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終身成長》一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卡羅爾·德韋克。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女,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

她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她的著作《自我理論:它們如何影響動機、人格與發展》(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被世界教育聯誼會選為年度好書。

書中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你認為才智和努力哪個重要,能力能否通過努力改變,決定了你是會滿足於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

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個人成長的書籍,沒想到裡面的內容包括如何指導孩子,教我們如何把孩子教育得更好、成長得更健康。

德韋克揭示的成功法則已被很多具有發展眼光的父母、老師、運動員和管理者應用,並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通過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並做出改變,人們能以最簡單的方式培養對學習的熱情,和在任何領域內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壓力。

下面,我將通過三個反面來分享如何誇獎孩子才能讓孩子成長為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一、先說明什麼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會使人急於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

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二、對孩子的誇獎及肯定未必是好的

從前,很多人追捧“棍棒式育兒”,即是不聽話的就打,只批評不誇獎。可是,強扭的瓜不甜,那樣的方式只會招致反感,並不能真正教育出一個好孩子。

後來,大家都認可“鼓勵式育兒”,即是無論孩子做得怎麼樣,都表揚他,說他做得很好。

我有個朋友跟我說,她的女兒繪畫作品很醜,她都會誇女兒畫得很好,說她很聰明、很有天賦;她的女兒唱歌走調、五音不全,她也會違心誇女兒唱得好聽、積極鼓掌。在沒看過《終身成長》這本書之前,我會認可她的誇讚模式,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有了新的觀點。

雖然,每個人都喜歡聽讚揚的話,但這未必可以是好的反饋。因為有些人,如果你誇他聰明,他就會覺得“嗯,我這麼聰明,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比被人好的。”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那麼,我們該如何誇獎孩子呢?書中講到,如果我們一味地誇孩子聰明,只會促使他成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這樣的孩子,會過分關注“我的能力夠高嗎?”“我看上去能力強嗎?”等只看重才能的問題,從而忽略努力的重要性。

這時候,我們就要警惕了,誇獎的方式應該要做個轉變。先來看書中分享的一項研究——作者和自己的團隊給幾百名學生十道非常難的非語言型的智商測試題,在他們完成後,對他們表示讚揚。

其中一部分學生聽到的讚揚是:“哇,你做對了8道題。這個成績非常棒,你在這方面非常聰明。”即是讚賞他們的能力。

而另一部分學生聽到的讚揚是;“哇,你做對了8道題。你一定非常努力。”即是讚賞他們的努力。

以上兩種誇獎方式對孩子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呢?能力受到肯定的他們,會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而努力受到肯定的他們,會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

當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就會為了避免讓別人對他們的才能提出質疑而拒絕接受有挑戰性、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的新任務,這就意味著他們放棄了進步和不斷成長。

而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困難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付出更多努力”,他們不會因為一次小小失敗就放棄成長。

綜上,誇獎孩子的時候,誇他們努力比誇他們聰明更好。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三、如果你告訴孩子他非常聰明,就會把他變成騙子

在那次智商測試之後,作者和他的團隊給那些學生一些新的難題,這次,被誇有能力的孩子和被誇努力的孩子完成得都不太好,但他們卻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被誇有能力的那部分學生失去了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而不願再接觸難題,而被誇努力的孩子依然熱愛難題一致認為難解的題最有意思。

這個研究不僅讓孩子們的學習態度變得截然不同,還讓被誇有能力的孩子變成了騙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為了進一步確認研究結果,研究團隊對每個學生說:“你知道,我們現在要去其他學校,我相信其他學校的學生們也想了解一下這些題目。”然後給他們一張紙,讓他們寫下他們的感受的同時也寫下自己做這些題目時的分數。

這時,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出現了,那些能力被誇獎的學生中,有近40%謊報了成績,而且都報高了。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們,都沒有謊報。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不完美是一件恥辱的事情,特別是當一個人被稱作“有天賦”時,他們不能容忍半點瑕疵,所以選擇了謊報。

而讓孩子們變成騙子的,正是誇他們聰明的我們。當我們把“有天賦”等標籤貼在孩子身上時,代表著我們剝奪了他們對挑戰的熱愛,這會阻礙他們掌握通往成功的秘訣。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總結

還記得《傷仲永》這篇文章嗎?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這篇散文,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賦+99%的汗水。

即使是已經逝去的籃球明星喬丹,也是看過無數次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才能有那麼大成就的。

天資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更重要。所以,誇孩子“你真用功“比“你好聰明”,更有意義。

《終身成長》,一本被書名耽誤的育兒書,教你誇孩子的正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