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和被它動搖王朝

明王朝自1364年建立以來,雖經歷了無數變故,但都沒有動搖過王朝的根基,直到1449年發生的一件事,才真正觸及並撼動了這個幾乎沉寂了百年的龐然大物。

在明朝正統十四年時,明英宗朱祁鎮與瓦刺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說起這個瓦刺,它的來頭可不小。瓦刺本是蒙古貴族的一部分,後經明成祖朱棣通好,歸順大明,並在長期征戰中,逐漸強大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瓦刺倨強恃傲,因貪朝廷厚賞,遣使者屢索難得之物。當明王朝與瓦刺的矛盾越積越深,宦官王振私扣賞賜便成為了挑起戰爭的藉口。

戰爭開始後,瓦茨將中路定為戰爭的重點,同時將中路軍隊拆分為兩支,一支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進攻大同。“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入北京,在宦官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明英宗朱祁鎮枉忠良之言,立年僅兩歲的朱見深為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由於出征匆忙,組織不當,一切軍政要務皆由王振一人專斷,隨徵的文武大臣無一參預,軍隊伴隨著王振的獨裁,自相驚亂。隨著王振紙上談兵,作威作福,明軍一路疲憊不堪,在輾轉迂迴,到達宣府後,明朝三萬騎兵隨著瓦刺大隊兵馬追擊而來,皆被殺戮殆盡。1449年8月13日,瓦刺軍緊逼明軍,明英宗等人倉皇逃至土木堡。

土木堡和被它動搖王朝

在王振的慫恿與堅持下,明英宗放棄了兵部尚書鄺埜馳入居庸關的諫言,選擇固守土木堡。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據其十五里外的河被瓦刺軍佔領,眾軍將皆飢渴難耐。第二日,瓦茨將領也先包圍土木堡,遣使詐降,明英宗不疑有他,率軍移出土木堡,眾將士見水源一擁而上,瓦茨軍隊趁機發動進攻,明軍不敵,潰散大敗。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襄城伯,遂安伯陳壎,修武伯,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

鄧棨等,皆戰死。剩餘文武官員,一部分僥倖逃脫,另一部分成為戰俘,而明英宗亦因為服飾華貴,談吐不凡,被也先認出,成為階下囚。

土木堡和被它動搖王朝

英宗被捕,京師大亂。也先借口送英宗回京,率大軍逼近北京城,眾臣惶恐,欲遷都。兵部侍郎于謙主張護衛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向京師開進。隨著河南山東軍隊入駐京師,于謙調通州倉庫糧食入京,此時京師,兵糧馬安,人心稍安。外防稍安,內廷的整治便提上了日程。

1449年8月23日,距土木堡之變發生十天後,都御史陳益上奏,誅殺王振全族,因朝中無皇帝,朱祁鈺左右為難,百官眾怒,斬殺王振徒弟黨羽無數。同年九月初六,因朝中急需掌權人,王朝上下聯合奏請皇太后立朱祁鈺為帝。雖朱祁鈺百般推辭,但皇太后同意眾議,立其為景帝,奉英宗為太上皇。十月初六,瓦刺大軍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京師告急,北京保衛戰拉開帷幕。景帝命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

土木堡和被它動搖王朝

北京保衛戰持續了九天,從也先佔據無盡優勢,到各地軍隊相繼入京,瓦刺難以抵擋,終在十五日夜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瓦刺死傷無數。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敗瓦刺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十八人。自此,京師保衛戰基本結束,土木堡之變也接近尾聲。但隨著戰爭的消退,這次事件的影響卻依然在發酵。

土木之變中,英宗被宦官王振出賣,暴露出了皇帝寵信,宦官權臣當道等問題,同時,文武官戰死無數,人才無法及時補充完整;財產損失不計其數,王朝國庫空虛,加重稅負;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三大營部隊毀於一旦,軍事發展受到其所未有的阻礙。明英宗南歸後,明朝皇權鬥爭攀至頂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被破壞,權臣為自保,在皇權間搖擺不定,致使朝政飄搖不定。文武百官損失過半,導致無人可用,皇帝由此更加藉助宦官力量來平衡朝野,為明朝後期宦官當道埋下禍根。英宗復位後,對於謙集團的斬殺,更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同時,明朝的軍政也經歷了二次斷層。

土木堡之變,亦是大明王朝的盛衰之變,它對於明王朝而言,已經不單單是一場簡單的戰爭,而是王朝衰敗的開始。自此,明王朝告別了近乎一百年的安樂祥和,開始邁入了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