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说起粽子,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必备的美味佳肴,那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制作方法相信家家户户都已知晓,今天不提做法,来聊聊有关粽子的风云历史。

一、粽子的起源

迄今能找到有关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在1600年前西晋时期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骛角黍。”但后南朝《续齐谐记》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话说当年屈原纵身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为之叹息,纷纷来到江边以表哀思。

满怀抱负的屈子满腹壮志才华却一并投入江河,百姓为给屈原祈福,避免鱼虾之难,就将米粮投入江中,以这些米粮而喂食鱼虾,免于屈子肉身损伤。 而后,也有古书记载,屈原曾托梦与百姓,米粮投入江中尽数被江中的兽类所食,包裹艾叶后,以五色绳绑之,兽类不敢吞食;这就形成了现在的粽子。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是源于

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二、粽子的发展历程

1、国内的发展

到了东汉末年,不再仅仅以净水浸泡,在保持其黍米的米香外,以呈碱性的草木灰水来泡软黍米,增加其弹性口感以及密度,更加紧实。再也菰叶包成四角形,煮熟即可食用。此法被称作广东碱水粽。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必要的传统美食是在晋代时期,此时,糯米不再拘泥单种类,在其中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米里还混合了珍禽兽肉,瓜果蔬菜等,种类丰富,口感更佳。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节日需求,开始成为了交往的礼品。

唐宋时期,粽子以“白莹如玉”为表,形状多呈现出菱形、锥形,果品入粽,蜜饯粽盛行,如苏东坡一诗提到“时于粽里见杨梅”,宋代本是繁荣时期,各类新事物繁盛出生,俨然吃粽子已成为风尚。

明清时期的粽子,不仅仅在外观和味道上有更多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粽子已经演化成一种迹象的代表。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考试都会吃几个“笔粽”,谐音“必中”。由此来使心情愉悦,从而大大增加高中的几率。粽子发展到这个时期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

2、国外的发展

粽子虽然是中国特有的食物,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古代中国对外的不断交流,使得粽子也在全世界各地开花,当然这些国家也不是完全照搬,根据当地习俗的不同,粽子也是五花八门。

粽子首先传播到的国家肯定是离中国比较近的几个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不同国家的粽子也是各不相同。朝鲜的粽子是“车轮饼”,并且将艾叶掺杂在面粉之中而制作出来;日本的粽子是“种子状”,并且日本也会过端午节,不过他们是在公历的五月五号。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越南的粽子有两种形状:圆形和方形。并且他们的粽子不用粽叶,用的是芭蕉叶,这一点足以可以看出,因地制宜。更为吃惊的是缅甸的粽子馅是香蕉和椰蓉,不过他们也只是把粽子当作一种美食,国内并没有有关粽子的文化活动。

当然粽子除了上述国家存在之外,还有很多国家也都存在粽子。如新加坡、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甚至连拉丁美洲也都存在粽子的痕迹,不过他们的粽子一般用于外出远门之时的干粮,用香蕉叶将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包裹起来以备路上实用,这一点变为传统,时至今日仍在使用。

三、粽子在国内外的影响

1、国内的影响

粽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粽子在国内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端午节的文化影响上。端午节传承至今以及有2000多年的了历史了,更是被称为

中国的四大节之一,影响之深远,超乎想象。

如果说春节代表春天的节日,万物开始复苏,那么端午节就是代表夏天的节日,因其节日定于五月初五,顾又称“五月段”,是整个夏日的开端,由节日引发的活动更是影响深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舟”。

在很多地方,“赛龙舟”可是一大重要活动。既要比赛,定是要筛选运动员,这可不是一项专业性竞争项目,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项目,龙舟之上,尽是华夏。其次观看龙舟的人可一点不比跨年等重大节日的流量少,能够观看这样的盛大活动,也是每一个人心目中的骄傲。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最为重要的是,“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现代已经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地域、种族的限制,不仅仅是汉族的一项活动,更是众多少数名族的活动,甚至在国外也有。这是中华文化的输出,“赛龙舟”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比赛,一种纯正的中华文化输出。

2、国外的影响

粽子是端午节的文化食品,而端午节不仅仅在中国欢度,其更是被世界人们关注,比如说日本。毋庸置疑,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平安时代以从中国传入,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的端午节也逐渐本土化。他们把每年的阳历5月5日定为端午节,同时日本是一个尚武的民族,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

日本人每逢佳节之时都会在门口竖起鲤鱼旗,在端午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竖起鲤鱼旗,同时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同时在他们尚武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还会摆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战帽,其寓意也是显而易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武士,期待孩子的成功。

如果说粽子作为一种食品,只能影响周边国家的话,那么它作为一种文化,便可以影响全世界。比如美国,或许没过吃粽子的习俗还比较少,但是其赛龙舟的运动已经深入人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赛龙舟便已经传入美国,并且让美国人乐在其中,时至今日美国就已经有了几百支龙舟队,来专门比赛。

当然,端午节文化在这些国家里都是较为良好的文化输出,可是也有一些国家并非如此,比如说:韩国。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3、在韩国引发的非遗文化战争

绝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知道这件事:韩国申请端午节为非议节日成功。无数的中华儿女听到这个消息都是通我们一样,气愤!这是一个纯正的中国节日,管你韩国啥事?我们这边的节日传到那么那边去了,就成了你们的节日了?放下这些愤怒,我们不妨细细分析一下,这个非遗是否名得其实?

首先,韩国申请非遗的时候并非用的“端午节”,而是用的“端午祭”。那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个“端午祭”和“端午节”的区别。先从起源时间上分析,“端午”起源于中国,是民俗大节,并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就有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一词不仅在民间有众高的地位,在华夏的历史中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韩国的“端午祭”在时间上与我国的端午完全相同,也是五月初五,虽说他们还有一个较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但即便这个祭祀活动在我国也是有记载的,上古时代的江浙地区也是有保护神的,

吴越百姓有信奉的龙图腾,并且他们信封的保护神也是“龙”,固有祭龙节仪一说。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在东亚地区一直保持着一个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中华文化也是周边各国学习的榜样。中国人口众多,哪怕是现在,中国仍然有非常多的海外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处。当然文化的传承和起源,这是一个不可触碰的底线,

中国身为四大古文明之一,是有底蕴文化的。端午传统节日被韩国申请非遗成功,这也是我们无数华夏人需要反思的事情。

四、粽子的价值

1、文化价值

粽子自古以来,多次出现在古籍之中,如《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粽子不仅仅只是一个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久而久之,粽子也被看做一种交往的礼品,人们在端午佳节,品着美食,共诉传统文化。

有端午节引入的众多民俗也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比如在端午时节要用艾草、黄酒等消毒,防止毒物进入屋中,比如许多地方至今还有已嫁之女回娘家"躲端五"的习俗,比如赛龙舟的比赛项目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百姓的生活。

2、营养价值

粽子里面大多都有糯米、红枣、粽叶、红豆等成分,食之可对人体有增补之效。

“特殊的主食”,走向全世界的“中华文化”,谈谈粽子的发家史

糯米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所以多食粽子,自有暖胃的功效。同时红枣还有补气、养血、缓和药性的功能,对高血压等症状有良好的克制;而红豆含有膳食纤维,能够润肠通便,在夏日食用还能够预防中暑,配以绿豆食用更佳。

当然最为特别的成分便是粽叶,粽子使用粽叶包裹起来之后高温煮熟,一方面能够使食物更为清香,二来能够使粽叶之中的叶绿素、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渗入食物中。当然,任何食物多食必有害。粽子也特别注意不要让老人和儿童多吃,因为糯米过量进食不易消化。

五、结语

粽子的历史久远,最少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很多食物所不具备的。经过历史长河的筛洗,还能够存活下来的必定是精品。但是近些年来,西方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遗忘,以“粽子”为代表的传统美食应当挺身而出,再唤华夏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