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不宜太聰明,工作能力強,人脈關係廣,提拔晉升反而不沾邊

工作能力強、人際關係好,卻不被提拔,這是職場中典型的“表象反差”現象和“因果逆向”現象

  • 所謂“表象反差”,就是表面上,覺得員工的業務能力強、人際關係好,給人一種綜合素養較高的感覺,卻結果卻沒獲得提拔,遂此給人造成一種“既定認知反差”,心理學上叫“應然認知”
  • 所謂“因果逆向”,就是職場中,員工似乎付出得多,關係處理得好,大家就覺得他應該獲得提拔升遷,但是結果卻落空了,這種“本然認知”,陷入“單向管道”思維中,以因果不對等的“局部觀”作為評判標準。這兩種職場現象,正好和題主的問題不謀而合。
職場不宜太聰明,工作能力強,人脈關係廣,提拔晉升反而不沾邊

“加薪漲工資”和“晉升提拔”,是職場人奮鬥攀升的“兩個維度”,這兩個維度,可以並行、可以交叉。但是,無論是漲工資,還是提拔升遷,這種結果都需要哪些條件來促成,或者說需要達到什麼標準才會有這種局面,原因和條件,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美國公共管理學專家奧賽德▪史懷特認為,員工提拔晉升需要6個條件:

(1)“業務”懂行道。不能是“外行”或者“門外漢”,因為現在職場中的崗位專業性越來越高,管理崗和專業崗的交互性越來越強,尤其是領導崗位,更要在業務和管理上達到一種融合。

(2)“人際”能力強。管理是一門學問,人際關係同樣也是一種學問,可以說人際關係是管理的基底,領導的職能要件中,管理是首位職責,所以人際關係也是員工提拔晉升的“硬指標”。

(3)“領導”關係近。提拔晉升,“領導關”是必經渠道,員工與領導的“關係半徑”,往往直接影響著提拔升遷的結果。

(4)“機遇”很關鍵。職場提拔,往往是機會、人脈、場域等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但是,很多職場人就是因為機遇不到,導致提拔升遷遲遲擱在半道,沒有進展。

(5)“條件”硬指標。職場中,提拔晉升往往是要“套條件”的,在制度化管理的企業機制下,標準和條件往往是“硬槓槓”,個人很難突破。

(6)“競爭”是輔助。競爭指數,往往關係著一個人的發展前景,“職場核心競爭力”,是員工提拔升遷的關鍵。

我將圍繞“員工工作能力強,人際關係好,卻獲得不了提拔”的職場問題展開論述,著重從“表象反差”和“因果逆向”現象角度入手,聚焦“業務”、“人際”、“領導”、“機遇”、“條件”、“競爭”六個層面進行系統剖析,下面的回答可以作為類似職場問題的標準教材和答案參考使用:

職場不宜太聰明,工作能力強,人脈關係廣,提拔晉升反而不沾邊

一、員工被提拔的“認知誤區”:“表象反差”、“因果逆向”和“局部思維”

“工作能力強”、“人際關係好”,這是員工晉升提拔的“充分條件”,並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工作能力一般、人際關係一般的員工,也能獲得提拔;或者說很會處理自己和領導關係的員工,也能獲得晉升。

如果用管理學的兩種現象來表達,那就是“表象反差”現象和“因果逆向”現象。這兩種現象給人造成的都是一種“認知誤區”和“錯覺感受”,混淆了提拔晉升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內在邏輯關係。

職場中想要晉升提拔,一定要破除一種觀念:似乎工作能力強,就代表著職場要被提拔;會處理人際關係,就表明這個人一定會發展得好!這種典型的“管道思維”,是以一種“局部觀”來看待問題。

想要獲得提拔晉升,首先就要

打破這種“局部思維”,走出自己所謂的“優勢圈”,從“短板”處著手,提增自己的價值

二、員工被提拔的“充分條件”和“關鍵變量”

員工被提拔的因素很多,從常規角度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是“業務能力”。隨著行業的“精細化”,崗位的職責也在不斷朝著“細化”方向發展,這就會導致職場中的崗位專業性越來越高。比如,管理崗和專業崗的交叉性越來越強,特別是管理崗,對其職場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二是“人際能力”。人際關係,狹義地講就是人脈!人脈資源的積累,往往是職場人排在前三的指標。而領導崗,本質上屬於一門管理學問,講求的是管理質效,如何將人力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值。

三是“領導關係”。員工與領導的“關係半徑”,往往直接影響著員工是否能夠提拔升遷。當然,這種“關係半徑”,並不是阿諛奉承,而是讓領導全面準確地瞭解你和認知你。

四是“機遇條件”。俗話說“一命二運”,這裡的“運”,科學地講就是人的機遇。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職場提拔,往往是機會、人脈、情境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五是“條件指標”。職場提拔晉升,制度是“正規正矩”的前提,能不能入圍“候選人”,是員工自身所要具備的能力。

六是“競爭能力”。“核心競爭力”,越來越成為職場的硬指標。“斜槓青年”群體的興起,導致員工還要同時具備“輔助能力”,對提升晉升也很有幫助。

職場不宜太聰明,工作能力強,人脈關係廣,提拔晉升反而不沾邊

可以看出三個關鍵“變量”:一是“工作能力”,二是“人際關係”,三是“始終得不到提拔”!

對照以上員工提拔的六個條件,可以知道

(1)題主具備了兩種能力:一是業務能力,這是基礎;二是人際關係,這是資源

(2)題主“始終得不到提拔”,一個“始終”二字,就表明員工不是沒有“機遇”,而是自己沒有抓住機遇,或是領導根本就沒給過機遇

(3)題主獲得不了提拔,明確方向指向就有三個:一是與領導的關係,二是提拔晉升的“硬傷”,三是不具備職場“核心競爭力”。概括起來就是“領導助力”、“入圍資格”、“核心競爭力”

三、提拔的“三個突破”:“領導助力”、“入圍資格”、“核心競爭力”

1.領導助力

職場中,員工能否獲得提拔,領導往往具有“一票否決”的權力。如何獲得領導的信任、欣賞和認可,是員工提拔晉升的“必要條件”

換言之,員工如何才能夠獲得領導助力,搞好與領導的關係?

(1)工作勤彙報,任務多請示。彙報和請示,是大多數員工的職場“短板”,這其實是員工與領導搞好關係的一個重要渠道。這樣做有三點好處:

一是能夠確保工作不出現“方向性偏差”,階段性的彙報和請示,既能讓領導瞭解工作動態,又能讓自己獲得領導的動態性指導。

二是勤彙報、多請示,能夠確保工作始終能夠按照領導的思路進行,機動性地調整部署,能夠更容易有業績。

三是勤彙報的過程中,可以讓領導更加全面地瞭解自己和認知自己,讓領導對自己有一個好的印象,而且還能讓領導全程參與到工作的部署和執行當中,從而可以有正當理由將業績歸功於領導個人。

(2)拉近與領導的“半徑關係”。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是在“崗位半徑”上找機會。如果自己的崗位,長期不在領導的視野裡,那麼員工可以嘗試著調崗,調到能夠讓領導看得見的崗位上,這樣接觸領導的機會多,付出的努力,領導也能看得見。

二是在“接觸渠道”上找機會。所謂“接觸渠道”,就是員工通過工作、生活中的各個工作場景和生活情境,來尋找與領導接觸的機會。比如,在會議期間,主動找領導談工作;在下班後,主動和領導打招呼,寒暄幾句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領導能夠時刻看見你的存在。

職場不宜太聰明,工作能力強,人脈關係廣,提拔晉升反而不沾邊

2.入圍資格

員工想要提拔晉升,在任何單位,都有相應的制度和框架,即入圍的標準和條件。既然題主說,始終獲得不了提拔晉升,那麼題主就要在“入圍資格”上做文章。

要想利用好“入圍資格”這個條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進行

(1)“硬性標準”。提拔晉升的硬性標準,幾乎沒有“變通”的可能性,所以,員工在提拔晉升之前,首先應該讓自己的基本條件,都能在規定的框架內,這是提拔晉升的前提。

(2)“創造條件”。很多職場人,面對競爭激烈的入圍人選,提前會合理地利用相關制度,將自己的優勢條件,劃入到入圍條件當中,從而間接提升了自己的競爭力。

3.核心競爭力

員工始終獲得不了提拔, 關鍵因素還是沒有職場“核心競爭力”,這是根本癥結所在。那麼,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以下三個途徑:

(1)找出“興趣”和“優勢”的結合點。對自己的興趣進行挖掘,對崗責進行剖析,找到前進的“動力源”,即業績的“助推器”。

如果能夠將自身的一項樂趣融入到實際工作當中的一個分支,找到這個迸發能力的“結合點”,核心競爭力久而久之就會形成。

(2)建立“橫向思維”和“縱向機制”的渠道。所謂“橫向思維”,就是將自己的興趣進行橫向鋪展,找出可以“聚合”的優勢;所謂“縱向探底”,就是在橫向思維的延展能力中,找出能夠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能力,再將“聚合”的優勢能力和縱深發展的能力相結合,核心競爭力便會很容易凸顯。

(3)聚焦“亮點工作”持續輸入精力。亮點工作,是員工鍛鍊個人綜合能力的“試驗場”。亮點工作的優勢在於,工作難度係數大,落實情況比較複雜,需要時刻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錯綜複雜的問題進行臨機抉擇和判斷,並對可能隨時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很好地處理。

如果一個員工能夠不定期地承擔或者作出亮點工作,毫無疑問,員工的核心競爭力會越來越強。

職場不宜太聰明,工作能力強,人脈關係廣,提拔晉升反而不沾邊

結語

工作能力強,人家關係好,但是始終活得不了提拔,證明在題主的觀念裡,始終是以“單向化”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以“局部性”思維來看待問題,陷入了“表象反差”和“因果逆向”的認知誤區。

通常來講,員工提拔晉升需要以下六個條件,一是“業務能力”,二是“人際能力”,

三是“領導關係”,四是“機遇條件”,五是“硬件指標”,六是“競爭能力”。這六方面是提拔晉升的充分條件,也是必要條件。

從沒能獲得提拔的情況來看,需要在“領導助力”、“入圍資格”與“核心競爭力”三方面,不斷打磨職場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