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穩”到“六保”,凸顯底線思維憂患意識

■ 社論

這種底線思維、風險意識要求不盲目改變宏觀調控基調,而強調盤活用好存量政策資源和經濟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盡快回歸正常節奏。

關注“六保”系列評論之二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引發廣泛關注。

首提“六保”,不只是針對一季度經濟數據下滑的即時反應,也是針對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及時調整,體現了國家對宏觀策略層面的務實判斷。

所謂“保”,是一種託底。從“穩”到“保”,“穩”“保”並行,實是凸顯了一種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

具體來看,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是目標,而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在某些層面上,既是目標,也尤其反映出疫情影響之下,對一些潛在風險和問題的準確判斷,突出強調了盤活存量資源的重要性。這幾方面體現的底線思維與風險意識最值得關切。

保市場主體,意味著需保持扶持企業相關政策的連續性,繼續通過減稅降費、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存量政策措施,幫扶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保糧食能源安全,就是保物價。雖然總體上看糧食不存在安全問題,但大豆等飼料材料的進口需求依然較大,豬肉價格還沒完全穩定。第二波蝗災和一些經濟體的糧食出口禁令,對糧食期貨價格也可能形成干擾。而國際石油戰事實上還遠未到結束時,相反刺激出新的地緣政治事件。對於國際糧食和能源價格失控必須要有底線預期,以免影響宏觀調控節奏。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這一表述不僅強調對外部環境變化未雨綢繆,同時涵蓋了對內部產業鏈供應鏈協調的新部署。雖然因疫情給各國造成的經濟壓力,部分修復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但也要看到,不少國家已有重新打造自主產業鏈的行動。

對此,既需要努力維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同時也要加大國內創新的力度,摸清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家底,提高國內產品的替代率,防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裂對國內企業形成重大沖擊。而摸清家底,同樣是一種底線思維。

保基層運轉,眼下來看就是保防疫。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不少地方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下降幅度較大,同比財政收入普遍出現下滑。基層受企業規模、數量、消費等限制,下滑更加明顯。同時,由於疫情影響,基層社會運轉受滯,活力不足,也將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保基層運轉,就是保證基層社會盡快恢復秩序,生動活潑的社會生活局面儘快達成。

需要指出,雖然“六保”比“六穩”有表述上的明顯變化,但其實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並沒有偏移。從“穩”到“保”,反映出的是當前的宏觀政策“隨疫應變”,突出了明顯的底線思維與風險意識,中央對國內外環境有了更清醒的判斷和更務實、更細緻的部署。從方法論來講,這種底線思維、風險意識要求不盲目強求擴大投資,不盲目改變住房等宏觀調控基調,而強調盤活用好存量政策資源和經濟資源。

毋庸諱言,受疫情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必然會面臨巨大的衝擊。當此之時,只有提高風險意識,才能防患未然;做好防禦,才有未來更大的進取。而保持憂患意識,做到常備不懈,就是當下最需要守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