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秦朝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統一的封建王朝,離不開許許多多的名將名臣的輔佐,其中蒙氏更是三代忠良,但是卻和許多名臣一樣最後卻不得善終,是為什麼呢?我們就來說說三代忠良的秦朝蒙氏。


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受到重用的“外來戶”

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史記》

蒙氏家族原本是齊國人,到了蒙驁這一代才來到秦國,他從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屢立戰功,最後成為了在朝野有一定話語權的上卿。作為一個“外來戶”能夠坐到上卿的位置,參與重要國策討論與管理與的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蒙驁就如他名字一般是一位矯勇善戰的將軍。在秦莊襄王和秦始皇時期,蒙驁就一直活躍在秦朝邊境線上,攻韓伐魏,平定西北也有他的身影,還攻下過趙國三十七座城,如果說長平之戰的白起是趙國最大的“噩夢”,那麼蒙驁也一定是趙國人心中的一抹恐懼。

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蒙驁能有這樣出色功績多出於他的英勇,但是也不缺乏皇帝對他的信任,秦始皇是一位對臣子非常信任的帝王,只要把任務安排出去了那麼就會讓將領放開手腳去做,秦始皇身邊能圍繞著那麼多優秀的人才與他的個人魅力是分不開的。在秦朝軍功爵制度的加持下,當作為“外來戶”的蒙驁收穫到了信任和賞識時,那麼一定是會更加的拼命工作作為回報。

蒙驁的兒子蒙武也是一把打戰的好手,在秦始皇二十三年,一同和王翦攻打楚國,還俘虜了楚王,直接導致楚國的滅亡,是秦國在統一六國戰爭中的一位重要將領。在秦國像蒙武這樣軍功的將領還是很多的,對於秦國蒙武最大的功勞應該是生了一個好兒子——蒙恬。

實力的巔峰——蒙氏兄弟

蒙恬,蒙氏家族在秦國的第三代中領軍人物,蒙恬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將門之後而開始不思進取,他一直都是腳踏實地的一步步走上權力的巔峰。

恬嘗書獄典文學。——《史記》

蒙恬年輕從一個負責獄訟記錄和檔案的文職開始“鍍金”,一步步的做到舉國輕重的大臣,雖說有前兩代人的緣故,但實力還是要靠自己的證明的,先人給了機會,也要有實力把握。

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蒙恬曾率領三十萬大軍擊退匈奴,收復河南失地,成為了當時的“民族英雄”,為了防止匈奴再次南下,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一萬多里的長城。其實蒙恬得任務只是擊退匈奴平定北方,他不僅修建了長城抵禦匈奴入侵,還駐守在上郡十幾年,防止匈奴重新南下。極少有將領處事能像蒙恬這麼的周到,讓自己的威名震動匈奴,讓匈奴在未來數十年都不能南下侵犯。

在蒙恬身上更能看到是盡忠盡責,把事情交給負責任的人去做總是那麼令人放心,蒙恬就是這麼一個人況且嬴政優勢一位善於用人的人,像蒙恬如此優秀的人才怎麼能浪費呢?蒙氏不僅培養了第三世名將蒙恬,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蒙氏的家教水平可見一般。

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由於蒙氏三代都是忠臣良將,而蒙恬又擊退匈奴、修建長城。在朝野上嬴政對蒙毅關注度也會更加的高,蒙毅也沒有辜負嬴政的期望,經常能幫助他解決一些難辦的事。秦始皇將蒙毅的官位提拔到了上卿,還允許蒙毅和他坐同一輛車便於和他商討國事,在朝廷中蒙毅很快就成為了秦始皇最器重的忠信大臣。蒙氏兄弟成為了秦朝最有權勢的二人,蒙毅在朝野上為秦始皇出謀劃策,蒙恬在外守衛秦朝邊疆,如此地位已經沒有人能撼動。

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議,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資治通鑑》

下絆子的奸臣——趙高

趙高,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秦朝的滅亡與趙高干預朝政有著很大的關係,蒙氏的由盛轉衰就是因為趙高而起。在多年前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神話》是以趙高和蒙毅矛盾為主線演繹的,不能說和歷史相同,但蒙毅和趙高之間的恩怨卻是有的。


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趙高有著許多宦官共有的特質那就是爭寵,趙高是一位有能力的宦官,精通律法,處事穩重,嬴政讓他做了中車書令。趙高希望自己更進一步,在嬴政面前已經很難再受到提拔,而且還有蒙毅這樣的人才在。所以趙高就私下巴結公子胡亥,做了胡亥的半個老師。這種私下的行為被嬴政發現後,便讓蒙毅重罪處罰趙高。

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於事,赦之,復其官。——《資治通鑑》

或許是嬴政愛惜人才的緣故,最後卻赦免了趙高。只能說嬴政沒法通曉未來,如果知道以後的趙高是一位禍亂朝政的宦官,肯定是不會留他的。趙高躲過一劫,他和蒙毅之間的仇恨也已經結下,也為日後蒙氏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歷史是戲劇的,趙高也是幸運。秦始皇去世後,以趙高和李斯為首胡亥黨派就擁立胡亥為太子,為了使得太子之位是名正言順的到胡亥手中的,趙高為了能公報私仇,就提議給蒙氏兄弟和公子扶蘇捏造罪名,擬定死罪。在秦二世登上皇位以後,子嬰等人極力規勸,可胡亥耳中只有趙高、李斯的話語,蒙氏兄弟不得善終的結果便已經註定。

子嬰進諫曰:“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史記》


不得善終的原因

宦官趙高的陷害,在蒙氏沒落的過程中趙高就像一個絆腳石,將蒙氏兄弟絆倒,從此再也沒有站起過。而胡亥是放絆腳石的那個人,如果君不讓臣死,臣子即便被人陷害,有君王的維護還是可以保全自身。

功勞太大是他不得善終一大原因,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即便是入獄囚禁,可是他還是手握三十多萬的重兵,如果真的叛亂也是有機會的。這也是胡亥所擔心的,胡亥不是嬴政,沒有把握和信心能夠讓蒙恬和蒙毅為他效忠,而且他的皇位也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所以除掉蒙氏才是最穩妥的辦法。雖說蒙恬自身並沒有反叛的想法,君臣猜疑的例子在歷史上的多個朝代多有例子,功高震主永遠是威脅君王統治的一大原因。

秦朝蒙氏三代忠良,為何會不得善終?

還有一大原因就是蒙恬自己所說的他過錯在於修建長城時,消耗了太多的國力,導致百姓怨聲載道,使得秦朝失去民心。長城阻礙了匈奴南下的腳步,卻也消耗著大量國力,只有讓蒙恬承擔修建長城消耗大量的責任,蒙恬死才能重新收穫民心,或許這也是胡亥要殺蒙恬的原因吧!

結語:

蒙氏三代忠良,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到了蒙恬對於忠理解過於偏向順應君王的心意,修建長城有利於秦國,但是也有對秦國國力消耗產生巨大影響,蒙恬應當給予皇帝適當的意見。若想善終其實就要為自己鋪路,蒙氏手握軍政大權要麼擁立胡亥,要麼擁立扶蘇,應該做出決斷,也是對秦國一種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