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上市背景及市場影響分析

★生豬期貨醞釀已久,上市在即

大連商品交易所自2000年開始研究生豬期貨,直至2018年1月31日,生豬期貨正式獲得證監會立項批覆,生豬期貨的上市經歷了漫長的磨合和等待。2018年8月,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對我國生豬市場的衝擊,生豬期貨上市被迫延遲。2020年4月27日,證監會批准開展生豬期貨交易,生豬期貨上市在即。

★市場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等多重因素推動生豬期貨上市

生豬期貨能夠上市,既是生豬市場規模化發展的趨勢,也是市場需求不斷推動作用的結果。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國,生豬消費量佔全球消費量一半以上,生豬期貨上市以後的交易體量將僅次於原油。生豬養殖標準化和疫病防範風險降低也為生豬期貨上市提供了條件。生豬期貨上市後對上下游企業套期保值、指導市場價格等方面意義重大。

★首個活體期貨合約上市,多重交割規定保證交割品質

生豬期貨上市將成為我國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合約規定以外三元生豬為基本交割品,對交割標的的外觀、均重、宰後等級等均作出了詳細要求,並對交割庫申請設置了准入門檻。基準交割庫為養殖大省河南,根據南北豬價差異,其他交割庫設置升貼水交割。

★生豬期貨上市或將推動市場規模化發展,間接影響豬週期

借鑑美國生豬市場發展的經驗,影響生豬週期變化的關鍵因素是生豬養殖規模化的程度,生豬期貨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弱。從2000年起美國生豬養殖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企業進入和退出市場的成本上升,豬週期明顯拉長,價格波動幅度加劇。我國當前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較低,生豬期貨上市有助於提升產業集中度,可能間接拉長豬週期,使得價格波動幅度加劇。

報告全文

1

生豬期貨上市的條件

大連商品交易所自2000年開始研究生豬期貨,直至2018年1月31日,生豬期貨正式獲得證監會立項批覆,生豬期貨的上市經歷了漫長的磨合和等待。2018年8月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衝擊,生豬期貨上市的時間被迫延遲。2020年4月27日,證監會批准開展生豬期貨交易,生豬期貨上市交易正式在即。生豬期貨能夠上市,既是生豬市場規模化、規範化的發展趨勢也是市場需求不斷推動作用的結果。

1、我國生豬市場規模龐大

從1975年到2018年,我國生豬生產和消費總量持續上升。2018年-2019年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生豬存欄大幅減少,2019年生豬生產和消費同下滑近20%,但我國仍是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國,近年來豬肉生產和消費全球佔比40%-50%。

2018年,我國生豬出欄6.94億頭,約佔全球總量的50%以上,市場規模1.67萬億元,按照平均每頭出欄重量約110公斤計算,摺合豬肉5404萬噸。如果生豬成功上市,將成為我國僅次於原油的第二大商品期貨品種和第一大農產品期貨品種,體量大,規模化程度高。

2、生豬養殖標準化

生豬養殖的標準化同樣為生豬期貨的買賣和現貨交割創造了條件。生豬期貨能夠上市,將是我國首個以活物為交割對象的期貨,但同時交割的標準難以把控也是制約生豬期貨上市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的發展,生豬的品種、飼料、技術、用藥和回購都逐步標準化,使得生豬統一標準交割成為可能。我國現有生豬品種超過100種,但經過市場化的選擇,由杜洛克、長白和大白三個外來引進品種配合成的“杜長大”三元雜交品種出肉率最高,經濟性最強,當前市場佔有率超過70%,成為生豬期貨交割的標準選擇。

3、生豬疫病風險大幅降低

防治疫病的感染傳播一直是制約活豬交割的重要問題,隨著點對點運輸模式的發展,減少了生豬轉運節點,避免了交叉感染,大大減少了生豬的發病率。同時,疫病藥殘管理制度日趨嚴格,規模化的養殖場從仔豬檢疫、飼養管理、用藥用量、後期停藥到屠宰檢驗都逐步建立起標準化的制度要求,同時後期追溯制度通過對生豬產品的標記、跟蹤建立起疫病防治、監督的完整模式。非洲豬瘟疫情的衝擊短期對市場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同時也清洗了行業中的落後產能。當前養殖企業的疫病防範意識和硬件措施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4、生豬價格週期性波動,產業套期保值需求強烈

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我國生豬價格從2006年以來形成了四輪週期性波動,回顧歷史週期,疫病或環保等原因帶來生豬產能大幅度減少是形成一輪週期的主要動因。豬週期的存在一直是困擾生豬產業上下游企業的難題,四輪豬週期價格從波谷到波峰上漲幅度分別達到149%、110%、98%和300%,尤其是當前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大幅的價格波動帶來產能浪費、庫存積壓以及供需不匹配等一系列問題,養殖、貿易和屠宰企業急需價格調節工具,幫助我國生豬市場形成完整的價格機制,穩定生產經營利潤。

5、豬肉價格對物價影響顯著

豬肉是我國主要的肉類消費,在肉類消費中佔比超過60%,豬肉價格和居民基本生活息息相關,豬肉價格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影響顯著。2019年末,受到豬肉價格飆升的影響,CPI當月同比顯著推高。通過生豬期貨鎖定價格,關注期貨市場的變化,價格發現功能也有助於CPI預測。

2

生豬期貨合約和交割

1、設計理念

生豬合約的設計總體遵循前置管理、簡單交割、會員推薦和事後評價的理念。

(1)前置管理:質量標準前置到豬場管理環節,加強養殖過程管理

(2)簡單交割:質量標準和交割流程參照現貨市場特點簡單化 (目前一手18噸,符合一車生豬的載量,價格大概20萬左右,保證金2萬左右,限倉如果在1500手左右,總量在3000萬左右)

(3)會員推薦:針對養豬場分散特點,充分發揮會員單位作用,會員以推薦人身份參與養豬場輔導,跟蹤和交割服務

(4)事後評價:鼓勵買方和推薦人反饋期貨交割情況,生豬的屠宰質量信息,督促養豬場提高養殖水平

2、合約內容

大連期貨交易所之前公佈的生豬期貨合約的具體內容如下,每手合約18噸,按照每頭生豬110公斤進行折算,每手生豬約164頭。

3、交割標準

作為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交割標準有多重規定。除交割時的外觀要求以外,大商所對交割生豬的祖代、父母代記錄、交割前的禁食政策以及屠宰後的交割等級均作出了詳細規定。

4、交割庫

交割庫規模要求:同時交割庫在數量和規模上也有一定的准入門檻,採用自繁自養模式的養殖戶總規模在五萬頭以上,單個場點的養殖規模在一萬頭以上。採用“公司+農戶代養”模式的養殖戶總規模在五十萬以上,同時,單個場點的養殖規模在兩千頭以上。

交割庫分佈:為方便實體企業的交割,目前生豬期貨擬在二十多個地區設立交割庫,涉及19個省區,以河南為基本交割庫,中部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安徽、江蘇和江西為主交割庫,東北、西南、華南地區為必要補充。考慮到全國生豬現貨價格的南高北低的差異,以期貨價格為基準,東北地區交割貼水,西南地區交割升水。

3

從美國生豬期貨看生豬期貨上市對豬價的影響

市場普遍關心生豬期貨上市對豬週期的影響,是平滑還是加劇價格波動。借鑑美國生豬市場和生豬期貨的發展經驗,我們認為影響豬價波動幅度的關鍵在於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和生豬期貨的相關度相對較低,但是生豬期貨上市可能有助於推動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的發展。

美國最早的凍豬肉期貨起源於1961年,延續至今的是在芝加哥交易所交易的瘦肉豬期貨。觀察美國從1970年至今的生豬價格,共經歷了12輪週期性變化。但是,從2002年至今,每輪豬週期的時間明顯拉長,波動幅度顯著加大,顯然這樣的變化並不是期貨上市帶來的影響。

觀察美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進入2000年以來,生豬養殖的規模化顯著提高。養殖戶數量從30萬戶銳減到7-8.6萬戶,和前兩個階段數量實現質的變化,特大型養殖場發展迅速,5萬頭以上生豬出欄量的企業產能佔比從47%上升到將近80%。同時期美國生豬週期時間拉長,波動加大,這主要是因為規模養殖場在面對市場虧損時抵抗能力更強,面對盈利高點擴張成本更高,加劇了虧損和盈利幅度。

我國當前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頭部上市公司生豬出欄量全國佔比10%左右,萬頭以上規模豬場的生豬出欄量在全國佔比約為30%-40%,千頭以上規模豬場生豬出欄量全國佔比70%左右。美國2012年千頭以上規模豬場出欄全國佔比已經超過95%。生豬期貨規定了每手的交易大小,參與者需要具有一定養殖規模,這有助於推動生豬交易規模化發展,從而促進合作社的建立或大型養殖場對中小養殖場的兼併收購。長期來看,規模化發展程度的加深可能拉長豬週期,同時加劇豬價波動。

4

小結

生豬期貨上市是生豬市場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發展的結果,也適應了產業鏈上下游套期保值的需求,同時其價格發現功能也對CPI走勢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當前生豬期貨合約的合理性和活體交割的可行性還需要實際操作進一步驗證。生豬期貨上市對豬週期的直接影響並不顯著,但借鑑美國生豬市場的經驗,養殖規模化的程度是影響豬週期長度和波幅的關鍵,而生豬期貨上市有助於推動生豬交易規模化的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從而拉長豬週期,加劇豬價波動。

溫馨提示:建行暫停賬戶銅和大豆品種的開倉交易。具體操作請關注金投網APP,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