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韵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乡情乡韵”

乡情乡韵 | 上柏路乡情乡韵 | 上柏路

吴持平 摄

· 上柏路 ·

/ 第 120 期 /

———————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1

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原武康县有三大镇,北则三桥埠,西则簰头,南则上柏。上柏,又名上柏埠,因湘溪发源于上柏西部山麓,曾名湘溪镇,昔为山区陆路终点,余杭、武康、安吉、孝丰货陆运者皆出于上柏市;同时是水路运输起点,若竹木、柴、炭,肩负而至,交于码头即返,其余若茶笋之类,则有专门的茶行负责收购。以故杭州、湖州操奇逐赢者胥来上柏市购焉,商务最为繁盛。每年重阳庙会期间,行商坐贾及下乡农民竞相设摊,几天热闹生意如同潮汛一般,被称为重阳汛。如果把目光再拉长,你会惊讶于上柏在百年前就筹建了电气公司,比莫干山有电灯、全山放光的历史都要早。可以说,上柏是武康县的首镇。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吴持平 摄

2

“赫赫舞阳侯,我邦之荣光。岿岿大庙山,我校之希望。忠孝仁爱常记怀,礼义廉耻时不忘。学成后,振家乡。”陈梦家的父亲陈金镛曾在上柏小学担任教席,认识了老牧师蔡礼英,蔡礼英以次女蔡灵恩许之。陈金镛后任金陵神学院提调,因积劳成疾,经常去莫干山避暑疗养,去的时候总会带一两个孩子。陈牧师相信,每一念善良都将种植下一颗温柔的种子,每一分执着都会蹉磨掉一点沉疴痼疾,每一次表达都能消弭一丝无谓的分歧。

周姚锦凤生长在上柏镇的一个很小的乡村中,那村名叫耳朵埧。北面有一条大河,支河的水沿村绕流,所以给那地取名为耳朵埧。名词虽土俗,实则那地方是非常清幽。从前西人走拱宸桥莫干山水路,必经过上柏,境内溪港虽较畅通,但夏季洪汛,不免给避暑客带来阻碍。陆路而论,从上柏到莫干山原有山路,然步行甚远,车载不便,肩挑背驮不但货物有限而且功倍资巨。百务之先莫若修筑公路,公路通则商务兴,上柏商会会长柯慕周首先想到了修路。1924年,在柯慕周的呼吁下,上柏发起修筑湖州地区第一条商办公路。同年,周姚锦凤在出生地上柏建了一个礼拜堂,由外子、曾任杭州之江大学教务长的周梅阁兼任牧师。不久,镇上有了水门汀砌成的一节街衢,分布着小规模的洋货店,有椅子可躺的茶楼。随着杭长公路的贯通,上柏设车站,有长途汽车直达南京、上海和杭州,造就了上柏在抗战前“黄金十年”的巨变。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吴持平 摄

3

交通便利,加之上柏地价便宜、山中清幽绝尘,上下莫干山的青年会多数会友或以购置地皮,或拟前往购买,备在该地建一新村,以资游息燕居,及避免城市之喧嚣,可谓效法莫干山故事。陆俨少自叙:“当时一般自上海来上柏的人,大都作暂时居住之计,取其冬暖夏凉,所以造的是草屋。我因全家来住,有终焉之意,所以造的是瓦屋。”陆俨少决定在上柏福庆坞买地置屋,是参观同学金守言的上柏农场并在山中住一晚后,又闻投资多者如巘秀山庄主人朱海如,在此地造林近十年,树艺之获,十分可观。无独有偶,费新我应表叔费庭华之邀赴莫干山小住,得知好友程厚坤在福庆坞置屋,便欣然前往,与陆俨少邂逅上柏山中,一见如故,相约做墨耕笔樵之山人,从此结下深谊。陆俨少一生绘了四幅《上柏山居图》,其中一幅跋云:“莫干山自西北蜿蜒东下,至武康之上柏镇,迤南曰福庆坞,两涧自西山林莽中屈曲泻下,其南涧出山口,展为平冈,予买地筑室南山之趾,涧之北涯则费兄新我卜居之地,已垒石为基,将营建矣……”彼时费新我宅基已奠,松苗正培。若非因为抗战、旧屋夷为废墟,陆俨少或许不妨长作上柏人了。晚年陆俨少与费新我故地重游,犹有重建家园之愿望。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4

言归正传,1928年莫干山管理局成立后,即着手对山上旧道路改名,以示革故鼎新。自荫山路中段起,至岗头路中段止的原荫山支路更名为上柏路,全长两百七十三米,重编了1-5号新门牌,原周庆云的346号别墅(后为浙江省公路局联运事务所)、原周宗华的344号别墅、原345号小礼拜堂(后为周宗华所有)、原顾兰洲的349号别墅、原郑毓秀的208号别墅依次毗邻而居。此路与荫山路交界处为电灯厂。莫干山第一座礼拜堂始于此,省公路局联运事务所设于此,电灯厂建于此,功能重要,人流不息;而住户系两浙盐务管理局局长、著名营造厂顾兰记创办人、中国第一个女律师的特殊身份、翘楚地位,使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做出过的努力,或多或少改变着某个角落的时空,铺陈开这个民族的往昔。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吴持平 摄

执行主编:归李喆

乡情乡韵 | 上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