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木板大鼓

【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木板大鼓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145个子项,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154个。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河北省内的国家非遗有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23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34项,曲艺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2项,传统美术14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3项,民俗13项。

【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申报地区:河北省沧县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别称。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木板大鼓相传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知名艺人有李文通(李尚志)、曹占奎、李殿奎、张百奎、邓连奎、李振奎、马瑞河、马瑞林、朱化麟、庞凤城、胡金祥、曹金升和何贵海等,其中尤以马瑞河(马三疯子)、朱化麟(朱大官)和庞凤城影响最大、贡献最多。木板大鼓沧州地区发展得较有特色,出现过王福贞和穆汉青两个支派,王福贞因影响巨大,人送绰号“沧州红”。 木板大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短篇有《老鼠告猫》、《劝人方》、《度林英》、《郭巨埋儿》、《目连救母》、《赵五娘》等百余段;中篇有《二度梅》、《响马传》、《武松传》、《千里驹》、《金环记》和《姜公案》等上百段;长篇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等“三将三案”,以及《飞龙传》、《马潜龙走国》等数十部。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木板大鼓【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木板大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