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秋天的红叶882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清末时期,如果说到财政困难,应该是在灭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前,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实际上清朝的财政收入比以前多了数倍,支付赔款早已不成问题。

在具体开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基本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靠的农业税,而农业税的多少就取决于耕地和人口情况。在清末时期,国家总共就那么多耕地,不可能实质性的增加(除非开疆扩土,但这个是不可能的),否则农业税要有本质性的突破是不可能。

开放通商口岸,具体来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1864年)开始正式步入正轨的。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当时答应了英国开放除了广州之外的四个通商口岸,但在1842年到1856年这14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开放,英国人找广州总督,广州总督说找我们皇上,英国人又到北京找大清的皇帝,皇帝说找广州总督,就这样英国人被当做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被踢了14年,最后发现原来大清是耍他们的,一怒之下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直打到了北京。之后清政府才真的开放了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当时答应的通商口岸大多还在太平天国的战争区域范围,所以估计也不好真的开放做生意,具体开放是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也就是1864年之后的事情。

但是在那之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就慢慢的成倍增长了。

清末赔款情况

清末的不平等条约签的太多了,在此也不一一列举,据说是上千了,这个我也没去具体考证过,但主要的赔款情况如下图:

按照这个统计大约是在13.35亿两左右,可能会有遗漏的,但是即便遗漏也只是极少数了,可以说基本上绝大多数都在这里了,当然最主要是还是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和庚子赔款的4.5亿两白银,其中甲午赔款是连本带息6.7亿两,庚子赔款连本带息10亿两白银,如果能够提前还的话,那肯定也没这么多了,实际上当时清朝是可以提前还请的。

清末财政状况

开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是在乾隆十八年,为白银5000万两和粮食1300万石。在1849年的时候清朝财政收入为4250万两白银,2年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一直打到了1864年,估计这段时间的财政收入不理想,因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江南地区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而且南京也一直是太平天国的首都,所以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减。

上图是清末财政收入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到了1885年,财政收入突破了乾隆年间也就是“康乾盛世”时期的最高水平,达到了7700多万两,而且工商税收入超过了一半。到了1911年的前十个月,清朝的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亿两白银左右,其中农业税为4810万两,比重降到了16%,工商税达到了2亿两,比重到了近7成。可以说,在1911年的时候,清朝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农业经济转向了工商业经济。

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是真的开放了通商口岸,毕竟被英国人打服了,就心甘情愿地开放了口岸。而开放口岸之后,我国的很多经济作物,如生丝、茶叶以及手工品如瓷器等出口就逐年增大,给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前,这些生丝、茶叶、瓷器等只供国内消费,产生也只是和国内消费相匹配。开放通商口岸之后,因为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国外要消费这些)所以产能也就随之增加(毕竟有钱赚就自然会有人去做),而增加的这些消费是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前不会有的,现在有了,就自然给整个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政府财政收入就自然增加了;二是洋务运动的展开,初步发展了国内的工业。虽然很多都是军工业,但也有部分是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整个国家的财富也就自然增加了。

另外我还弄了一张1908年的清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其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内地,这也说明开放通商口岸给国家财富带来的增长。在1908年的时候一年收入就达到了2亿3000万两白银,可以说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还清甲午战争赔款,2年的财政收入就可以还清庚子赔款了,(毕竟是提前还,所以基本本金还的很多,利息就很少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清末实际上财政收入至少在1908年以后一年都在2亿两白银以上,还清所有的赔款压力不大,所以清朝可以一直支付赔款。


老威观史


如果你认为清朝是利用她的财政收入来支付战争赔款,那就大错特错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富裕程度仅次于宋朝的一个朝代。宋朝由于王安石变法之后政府参与经济,再加上宋朝经济贸易活动本来就非常繁荣,因此每年政府收入白银达到几亿两。清朝由于闭关锁国,经济水平远不及宋朝,但每年的收入也有大概5000万两白银。

战争赔款是黎民百姓额外的负担。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旦战争爆发,政府会增加各种苛捐杂税用于弥补战争的收入。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采取的“四六开税”都属于十分保守的税收政策。而一旦战败,用于战争赔款的专项资金肯定也是各种巧立名目的税赋。

普通的劳苦大众在承受额外纳税负担的同时,一大批白银还流入了清朝贪官的手里。因此可以说战争赔款和财政收入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真正苦的是清朝腐朽统治下的老百姓。

帝国主义国家乐于见到利滚利的情况。

由于清朝不像宋朝那样富裕能将战争赔款一笔付清,再加上来自欧洲美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比北方的游牧民族精明多了。这些资本主义列强乐于用利滚利的形式让他们获得的赔款不断增加。就拿《辛丑条约》共计要赔偿八国联军4.5亿两白银为例,由于利息不断增加,等到清政府支付完成时,总共赔偿的白银超过了10亿两。

获得贸易权和租界是更好的选择。

当清政府无法支付巨额的赔款的时候,资本主义列强非常乐意以开放通商口岸、提供租界的形式抵偿一部分贷款。在当时经济全球化情势之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获得通商口岸意味着巨额的利润。

走投无路的清政府只能对列强的要求唯命是从,而开放通商口岸提供租界只能让列强更加为所欲为的掠夺中国的财富。

这个无能又软弱的清政府让近代的中国饱受欺凌。如今,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生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目标就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点个人的小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赵公


清末的赔款与外债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清末的赔款与各方面都联系的非常紧密。

清朝政府的第一次赔款是1842年8月的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数是2100万银元,折合白银1700多万两 分四年还清 ,平均每年不到600万银元,当时政府年税收是4000多万,赔款占3分之一多 尚在承受范围之内

真正对清政府的财政收支和国家整体布局造成动摇的是太平天国之乱,太平天国起义的十几年中,清政府还与英法在北方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规定赔款1600万两,关税作保,四年偿还。清朝政府不堪重负。为了筹集平乱的资金和为了偿还赔款,清政府除了在田赋和捐输上做文章外,不得不进行财政上的大变革,因为天赋和捐输已经榨不出太多油来了,而且弄不好事情会更大,再这样情况下,厘金出现了(厘金创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实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百分之一的一厘,故称厘金,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苛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20 以上)关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较大的幅度增长,这主要靠英国人的近代管理所致,当然这个是西方列强逼迫的,靠着这两个迅速崛起的财富,清政府得以敉平了各地先后十余年的叛乱和偿还了战败的赔款。

真正让清政府走向彻底恶性循环的是甲午战争的赔款,高达2亿两,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守备费250万两,加上磅亏接近3亿

为了偿还赔款,共借了三次外债先后是 俄法借款 英德借款 英德续借款 每次借债都在一亿以上,但实收只有八九千万,都以关税做抵押 ,而且必须按照规定时间还清,不能提前

对巨额的赔款清朝政府应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摊派 外债 发行内债 提高税率和增加税种



安道尔的喵


到了晚清后期,清政府一直对外支付这样那样的巨额赔款,但钱从哪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税收,晚清政府为了还赔款,把负担强加在人民头上。其恶果就是,人民的苦难不断加重,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挺而走险,起来造反。

二、新兴事业的发展,是晚清税收重要的来源。晚清开关开航后,虽然把鸦片带入中国,但也并非都是把坏的东西带进来。他们还建铁路,开煤矿,有识之士开办了新兴产业,如开纱厂,面粉厂等。学习了许多好的东西,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当时清政府带来巨额税源。

四、发行国债,流通银元。晚清后期,光国债就发行了三千多万两。另外银元的广泛流道通,有效的减少白银的损耗,为朝庭增加了巨额收入。

五、卖官卖缺,这也是后果最坏的一种揽财手段,导致官场更加腐败,也促进了清朝灭亡的步伐。

总体来说,虽然晚清政府对外巨额赔款,但经济还比较稳定,从大量购买外国军火,组建新军,组建北洋海军说明朝庭还没有被经济压垮,只是由于朝庭从上到下的集体腐败才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支付了巨额赔款,但并没有太伤及国本。


车工00


清朝算得上是在历史上最富裕的一个朝代了,但清朝不是也和很多国家都签订了各种不可理喻令人愤怒的条约吗?各种割地各种赔款,按照道理来说,过日子都应该要提起裤子紧凑过了,那清朝依旧这么有钱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税收的增加

随着民间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增加的各种税收的来源。晚晴的统治者因为军队的创建和扩充、创办实业还有巨额的赔款,都使得其开始加重税收,增加各种新的税收。晚清政府变得苛捐杂税,腐败程度也是慢慢的增加。不仅如此,晚清政府还模仿西方,开始制造国债,就看宣统年间对内借出了高达三千多万两。相比起外债的话,这已经是不算什么了的,税收的各种增加都加重了百姓的社会负担。

二、近代化事业的收入

在清末这个时期,政府创立了很多的官办企业,推动了洋务事业的发展,同时收入也是与日俱增。国营企业像铁路的收入,在当时都是非常可观的。总的来说,近代化事业收入的增长其实也算得上是国家改革中的一项进程。在甲午战争发生之后,政府将筹集资金的闸门放开到过世界的市场上,发行的国家债券所收到的资金大多用在罚款上以及创办铁路的事业上。这一些的发展,都能够表现出清政府看似被那么多罚款给压制着,但是也促进了对实业的建设,也能够看出它在想办法来挽救这样的局面。

三、新税的不断增加

清政府设立的税务制度,引进了西方的制度。中外的贸易资金不断上升,在这样的氛围下,清政府只能把海关税不断地增加,为了减少经济的输出。此举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新税没有不断地增加,税收无法补给政府的经济亏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持续下,这个政府是无法维持各种支出的。

清代末期相比起其他创传统的王朝来说,增加了厘金和海关。这两个项目一年的收入可以补贴政府财政将近三千万两。起着主导地位作用的是海关,所以才被外人一直监管着,这钱相当于是清政府的救命稻草。即便是到了民国之后,这笔海关的税收也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收入的。

清廷为什么依旧这么有钱?这往往离不开的是政府的举措和创立的近代化事业,虽然赚了很多的钱,但是民心已经丢失。一个把民心丢失的政府注定存活不了很长一段时间。看完这些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和小编讨论~





沙米有米


在雍正以前的大清朝还是世界上经济最发的的王朝,国库充盈。但是到了乾隆年的时候,就开始吃老本了,国力大大下降。后期又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国家频于镇压起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之大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清经济、科技停滞不前。国外列强趁虚而入,把大清朝打的七零八落,弱国无外交,被打了,你还得赔偿人家的损失。所以割地赔款接踵而来。国库空虚,就开始给老百姓增加赋税,这就是取之于民吧!总之啊!家门口逞强是清政府对本来嘴脸,对付列强就只能割地赔款,没钱了再搜刮老百姓呗!


步鸣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辛丑条约》。

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匡秀才是也


我个人有几点理解,清朝时期国土面积很大,人口很少,而晚清国库储蓄还是有,但也从老百姓身上增税,也从当时洋务运动的工业给国家带来了收益,所以赔款还是能支付


chensong


简要概括四个字:苛捐杂税


阿雨小哥


从古到今,哪朝哪代受苦受累的都是老百姓,再困难也会从老百姓身上压榨的,就像金字塔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