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中國醫藥學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及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中醫學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為中國人民保健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對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中醫藥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至公元16世紀,一直居於世界醫學的先進行列。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關於疾病和醫藥衛生的記載。在周代,已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醫學分科,並開始進行除蟲、滅鼠、改善環境衛生等防病活動。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成書於春秋戰國的《內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最古老也是最宏偉的典籍,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書中許多解剖、生理、病理學的認識大大超越了當時的世界醫學水平,其中血液在脈管內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觀點,比英國哈維氏在公元1628年發現血液循環早10m多年。

1800年前寫成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以前的藥物知識,書中記述的黃連治痢、常山截瘧、麻黃治喘、海藻治癭瘤、水銀治疥瘡等,是世界藥物學上的最早記載。

公元2世紀時,華佗首先使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外科手術記錄;他倡導的“五禽戲",成為體育療法的先驅。

晉代葛洪研究煉丹術,著《抱朴子》,詳記了無機物煉製金丹的過程和服用方法,應用了昇華、蒸餾等製藥法,成為現代化學的先驅。

公元659年,唐政府組織編寫的《新修本草》,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錄》(1247年)在法醫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比歐洲最早的法醫學著作還早35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

大約在公元11世紀,古人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為“人工免疫"預防接種的發明開創了道路。

16世紀中葉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集中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經驗,編寫了聞名世界的《本草綱目》,該書不僅豐富了我國藥物學的內容,而且奠定了植物學的基礎,被譽為“東方醫藥鉅著"。

由此可見,中醫學有著輝煌的歷史成就。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學科。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五個時期。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一)先秦、秦漢時期

先秦、秦漢時期,中醫學發展的特點是對歷代醫家的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人體結構、生理、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方劑和中藥等各個領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後世中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代表著作有以下四部。

1.《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醫學成就,同時也初步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源泉。《黃帝內經》以當時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哲學思想為指導,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為說理工具,從整體出發,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因、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預防、治療等,同時書中蘊含了社會醫學、氣候醫學、時間醫學、心理學等豐富內容。該書的許多方面處於當時的世界領先水平。例如在形態學方面,對人體骨骼、血脈的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記載,已相當接近現代醫學的認識,如食道與腸的比例是1:35,現代解剖學是1:37。在血液循環方面,已認識到血液在脈中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在發病學上,強調人體的抗病力量,“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並提出了“治未病"的論點。在治療方法上,已有藥物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導引療法、物理療法、手術療法、飲食療法、心理療法等豐富的手段。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2·《難經》又名《八十一難經》,成書約在秦漢之際,作者不詳,託名秦越人撰。本書用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方式,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則和治法等,尤其在脈診、經絡、命門和三焦等方面,補充了《內經》之不足。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3·《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宋代林億等整理出版時,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張仲景繼承了《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結合前人和同代醫家的臨床經驗,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辨證論治原則,使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辨證論治的著作。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複,兩書實載方劑269首,使用藥物達214種,這些方劑一直被後世醫家所沿用,故《傷寒雜病論》對方劑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方書之祖"。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4·《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漢代,託名神農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該書總結了漢以前的藥物學知識,共收載中藥365種,根據功效和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並將藥物分為寒、涼、溫、熱四性,酸、苦、甘、辛、鹹五味,奠定了中藥理論體系發展的基礎。書中記述的黃連治痢、常山截瘧、麻黃治、喘、海藻治癭瘤、水銀治疥瘡等,均是世界藥物學上的最早記載。

《二)晉隋唐時期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晉隋唐時期,中醫學理論和醫療實踐有著顯著發展。晉代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總結了秦漢三國以來的針灸學成就,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深人地闡明瞭脈理,確立了寸口診脈法,首創“三部九候"及臟腑分配原則,為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隋代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和證候學專書,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狀,如指出寸白蟲(絛蟲)病是吃了不熟的牛肉所致。唐代王冰潛心鑽研《內經》,對《黃帝內經素問》重新編次和註釋,對中醫理論有所發揮。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兩本以記載處方和其他各種.治療手段為主的方書,《千金要方》一書載方5300首,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自《黃帝內經》以後至唐代初期的醫學成就,尤其是在臟腑辨證方面有了較大的發揮。

(三)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醫學家們在前代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深人研究,提出了許多獨特的見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中醫學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闡述了“三因致病說",把複雜的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發展了張仲景的病因學說,使中醫病因學說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宋代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系統地論述了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出了以五臟為綱的兒科辨證方法。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金元時期,學術爭鳴氣氛活躍,湧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最具代表性的醫家是劉完素、李東垣、張從正、朱丹溪,後人尊之為“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河間)提倡“火熱論"認為外感“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熱甚",因此治病多用寒涼方藥,故後世稱他為“寒涼派"。李杲(東垣)倡導“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療上善用溫補脾胃之法,故被稱之為“補土派"。張從正(子和)提出“古方不能盡治今病"的革新觀點,批評當時“強補"之風,倡導“攻邪論",主張治病應當首先以驅邪為要務,善用汗、吐、下三法,後世稱之為“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倡導“相火論",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治病時善用養陰方藥,被後世稱為“滋陰派"。

(四》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有了進一步的完善,藏象理論得到不斷豐富,臨床各科的辨證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尤其是溫病學理論迅速發展。明代趙獻可在《內經》、《難經》的基礎上闡發了“命門學說",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生理作用。明代醫家張景嶽深人研究《內經》,先後用三十年時間編寫《類經》,以類分門,詳加註釋;晚年結合畢生臨床經驗,輯成《景嶽全書》,他在陰陽學說及藏象學說等方面的學術觀點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明代李中梓在總結前人對臟腑認識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清代醫學家王清任重視解剖,著《醫林改錯》,改正古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錯誤,發展了淤血理論,並創立了一系列活血化淤的方劑。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溫病學說的理論淵源於《黃帝內經》、《難經》和《傷寒論》,明清時期已逐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明代吳又可著《溫疫論》,創立了“戾氣"學說,提出了傳染病的病因是一種被`稱為“戾氣"的致病物質,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人。清代葉天士在總結前人學術成就及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並創造性地發展了察舌、驗齒、辨別斑疹和白瘠的方法,故被尊為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吳瑭進一步總結並發展了溫病學說,著成《溫病條辨》,以三焦為綱,病名為目,創立了三焦辨證方法。三焦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一縱一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溫熱病辨證論治體系。此外,清代薛生白的《溼熱條辨》、王士雄的《溫熱經緯》,對溫病學的發展均有一定的貢獻。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五》近代和現代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醫學傳人中國。由於中西兩種醫學體系不同,在長期論爭過程中,中西醫雙方在學術上逐漸溝通。一些有識之士,率先提倡中西匯通,唐容川、惲鐵樵、張錫純為中西醫匯通派的代表人物。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從醫理、臨床各科病證以及治療用藥各方面,均大膽地引用中西醫理互相印證,並大膽並用中西藥物,對後人有較大的影響。同時,西醫界也不斷吸收和研究中醫,如麻黃素、延胡索乙素等都是西醫藥學家研究中藥取得的成果。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1956年之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中醫院校,各版本的中醫學統編教材相繼問世,使中醫理論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與提高,達到系統化和規範化。近三十年來,中醫理論的研究發展迅速,湧現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學者們應用傳統的方法,對陰陽、五行、藏象、氣血、經絡、診法、治則等中醫基本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整理出版了500餘種中醫藥古籍,同時還出版了大量的理論專著。學者們還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對中醫藥基本理論進行了大量的探討研究,促進了中醫藥學與現代科學的溝通,特別是在中醫藏象、證候和經絡的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中醫是中國的國粹,瞭解一下中醫發展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