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影响我们教育的那个人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来谈五四,那就是来谈一谈在五四运动期间对中国发生最大影响的一些老外以及他们的著作,自清末以来就有大量的外国的作家跟学者的书籍陆续被翻译到中国来,而这里面有很多人的思想都对中国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用说马克思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在五四期间还并没有流传的那么广,给大家讲讲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约翰杜威。

很多人没听过,1859年出生的一位美国哲学家,他的哲学简单来讲,叫做实用主义哲学。为什么他当时会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因为他来过中国,而且五四运动最高潮的时候他就在中国,他写过一封信寄回美国的女儿,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他看到了这个运动怎么在全国掀起一阵一阵的涟漪,由于五四的爆发,他在目睹一个新国家的诞生,一个古老文明要重新获得他的新生命的开始于是他就不舍得走了,没想到一留就在中国待了两年,他的足迹南从广州,北上沈阳,公开演讲了200多场,其中一个他讲学的很主要的地点就在北大,杜威在中国埋下的这个种子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深。

他的影响最大的部分就在于他关于教育的一套讲法,他对教育的想法是这样的,他认为如果要延续生命的话当然要透过进食,要吃东西才能延续生命,那么教育就犹如一个个体的生命必须进食来延续生命一样,假如把社会当作一个生物来看待,这个生物要怎么样活下去?那就是要透过教育,这个社会一代一代人这么延续下去,他上一代人就有必要告诉他们怎么活着,如何能够生活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共同生活种种相关的必要知识要透过沟通手段传授给下一代,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所有社会都特别敬重老人的知识的理由,但是这么宽泛的来讲,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教育了,所以他就说没错,教育就是生活。因为我们生活当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沟通,有时候是言语的,有时候是非言语的,比如说人家伸手要握手,你也会握手,这种非言语的沟通,其实也一直在起到种种教育的作用。每一次的沟通,都在传达给我们一个人,一种新鲜的经验,或者对于一些世界的新看法,哪怕是再细微的东西也好,比如说你叫我怎么打开一个盒子,我也在这里面学到了一点东西,那么所有的沟通都是教育,所以教育其实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就在延续这这个集体的社会的生存,那么教育还不只是生活本身,教育还是一种从未成熟到成熟的状态,把范围缩小到需要受教育的群体,小孩和年轻人。这些人本来是不成熟的,需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但是不要以为这个不成熟是个负面的东西,杜威认为不成熟是正面的,是积极的,因为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其实意味这两件事。

第一这意味这表示他还有很多很潜在的潜能还没有开发,一个有潜在潜能的东西难道不是个好的状态不是个好事吗?第二,这就表示一个小孩他还要高度依赖身边的成年人,他才能生活下去。这种依赖本身就说明了他从小就懂得人是要跟其他人共同生活,所以这种不成熟到成熟的状态就是一个教育,使得一个人的潜能能发展出来,使得一个人他对于跟人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完整更充分的经验和理解的状态。第三,教育还是一切经验的重组,这个东西就跟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有点关系了,但是避开哲学的那个部分简单的来讲,我们人活这个世界上面每天应对万事万物,其实我们需要通过大量我们已有的经验来使得我们怎么应对今天这个世界,但是今天这个世界是不断再变化的,如果遭遇到了新事物,新的经验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重组我过去的经验,我不是放弃他们,而是要懂得怎么样重组我已有的经验,吸收新的经验来适应这个时代,而且把新老的经验做一番的调整结合。如果说教育的意义这么宽泛的话,那不就是上面都是教育吗?于是他告诉我们教育最终的真正的有一个目的,首先教育并不是某种单纯的刻板的学习过去的人所给我们的东西,也不是为了要让这个社会很稳定的持续现状,因为社会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面对的新的挑战。所以教育是应该让一个被教育的人懂得怎么样一步一步前进,适应一代一代的变化,但是这么讲的话你会仍然认为这个教育的目的好像是在外面设定给教育的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继续教育,或可说学习的目的与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是继续成长的能力,所以我们探寻教育的目的时不是跑到教育过程以外去找,不是把教育当作为那个目的效劳,我们的整个概念不容许这么做,我们要注意的是目的就在过程之内,与目的定在过程以外的截然不同。后者会出现一定是因为社会关系不能平等的保持均衡,在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目标会受到外力左右,这些人的目标不再是从他们本身经验的自由成长而产生,名义上虽是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别人遂愿的手段。

~f�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