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麻醉醫生告訴你:沒這麼簡單

3月的最後一週,我們迎來了第4個“中國麻醉周”。

不少人認為,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讓患者感覺不到痛,醒來時手術已結束,僅此而已。一臺外科手術成功與否,主刀醫生技藝精湛令人讚歎,但為手術保駕護航的麻醉醫生卻鮮為人知。

1842年3月30日,美國麻醉醫生Crawford Long使用乙醚作為麻醉劑,成功完成了一例患者的頸部外科手術。從此,現代麻醉學興起,並催生、促進了生生不息的現代外科,正因為有了麻醉學科,外科手術可以根據病情,對人體的各個部位對症開刀。

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麻醉醫生告訴你:沒這麼簡單

麻醉對大腦智力的影響微乎其微

麻醉,簡單來說就是用藥物或其他辦法產生對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周圍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讓患者在手術期間失去痛覺。

小學課文《軍神》記載,沃克給劉伯承做手術時,告訴他麻醉會對大腦有影響,於是劉伯承拒絕了麻醉,憑藉超人的自制力完成了手術。不少人受這篇小學課文的影響,認為“打麻藥會變傻”。麻醉藥物是否會影響人的智力,這是所有手術需要麻醉的患者存在的顧慮,特別是麻醉藥物對兒童的影響則更受大眾關注。

事實果真如此嗎?

“局部麻醉對大腦沒有直接影響,無論是小兒,還是成人。至於全身麻醉,目前認為對成人無長期不良影響。現代麻醉學經過近170年的發展,採用的麻醉藥均為對人體影響極小、作用可逆的藥物,手術後可經人體代謝排出,幾乎無殘留。所以,麻醉對大腦智力的影響微乎其微。”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秘書長、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副主任申樂介紹。

“但3歲以下的嬰幼兒,大腦處於發育中,對麻醉藥物比較敏感。7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尤其是同時患有腦血管疾病,而手術本身是以治療為目的的創傷性行為,術中也會釋放炎症因子,綜合影響可能會出現手術後的認知功能障礙,因此需要權衡利弊,選擇合理的麻醉方案和藥物。”申樂強調。

選“全麻”還是“半麻”?要因人、因病而異

手術麻醉分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區域阻滯),它們具體有何區別?

申樂介紹,局部麻醉的區域阻滯範圍差異比較大,小的區域可以是一根手指頭,大的區域可以包括腹部和整個下肢,這個範圍是根據手術需要來決定的。但這種局部麻醉相對於全身麻醉(簡稱“全麻”),老百姓常會籠統地認為就是半身麻醉(簡稱“半麻”)。相對全麻,半麻可以保留病人意識清醒和自主呼吸。

然而,並非所有的患者和手術都適用於半麻。有的患者平時因心腦血管疾病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半麻可能會帶來出血的風險。腹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疑難雜症的外科手術等都需要長時間操作,而半麻很難保證手術期間患者的全程舒適和全面監護。

全麻,是指麻醉藥物經靜脈注射、呼吸等途徑進入體內,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影響,臨床表現為鎮靜、催眠、意識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鬆弛。

全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意識消失而無疼痛感覺的過程,即對意識水平的抑制和對傷害性刺激引起的體動反應抑制。這就意味著醫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或消除病人面臨手術時的恐懼、消除病人圍手術期的疼痛、保證病人的安全,但全麻技術相對複雜,麻醉的管理相對更為精細。

“外科治病 、麻醉保命”

有人稱麻醉是一項“讓人睡著的藝術”。“這種看法雖淺顯易懂,但並不確切。對患者進行麻醉治療,其實並非那麼簡單,它的背後凝聚著麻醉醫生的艱辛和醫學發展的含金量。”申樂坦言。

“外科治病、麻醉保命”雖然已成為醫學界的口頭禪。但是,社會公眾對麻醉學科知之甚少,以至於有曲解、甚至誤解。

申樂介紹,麻醉絕不僅僅是“打一針”這麼簡單,麻醉貫穿了“術前、術中、術後”整個圍手術期的全過程。在常人看不見的手術室裡,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壓、血糖、體溫、尿量等全部都由麻醉醫生來調控,可以不誇張地說,手術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掌握在麻醉醫生手裡。

具體來說,麻醉醫生要全面負責患者從進入手術室到離開手術室,整個病程的生命體徵監測;合理地選擇麻醉方法和藥物,一般手術會使用七八種麻醉藥物,而有時則會用到十幾種麻醉藥物;利用多種方法和藥物控制麻醉深度,維持生命體徵平穩,為手術提供安全無痛、肌肉鬆弛的狀態,甚至術中枕頭的高度是否舒適也屬於考量範疇;手術結束後則要使患者安全舒適地清醒過來;必要時還要為患者提供術後鎮痛,預防並早期診治各種併發症,以利於術後順利康復。

“就此次全民抗疫來說,麻醉醫生始終衝鋒在第一線,無論在手術室,還是在重症監護病房,手術、急救、插管、呼吸、循環……他們與患者都是面對面、零距離接觸,工作的高危程度讓人難以想象。”申樂談到,麻醉學科作為臨床醫療的平臺樞紐與關鍵學科,正在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麻醉功臣從幕後走到幕前

近年來,隨著麻醉學內涵服務能力地不斷髮展,其工作領域也在進一步擴大。

申樂介紹,現在麻醉的應用已遠不止外科手術範圍,除了常見的臨床麻醉、疼痛治療、重症醫學外,分娩鎮痛、無痛胃腸鏡、放射介入(包括檢查和治療)等手術也對麻醉需求量越來越大。過去麻醉科只和外科發生交集,而現在要與全院各科室打交道。

“比如,在手術室、ICU、急診科、麻醉與疼痛門診、內鏡中心、心導管和放射介入治療室、產房等處,都能見到麻醉醫生的身影。此外,麻醉醫生還肩負著危重病人的治療和搶救、心肺腦復甦、疼痛治療等多種處理和救治病人的責任。”申樂認為,如今,“麻醉科”3個字已經不能全面涵蓋這個學科,以及麻醉醫生在臨床醫療和患者健康中發揮的全部作用。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麻醉醫生的保駕護航,病人才得以平穩度過手術的各個階段。而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患者對舒適化醫療的剛性需求,現在麻醉醫生也正從幕後功臣走到幕前治療,也必然會發揮更大作用。”申樂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