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它们更像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如果他宁愿选择去做坏事,那是因为坏事能给他带来他想要的结果。

妈妈在晾衣服,发现四岁的儿子小明和两个小伙伴在隔壁空地的杂草丛里站成一排,下半身藏在杂草里。妈妈仔细一看,原来是三个孩子在随地小便。她跑向他们,让另外两个孩子回家,把小明拉回家。小明开始大哭,妈妈一边打他一边训斥:“看你干的坏事,我要好好教训你一顿!你永远、永远都不可以这样子。如果你想尿尿,到家里来上厕所。现在回到你的房间,三天都不准出去玩!”然后,妈妈给另外两个孩子的妈妈打电话告状。

三天后,小明可以出去玩了。结果妈妈接到一位邻居怒气冲冲的电话:小明在院子里当着一群孩子的面故意随地小便,孩子们中还有女孩。妈妈冲出去把小明揪回家,又打了他一顿,这次比上次更狠。晚上,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骂了小明一顿,又恐吓说:“如果我再听到你做这样的事,我就好好打你一顿,让你记一辈子!”可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又接连发生了,每次都是小明挨揍,然后被关在家几天。

很明显,惩罚完全阻止不了小明。相反,惩罚给这个行为注入了“燃料”,他现在想的是怎么继续随地小便而不被抓到。

我们没有必要针锋相对,这样只能让问题更糟糕。

妈妈聪明的做法,是悄悄地把小明叫回家,不用发怒,也不用教训和讲道理,只要平静地把他领回家就好了。既然他不知道在公共场合怎样的行为才合适,那么就让他先留在家里。每次小明在外面随地小便,妈妈都这样做。小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端。

怎样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诸如此类的还有孩子们之间各种形式的性游戏、尿床、吸吮手指、咬指甲等。我们专门对“坏”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些行为和其他的不良行为没有本质区别,并不是哪个“更坏”。孩子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能够满足他们潜意识中的某种目的。其实只是大人才觉得这些习惯背后隐藏着多么严重的问题和危险。处理的时候,想的都是“降低、减弱、消除”。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习惯、行为让父母体会到这么严重的困扰,他就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武器。如果我们保持平常心,就能“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三岁的小丽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她还有个不寻常的行为,用另一只手遮住脸,仿佛在掩盖她的行为。

小丽这样做的时候,其实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小环境,自得其乐,和别人无关。

怎样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晚饭后,妈妈小心翼翼地看着六岁的小刚,不让他多喝水。每天半夜,爸爸或妈妈睡觉前,都会把小刚叫醒,让他去小便。尽管如此,妈妈早上还是发现儿子的床是湿的。她说了很多遍,让小刚不要尿床。有时候也会为了洗床单发脾气。爸爸妈妈用了很多方法——惩罚、说教,但是什么效果也没有。小刚简直成了一个习惯尿床的人。

尿床的孩子(小刚已经六岁了),通常是因为总是等到特别想做的时候才去做某件事。他们通常不相信能控制自己,他们对情况所需没有概念。而爸爸妈妈在这件事上给了小刚过多的关注,更加让他相信他无法控制自己尿床。指责、惩罚、哀求,只能让他更加气馁。他认定,他就是这个样子,没办法控制自己不尿床,而且肯定会被惩罚,会丢脸。

小刚需要学习对应该面对的事情做出反应,爸爸妈妈可以把这件事交还给小刚处理,这样才能帮助他。他们可以真诚地跟小刚说明,小便、床都是他自己的事:“我们不会再叫你起来上厕所,你可以自己决定。如果你觉得床湿了睡着不舒服,可以自己换床单。”然后,爸爸妈妈要真的做到对这件事放手。改变孩子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树立起他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信心,这需要时间,不要期待一夜之间发生奇迹。

孩子咬指甲通常是在表达愤怒、怨恨、紧张或者反抗。和前面一样,这个习惯本身不是问题,它只是表象。责骂、羞辱、阻止都是无效方法。我们不能不让孩子做,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找出消除让孩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

怎样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孩子说谎或偷东西通常是想要证明什么。如果孩子并不介意我们发现他说谎或偷盗,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他是想得到我们的关注。如果孩了竭力否认,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他是想展现他的权力。孩子可能是觉得,他有权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不管用什么方式。也可能他对说谎和偷东西得逞、没有被发现,感到特别得意。

说谎和偷盗都是潜意识里想要反抗的表现。当我们发现孩子偷盗,偷来的东西当然要归还,但我们不需要大呼小叫、大惊小怪,我们可以不被这样的行为影响,以平常心对待。这对那些觉得自己有责任教孩子的父母比较困难,但是要记住,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不偷盗;相反,它们更像是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会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孩子不需要任何说教,他们本来就知道说谎和偷盗不对。如果他宁愿选择去做坏事,那是因为坏事能给他带来他想要的结果。

当孩子说脏话或者骂人时,他想要的是话语带来的惊人效果。假如我们的反应是很惊讶或者大惊小怪,其实是在刺激孩子继续这样做。我们可以不理会,“让他的风,无帆可吹”。当孩子遇到这样的反应,他很快就会放弃这个“战术”。

怎样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当孩子出现坏习惯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这个习惯只是一个表象,只解决这个表象,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表象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和孩子友好、轻松地聊聊,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比如睡觉前,妈妈和孩子心情都不错,妈妈可以和孩子做个游戏,问一问:“今天你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孩子说完以后,妈妈也说说自己今天高兴的事。然后再问问:“今天你不高兴的事情是什么?”从这里妈妈可以得到一些孩子有怨气的线索。这些线索是妈妈行动的基础,而不是用来跟孩子说教。

对孩子说的事情,妈妈不做任何评价或批评。可以问问孩子觉得能怎么解决。这是个非常好的聆听机会。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想法,妈妈可以接着说说自己今天不高兴的事情,最好与孩子无关。不然这个游戏就变成批评了。我们要小心不要拐弯抹角地批评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关闭心门,对我们的其他努力也“不开门”。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游戏作为一个固定的习惯,成为间接了解孩子的方式。

我们不要希望孩子的不良习惯一夜之间改变。有个现象很自然: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可是孩子并没有什么改善,这时候我们难免会有挫败感,会感觉这个习惯永远也改不了了。其实只要我们停下来,静心想一想:难道孩子上了高中,还会吃手或者尿床吗?当然不会!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担心和悲观都没必要。我们其实很清楚,这样的行为即使不管,迟早也会停止。这样,我们就能给自己信心。然后,我们的信心也会传递给孩子。这是个长期的事情,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正面积极的事情和及时的鼓励来继续向前。

不论怎样,我们要确信,孩子对我们的正面行为一定有回应的意愿。一旦我们从自己的挫败感和悲观中走出来,我们就会拥有对自己、对孩子的信心和信任,而这会给他们更大的激励,形成良性循环。最重要的是,当我们不再担心恐惧,不再强求完美,当我们放松下来,我们就会发现,紧张消失了。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所谓的坏习惯,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