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这段时间,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楚汉相争"。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刘邦领导的汉军大获全胜、率领楚军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历史上,人们对楚汉之争当中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做过很多分析,有很多都集中在项羽的个人性格方面,比如他的多疑、意气用事、优柔寡断,以及对待归降将士和普通民众的残忍,使得他民心尽失等。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影视剧中的项羽兴形象

不可否认,以上那些缺点在楚汉相争过程中,都默默无闻地成为了对手刘邦的"神助攻",而在自己的主人——项羽身上则产生了深刻的悲剧色彩,使在反秦战争伊始最有声望的他逐步与"胜利"二字渐行渐远。

其实,性格缺陷固然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导致他失败的决定性原因,在于他没有"顺势"。这个"势",便是以宗法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必然要被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所取代的时代大势。

秦始皇的"遗产"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1年),六国一统于秦,天下初定。丞相王绾等人建议秦始皇把儿子们分封到燕、齐、楚等距离咸阳较远的地方以稳定形势。虽然很多大臣附议,表态支持,但秦始皇却斩钉截铁地说,天下苦于无休无止的战斗,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的缘故。现在仰仗祖先护佑,刚建国便又分封诸侯,不是给自己树立敌人吗?将来再要平息可就难了!于是采用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开始推行郡县制。

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引文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分封制的原因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分封的诸侯国中,主要是同姓子弟,但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诸侯之间更是像仇人一样相互攻伐,周天子也无力制止。而今,天下有赖于您(秦始皇)的神灵得以统一,都划分成郡县,对有功之人,以国家的赋税重赏就行了,也容易把控局面。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影视剧中的李斯形象

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并通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一系列动作来建设这个新生的帝国。但是,终究因为法政严苛、劳民过度等因素,秦始皇的很多雄才伟略尚未来得及实现,他所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就被走投无路的民众联合山东六国的旧人给推翻了。秦始皇留下的,是一套基于法家理念设计的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继往"还是"开来":项羽和刘邦的选择

秦朝覆亡之后,原本最有潜力"接盘"的项羽,却丝毫无意继承秦朝的遗产。进入关中以后,项羽不但火烧秦宫,诛杀秦宗室,掠杀人民,而且很快就丢弃关中,"衣锦还乡"了。就连称号,也只是模仿春秋五霸,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以"义帝"的名义大肆分封功臣和六国旧贵族,一心只想退回到战国时期那种诸侯各自为政的状态。

而他不计后果地火烧咸阳宫,也只是为了一泄胸中多年对秦国和秦朝的仇恨,却并没有接受身边谋士的建议,对整个中原地区做长远的打算。项羽不想做皇帝,只想像春秋时期的霸主那样使诸侯都听命于他,至于实际的统治工作,大家还是各管各吧。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火烧咸阳宫

相比之下,汉高祖刘邦就显得高明多了。他不但在进入关中时保留秦宫,与民约法三章,而且最关键的是,虚心听取身边谋臣的建议,将个人欲望暂时搁置一旁,一切都以大局为重,做长远的布局和谋划。

刘邦虽然在建汉之初,也以封王的诱惑拉拢各方势力,并通过他们的支持登上帝位。但项羽"复古"失败的前车之鉴,加上身边众多谋士的提醒,都使刘邦对"分封"早已心存芥蒂。于是在国家获得了表面上的统一之后,刘邦一边蓄养实力,一边逐一铲除当初为实践承诺而分封的那些异姓王,终于使汉王朝根基初定。

从刘邦建汉(公元前206年)到汉武帝继位(公元前141年)之前的六十多年间,汉朝其实一直在探索到底该以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来建国的问题。可以说,直到景帝时代"七国之乱"结束,汉朝才真正完成了从"列国"向"帝国"的转型,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才算最终确立。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影视剧中的刘邦

势之所至,实难违之

通过项羽和刘邦对待秦朝"遗产"的不同态度,及他们各自命运走向,我们仿佛可以这样认为:秦始皇搞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到处滥用民力,结果把自己逼上绝路,说明中央集权必定有其弊端;项羽虽然是反秦和灭秦的主力,但他目光狭隘到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列国纷争之所以持续数百年,正是由分封制的崩溃所导致的,反而一心想退回到列国并立的环境中,这也注定了项羽至少在"大略"方面就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

之所以说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制取代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大势",还要从分封制起作用的背景,以及在秦汉之际分封制相对于郡县制的劣势两个方面来说明。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分封制在我国西周时期达到鼎盛。但它起作用的条件,除了人们熟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以外,还是以诸侯为代表的地方,与以周王室为代表的中央两种势力对峙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西周建国伊始时,那些封国,无论是姬姓的还是异姓的,都是被周公像"手榴弹"一样抛出去的"军事单位",去一个陌生的、被商族人或其他异族人包围的地方建立起由周人主导的有效统治。被"陌生人"包围的外在压力,以及周公订立的婚姻制度所产生的诸侯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亲族关系,都促使这些诸侯国与周王室——至少在前面若干代,都被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向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但被要求拱卫周王室,而且一旦当他们有难时,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也反过来是他们的坚实后盾。说白了,就是"中央"比"地方"强不到哪去,"地方"比"中央"也弱不了多少的势力分布状态。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诸侯会盟

其次,反观秦汉之际,分封制显然已经失去了其有效实施的土壤。诸侯国们都各自发展了几百年,不但那种"被陌生人包围的恐惧"所带来的地方与中央的向心力没有了,而且由于地方实力的不断充实,谁都想让自己的势力大一点,再大一点,否则即使不去招惹别人,也很有可能被别人"先下手为强"。这也决定了列国当中无论谁一旦有能力将其余各国统统"吃掉",为了保证中央权威,也再不可能允许地方实力无限坐大,而只能通过建立一个比地方远为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把握局面。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说,此时的中原地区,经过周朝前后两个阶段共同的制度滋养、互通有无的文化浸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密集交流,已经大大不同于周朝建立之初及以前那种"族群代兴"的历史阶段。封邦建国时周人被"异族"包围的危险境况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周朝所及的土地上初步形成的、后来的中华民族的主体人群。这个人群,后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汉"。

逆势者亡:楚汉相争,项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

秦始皇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统一之后立即着手细节的落实,一方面出于保护中原地区农业民族的目的去修筑万里长城,使长城以南面授匈奴侵扰;一方面通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将中原内部原有的藩篱除尽,形成统一的市场和文化氛围。然而他的方式过于"野蛮",很快就被历史无情地抛弃了;项羽作为楚国的旧贵族,本该最清楚地明白秦始皇的意图,然而他却陷于秦楚旧怨而难以自拔;刘邦本来根本没机会接触这一"大势",但他的谋士们给力,为他分析局势,使他看到了,顺势而为且注意吸取秦始皇和项羽的双重教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长寿的"大一统"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