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拥有大量的文物,现在的故宫作为故宫博物院面向普通民众开放参观。可在历史上,那里一直是神秘的所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在南京,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儿子朱棣,大费周章地进行迁都,紫禁城又有哪些由来和传奇故事呢?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故宫网站恭贺新年

1 朱棣的决定与紫禁城的诞生

公元1402年,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击败了建文帝,攻下南京,同年七月十七日,朱棣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乐。

在此之前,朱棣一直作为藩王驻守在燕京(现北京),燕京乃北方防御重镇。

多年驻守此地的朱棣,深知北方的军事防御线对于整个明帝国至关重要,北方防线如果被突破,蒙古骑兵横扫南下,势必势不可挡。

这样朱棣动了迁都的念头,如果把都城迁到北方,那么帝国对于蒙古军事情报就能更早的得到消息,也就能更早地制定军事对策。

而且都城的北迁,势必军队也会在北部加强防御,北部的军事防线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出战迎敌也会有更快的军队集结力。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朱棣画像

可是迁都的难点在于,其一,待惯了南京的王公大臣及其家眷肯定不会愿意迁都;其二,燕京作为藩王重镇,朱棣在任时就经常进行军事行动,城中的条件,并不满足于迁都,如果迁都,整个燕京的城市布局和皇城的建造都要更早地考虑进去;其三,燕京所处的北方区域,粮食产量不足,如果迁都,粮食的供应不足会引起很大问题。

迁都的念头出来后,朱棣一定有很多个日夜,在考虑迁都的可行性,及迁都的准备工作安排。

为了解决迁都北平的粮食问题,朱棣启用水利方面的优秀专家宋礼,对南北漕运的河道进行疏通,畅通的漕运可以快捷地将南方产粮区的粮食运输到北方,解决了北平作为京城的粮草问题。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运河漕运图

迁都燕京,对于燕京的城市规划,朱棣做得相当到位,他一直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帝王。皇城的宫殿布局,京城的街道分布,都在初期的计划中被考虑的仔细长远。

永乐十九年,用于官员办公的场所,在紧锣密鼓的建造中完成,皇帝的宫殿虽然还在修建中,但是能满足初步的使用,这个时候,朱棣决绝而强硬的下达了迁都的指令。

那段历史早已远去,燕京(北京)的城市布局沿用至今,紫禁城更是作为清明两代的皇城,保留至今。

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宫殿的评选中,故宫(紫禁城)远远超越了其他的竞争者,以它庞大、华美、科学、实用等种种优点,稳居榜首,彰显了古人的强大智慧凝结力。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明朝迁都地图

2 紫禁城传奇

“紫禁城”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和普通百姓永远对帝王生活的好奇一样,这个名称自带神秘属性。

据说,“紫”指的是帝星紫微星,天帝居住的天宫称为紫微宫,作为天子的人间帝王,其所居住在人间的内城之中,与平民百姓隔绝,其名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房间九千多间,处于都城的中轴线正中心。明朝的紫禁城由永乐四年开始建造,直到永乐十八年才建成,后期又有修缮。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故宫平面图

​以朱红与明黄为主要色彩结构,即富丽堂皇,又威仪赫赫,宫殿在材质上采用了木质结构,木质建筑特有的韧性恢复,使得宫殿在地震灾害中得以减轻损失。

紫禁城超强的排水系统,使得皇城内极少出现雨水的囤积,比现代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都要科学合理。

紫禁城在民间的神秘传说中,有一点始终为人津津乐道,那便是,在历史上,紫禁城屡屡发生火灾,如果进行名胜古迹着火次数评选的话,紫禁城会当仁不让,勇夺第一。

据记载,紫禁城大大小小发生的火灾将近100次,很不幸的是,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历次的大火中被烧毁,其中嘉庆二年的一次失火,将《永乐大典》的正本化为乌有。

关于屡次发生火灾,民间有很多玄学的猜想,可是寻找可靠的科学解答也不是没有。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明成祖朱棣的深谋远虑,紫禁城频发的火灾

故宫雪景

首先,紫禁城作为皇城,它的高度是肯定高于京城中所有臣民房屋的,这样雷电发生的火灾频率就会比低矮建筑更多。

再者,宫殿为木质结构,尽管三大殿已经为了避免火灾而不种植任何树木,但是木质结构的易燃性是它的弊端。

还有,皇城富贵的紫禁城中,人数众多,在用火的方向上并不节制,取暖、照明、节日炮竹的燃放,都会引起火灾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