但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我們也要重視。教會他們保護自己哪怕是躲避甚至反擊的能力。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針對校園暴力指出:要增強體格,學會自我保護。孩子一定要有體力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負。所以在給孩子報各種畫畫舞蹈鋼琴等的課外輔導班同時,不妨同時考慮跆拳道或其他防身之術。

我們不一定希望孩子成為英雄,但一定希望他做自己的守護者。

希望用錢換命的校園鬧劇不再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