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紀錄片《零零後》裡有這樣一個小姑娘,她叫一一,兩三歲時她就喜歡獨自玩耍,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


一一的獨來獨往,引起了老師的注意,便勸解她多交朋友,溝通後一一說: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


後來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一變成了更平衡的人,但還是喜歡一個人的時光。


她說了這樣一段話:“與朋友相處是接受世界的信息,而獨處是整理這些信息,人當然要是能內向能外向最好了,那樣他就擁有了這兩個世界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我們都希望既能享受獨處的美好時光,也能在社交的世界如魚得水,但,一個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


所以,當我們步入社會後,會時常自我懷疑:是保持原狀,還是著手改變?

如果不想一直生活在精神的自我對抗中,那麼我們需要解決內心的衝突。


《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的生活》一書中(簡稱《內向高敏者》),很好的闡述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告訴內向高敏者:如何在保持自我和適度改變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找到更多機會讓自己成長和發展。


《內向高敏者》的作者是德國性格諮詢專家、權威訓練師西爾維亞.洛肯。她也是一個內向敏感的人。


在這本書裡,西爾維亞.洛肯用極為精彩的故事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內向高敏者自身的優勢,及伴隨而來的性格障礙,主張找到內在的平衡之道。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01 內向高敏者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內向高敏者?

聽一首歌、看一場電影,容易產生共鳴,有時不自覺的流下淚來

對他人的反應敏感,被認為是“玻璃心“,時常自我懷疑

不好意思拒絕他人,是個有求必應的“老好人”

明明可以開口求助,卻非要死撐,情願埋頭鑽研......


如果上述某個片段集中了你,恭喜你很可能是“內向高敏者”性格。顧名思義,“內向高敏者”是兼具內向型和敏感型的人格 的群體。


相對於外向活躍者,內向高敏者偏內斂和沉穩,且有極強的同理心和感知力,但又不善於拒絕他人,對自己苛刻,對他人寬容。


為啥同是人類,內向高敏者性格,表現出的認知、情感、行為等如此不同?


多巴胺水平不同

作家西爾維亞.洛肯說:

相對於外向活躍者,內向高敏者的多巴胺分泌量較少,腦部化學物質導致他們很少亢奮。比如,同樣是首次中獎,有的人興奮的手舞足蹈,有的人看起來稀鬆平常。


人格內核不同

內向型作家佩特里克認為,內向高敏者和外向活躍者的人格內核不同。內向型人“謹慎中心‘影響力明顯大於”獎勵中心“。


動因和大腦中的“精神中心‘和獎勵中心有關。雖然原則上內向高敏者不反感各種刺激和慾望,但他們不會因刺激吸引,離開自己熟悉的區域。


比如,上文中的一一,老師勸她交朋友,同學向她伸出橄欖枝,都不能動搖她“愛一個人玩”的初衷。


杏仁體“作祟”

作為內向高敏者,敏感源於大腦中內向而活躍的杏仁體,而杏仁體是大腦中的“恐懼中心”。


比如我自己也是缺乏安全感,總是會害怕的人,上學的時候日子相對簡單可控,走出象牙塔後,擔心彙報不好,被領導罵,擔心同事不喜歡我,擔心沒有穩定收入。也給自己造成了壓力和焦慮。


以前我不知道,這種恐懼心理來自哪裡,看了《內向高敏者》一書後,才知是內向高敏者性格的緣故。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而看一個人是否是內向高敏感性格,還有以下兩個標準:


第一,獨立自主的追求

我們非常珍惜自主權,喜歡先自由地從外部瞭解事物,與被觀察者保持一段距離後然後再行動。


比如,好友麗麗也是典型的內向高敏人格,她喜歡安靜,對於熟悉的人、預期內的環境更容易敞開心扉,而對於新加入的陌生人、預期外的環境,她往往選擇退後一步,寧願選擇沉默,也不願開口示好。


第二,獲取能量的方式

內向高敏者獲取能量的方式來自獨處和自我確認,對外界的反饋敏感,外向活躍者獲取能量的方式來自社交和外界的認可,對外界的反饋不那麼敏感。


《內向者優勢》一書中曾說:“性格內向的人就像是充電電池。他們需要停止花費精力,並停下來休息,以便再次充電。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坦言:我是那種獨處的性情,或不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比起社交,更喜歡一個人讀書、聽音樂,做一個人能做的事。


很多內向高敏者更容易享受獨處、思考的時光,他們面對紛雜的外界信息,選擇暫時隔離外界,以保持內心的安寧。且善於通過獨處來儲存精力。這是他們天生就具有的功能。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02內向高敏者的優勢、劣勢,相生相剋

疫情期間面試,到第二輪時,面試官說:分別用2個關鍵詞,談談你的優劣勢?


我:優勢是做事認真、喜歡鑽研,劣勢是比較謹慎,想的比較多。


面試官:那你覺得你是外向型還是內向型人呢?


我:說不好,介於兩者之間吧,需要團隊協作時溝通,需要做事時專注。


掛了視頻電話後,我心想:技術面做好技術開發就行了,跟性格內向或外向何干!


讀了這本《內向高敏者》,我才意識到面試官問的跟工作干係很大-不同性格的人適合不同的發展路徑,管理崗和技術崗需要的特質不同,每個人的長板和短板也不同。


這本《內向高敏者》列舉了很多優勢和劣勢,我從比較感興趣的方面說一下吧。


謹慎和恐懼

一般內向敏感者更容易感知風險,評估風險,所以做事謹慎,而謹慎的人,往往對事物感到恐懼,擔心犯錯,從而停滯不前、畏首畏尾。


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時,別人拋售拋售,巴菲特卻在買入股票,他說到:決定我購買的基本原則是: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事實證明,最後華爾街崩盤了,巴菲特成功了。


這源於巴菲特的敏感的洞察、謹慎的思考及理智的評估。


而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上,主持人問巴菲特:你怎麼不買亞馬遜股票? 巴菲特:因為我的愚蠢,我欣賞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但我沒想到他可以到今年的成就。


巴菲特曾經說:不買看不懂的股票。


亞馬遜作為科技股,是巴菲特看不懂的領域,即便前景可能樂觀,但因為對風險不確定性的恐懼,反而錯過了一次絕佳的投資機會。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專注和過於注重細節

內向高敏人群比起外向者更容易專注,專注是一項腦力勞動,它意味著深入的思考,但當人處於高度專注狀態下工作時,容易“陷入叢林”無法自拔,導致進展緩慢。


以性格內向著稱的比爾蓋茨說:“性格內向有很大好處,比如可以靜下心來花幾天時間研究問題,可以好好看書”


童年時的比爾蓋茨,可以幾天不說話,把自己鎖在屋子裡幾個小時,專注讀書、思考,甚至到了不吃不喝不睡的地步。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專注是一項需要習得的本領,經常刷手機、看郵件或聊天等細節,輕易就能扼殺專注狀態。對高敏者人群卻是輕易獲得的基本特質。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持之以恆和固執

內向高敏者,能持之以恆,長時間專注做某件事,他們往往以安靜的方式改變世界。


微信之父張小龍,放棄穩定工作,跑到廣州寫代碼,在騰訊3年,陷入瓶頸期,但他沒有放棄,而是繼續獨自探索,歷經6年,直到2011年推出微信app,悄然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


薛兆豐老師說:自律的背後可能是另有原因,那就是想象力。 今天許多做出偉大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在黑暗當中堅持下來的,他們靠的是以一貫之的信念。


信念的驅動,讓我們堅持做那些我們認為值得的事情,比如事業成就、生活完美等,但堅持也有有度,過度堅持就變成了固執,容易鑽牛角尖,不善於變通,從而掉入固定化思維的怪圈。


總之,內向高敏者身上的優勢和劣勢是彼此共生的關係,他們像自然系統一樣相生相剋。


有人說,人與自然,其實都在一個循環系統之中。內向高敏者身上的優勢和劣勢也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但它們又在同一系統中共存,只是在循環往復中會逐漸達到動態的平衡。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03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抵達內在的平衡?

既然高敏感者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內在的平衡呢?


1、找到受壓點

對於高敏者來說,保持現狀還是著手改變?是首要問題。

可以審視兩個問題:

什麼讓你不舒服?

你對什麼不滿意?


囡囡是一家大企業的經理,她入職三年,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沒有存在感,尤其是開會的時候,她特別煩,她想被看見,所以她需要改變。


因為對現狀不滿,為未來的恐懼,或者對自己的期待,更需要改變,這種動力給我們做下去的勇氣。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2、利用判斷力,尋找關聯

找到改變的源頭,分析觀察判斷。

可以用5w1h法提問,即:

問題發生在何處?(where)

還有哪裡有問題?(who)

這些問題是否有我的某種習慣引起?(what)

我什麼情況下會想起這些問題?(when)

它們之間有何關聯(how)


比如,囡囡做了她擅長的事-列清單。把自己過往經歷、沒有存在感的瞬間都列了出來。分析結果是:一旦需要口頭交流,她就會出錯,比如開會、作報告還有聊天。這種場合,她會焦慮、語速快且聲音小。


就像《定位》裡所說:更加努力地工作或者學習,很少有機會通往成功之路,乾的更加聰明才是更好的方法。


所以,通過判斷,進行橫向及縱向的分析,能很快找到事物間的關聯,從而找到問題根源。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3、跟著感覺走

分析判斷就像做改變計劃,是理性思維;我們的大腦會有惰性,從而會讓我們放棄改變,是感性思維,更像情感指南針。


這時,不妨自問如下問題:

什麼能帶給你真正的快樂?

你的渴望、夢想是什麼?

你的舒適區是什麼?


跟著感覺走,不像判斷力這麼具體,能說出來,而感覺會強烈的呼喚我們,驅動著我們改變,如果對改變結果不滿意,就再次看看情感指南針。


囡囡覺得,自己在小群體或一個人的時候最舒適,比起說話更喜歡鞋子,她喜歡做計劃、列清單,通過社交軟件來溝通。可沒有人能考列計劃來做好工作。最終她說服自己去上課,改變自己表達能力的短板。同時繼續拿起筆寫計劃,最終並重新規劃事業。


作者說:我們情感的指南針會引導我們


世界上很多有名的人都有高敏感的感知力,比如貝多芬,梵高等。很多抑鬱症患者最後都成為了心理學大師比如佛洛依德,阿德勒等。

比爾.蓋茨內向、巴菲特敏感? 重點是內在的平衡

4、做決定,拆分計劃目標

再完美的計劃和思考,都不如行動力。行動是改變的開始。


蘇珊·凱恩是一個典型內向的人,但她通過三步完成了一次上千人的公開演講,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步,她在一年前,就加入了國際演講協會,定期站在陌生人面前練習演講,並逐步適應公開場合講話;


第二步,藉助《安靜.內在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上電視接受21個無線採訪;


第三步,公開演講的前一週,每天都進行著高強度、魔鬼式的演講練習;


所以,內向者千萬不要自我設限,一旦作出決定,把大目標拆分到小目標,你也可以像蘇珊·凱恩一樣卓越!


就像囡囡決定參加銷售方面的職業培訓,不久,開了自己的線上銷售代理公司,她驚奇的發現,這樣與客戶交流一點不難,因為這都和計劃目標有關。


長期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很多能量,而對高敏者來說,離不開特有優勢:堅韌不拔和認真負責。


相信通過強化優勢,改變弱勢,我們也能慢慢找到內在的平衡,讓生活更從容。


當我們心靈空間和生存空間不再彼此掠奪,即達到某種相安無擾的臨界點時,我們從容的氣質才會表現出一種優雅,從而達到一種內在的平衡。

我是@薔薇靈靈棲 ,分享乾貨和有意思的人與事,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