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贴你知道是怎么来的?

残贴你知道是怎么来的?

从传世品看,建水紫陶“残帖”装饰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研究者多据地方志关于王永清“好作‘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摹篆颖隶真草于其上,无不逼肖,所谓补衮图也。初作小品扇面,人争宝之,后乃专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风”(民国《建水志稿·人物》)的记载,认为“残帖”是王永清发明的。

其实,关于王永清“独创”、“开创”或者“发明”“残帖”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残帖”是传统审美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和发展。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表达“残缺之美”。老子甚至主张“大成若缺”,即缺处就是美处。传统书法、绘画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马一角”、“夏半边”的“不全之全”,唐诗宋词的残句,造型艺术中的断桥残雪,以及“锦灰堆”、“八破纹”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对“残缺”美的追求。

建水紫陶装饰中的“残帖”,正是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的体现,是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那层层迭压的色区和色区上不同的书体,以及由残缺不全的金石铭文、诗词、名句内容构成的断简残篇般的“烂简书”,强烈要求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常识、情绪、思想等去联想、去填充迭压部分的内容,以最终消解这些张力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完整认识,在联想和想象中体会到残缺美的意境和魅力。

“残帖”之美,在于“残”,是以“残”“缺”元素为表现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不仅自古有之,而且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流派,即“锦灰堆”。“锦灰堆”一词最早出自元代钱选(1239 -1301年)的《锦灰堆》图卷(见《石渠宝籍初编》、《吴越所见书画录》),题曰:“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图中所画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胜、无用当弃之物,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独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

清末“锦灰堆”画风盛行,不论旧书、残帖、公文或私札、废契、短简等,都可临摹成画。“锦灰堆”发展成为颇受欢迎的文人画派,先后出现袁德甫、陈二指、郑达甫、赵松涛、孙丽川、姜正武及朱石渠、朱荣等著名的“锦灰堆”画家。而王永清所作“补衮图”,在建水古建筑装饰图中仍能找到其踪影,如建水县城曾彬宅院板壁上,至今保留有王永清“残贴”画。

由此看来,王永清在运用“残贴”装饰紫陶之前,不仅是善作“翻卷残破之势”小品扇面的“锦灰堆”画家,而且精于书法,擅于制印饰陶,因此,他将“锦灰堆”和“八破纹”的三维视觉艺术施于紫陶之上,使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在情理之中。

从表现题材来看,“锦灰堆”以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字帖、画稿、旧书、旧扇、碑拓、信札、册页等残损实物片段为表现素材,在锦绣残落间隐隐地透出岁月留痕的残缺美,因而,俗称“残画”。

残贴你知道是怎么来的?

为突出“残”这一特征,建水紫陶舍弃“锦灰堆”中残损实物片段均可入画的做法,吸取了“锦灰堆”、特别是“八破图”题材中的金石铭文、碑拓、书法名帖、诗词、名言绝句等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人装饰艺术形式——“断简残篇”,是对“锦灰堆”“八破图”绘画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从艺术形式来看,“锦灰堆”采用色块堆帖、覆盖、迭压的方法,将破裂、翻卷、堆栈、玷污、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加以重构,构成残章断简的古朴典雅、趣味横生,呈现“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艺术效果,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又名“八破图”“八段锦”“打翻字纸箩”等。清末,八破”题材大量出现在浅绛彩瓷盘、笔筒、帽筒、碗、壶等物件上,成为具有文人色彩的装饰性图案

“残帖”继承了“锦灰堆”、“八破图”艺术中色块重复叠加、素材残缺不全的表现手法,并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刊刻填彩、无釉磨光工艺而制成的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紫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和标志性图案。

“残帖”以传统书法体为装饰主题,在未干的陶坯表面使用白、蓝、黄、红、橙、紫等天然陶土色泥,分色区按顺序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再分别运用书法中楷、行、草、隶、篆等书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碑帖、诗赋、词曲、格言、古语等内容装饰于色区上,不同书体内容适配不同色区,按顺序第一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覆盖,第二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三色区覆盖,以此类推,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再经过写、刻、填、涂、迭、刮、戳、擦、磨等陶上技法的综合处理,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表像特征,为古老的残缺艺术形式增添了斑驳古拙的金石韵味和深遂的文化内涵。

可见,“残帖”装饰艺术并非建水紫陶独创,也非王永清发明,“残帖”与古老的“锦灰堆”绘画艺术和景德镇瓷器“八破纹”装饰一脉相承,它是在借鉴“锦灰堆”绘画艺术中的“残缺”理念和堆帖迭压手法,吸取“八破纹”装饰艺术中的碑帖、书法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是祖国优秀陶瓷装饰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运用和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