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科技代表未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然是!!!

去年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熱了許久的科技股,終於在這次全球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下冷了下來,於是又開始有聲音質疑中國科技應用的含金量和其背後企業的估值問題了。

有時候我總覺得我們中國人很奇怪,這種極端熱切和極端冷靜之間似乎總是轉換得太過於匆忙,匆忙到你以為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頭,幾乎不需要容許思考力量的存在,這當真是不成熟不理性的代表。

實際上資本確實擁有最敏銳的利益嗅覺,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資本的扶持。這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期間就得到了印證,原始資本的積累就依賴於科學技術革命的拓展,而科學技術的深入也離不開資本的扶持。

於是當我們觀望中國資本市場上深刮的“科技之風”,似乎也正在印證著認可科技的爆發的引領。只是當我們深入市場反饋梳理的時候會有些許恍惚,在一個相對不太理性的市場環境下,那些高估到數百倍市盈率的科技股真的是人們心目中可以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風口擔當嗎?

以5G互聯網、量子科學、超級物聯網、外太空探索、智慧型工業技術、新能源技術變革應用等新一代產業思考似乎正在全面走向世界歷史舞臺,這些風口領域看起來在我們的市場裡非常熱絡,也非常受認可,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實際上完全不能在投資炒作之外去理解其核心內涵:科技到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思想和生活?起碼在投資利益之外,很多人仍無法真正感知科技帶來的生機和塑造力。

這是一種認知和實踐的相對背離,這種背離阻礙了人們深刻理解這個時代“第一生產力”的進步內容和方式,也遲滯了中國科技應用和開發的深度思考,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起碼在資本扶持科技進步一途上就凸顯矛盾!因此在這個科技大風將起的年代,我們中國人如何針對自身認知和實踐侷限,深度改革和拓展科技引領就成為了一個避不開的經濟思考問題!



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一、愛恨交加的科技股在證明什麼?

資本永遠在追逐風口,這本身就是它的價值態度,拋開所有其他的市場因素,能讓資本賺錢的必然是有其內核價值呈現,就算是中國人的炒爛炒殼,本身也沒有背離這個本質。然而在中國市場上有一個讓資本又愛又恨的概念,它始終包含著巨大的撕裂和爭議,那就是標榜著中國未來的科技股。

一方面市場裡但凡和科技沾點邊的企業估值都被炒上了天,另一方面則能夠佔據市場份額和話語權的科技成果又遲遲無法被認可。在真假虛幻之間,我們似乎已經被這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市場邏輯搞得暈頭轉向。在一個以製造加工和資源供給為主體的市場,我們到底有沒有科學技術撐持下的產業擔當?這對於中國的投資者來說是極其困惑的一件事情。

如今這個時代產業細分幾乎已經抵達到了定製的程度,按說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產業如何依賴外部市場,我們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行業能夠擁有獨立自主的技術支撐力吧,可是在我們這個亂糟糟的市場裡用了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仍然無法給出科技獨立的產業答案。

為什麼會這樣?是資本博弈錯了,還是中國產業真的不行?

實際上我們這種認知上的愛恨交加和市場呈現出的矛盾爭議都代表了中國科技在社會和市場下的複雜現狀,這不是一個錯誤的表達,而是中國科技股確實仍然在中國經濟體量中難堪大任。

透過資本現象,我們是可以窺見中國科技在發展歷程中所面對的種種問題的,而這些問題不僅導致了當下中國資本逐利風氣下的科技浮躁,也帶來了現實科技產業的內在邏輯思考。



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二、後起之秀還是艱難前進?中國科技產業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說科技兩個字簡單,但科技含量所涉及的領域和範疇在當下這個時代太過於泛化了。所謂科學技術,實際上是泛指人們認知和應用,科學解決認知,技術歸於應用,在科技的加持下,我們人類更好的把自然客觀和人為主觀相互協調,最終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高效發展。

在中國過去的市場經濟探索中,科技含量其實是相對較低的。這一點其實也很好理解,從啟動工業化和完善市場體制的角度來看,我們過去始終以體量和速度佔據主導的產業內容。因為在經濟發展節奏上,我們曾落後西方三個工業革命的水平,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奮力追趕。

追趕的方式也是非常原始和受限的,我們需要理解在過去受封鎖時代的艱難和起步階段的困惑,在夾縫中我們只能承接轉移產業和原始資源出口為代價,儘可能的在學習西方技術的積累。只不過在此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接受我們的階段性產業層次不高和市場引導過分依賴外部的現實,換句話說中國產業那個時候根本不可能以科技引導為優先,這是一個後起之秀必然要經歷的艱難。

於過去是艱難的抉擇,於當下則真實是阻礙,這就是轉換時代帶來的命題,也是週期經濟下我們需要面對的。過去我們以勤勞、踏實、開拓為背景的中國體量市場經濟開創為榮,但在這種體量和速度下我們也積攢了很多當下含金量低、附加值低、話語權低等產業難題,這就是代價!當下的中國市場產業亟待與時代博弈自身的定位,內在的很多糾結和掙扎正是來自於體量和速度的不可再持續,唯有學習西方在工業革命中以科技突破侷限的辦法,才可能真正打破困境,找到屬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這就是中國產業必須必須要轉型升級的原因。

未來風口之上,我們已經隱約可以看到了以新一輪科技革命萌芽下的產業先機,以智慧時代宣稱的產業、市場以及生產技術指引正在廣泛影響和滲透時代,這就是未來夢幻般的科技趨勢,也是產業前景。我們如果還沉浸在過往的輝煌和當下的困惑中,我們如何把握中國經濟的方向?

正是在梳理科技主導力量在中國市場經濟中逐步將佔據主流過程,我們需要深刻的理解當前我們國家大力提倡製造業2025和科技產業創新的興國戰略為何如此重要,也要理解我們當前的產業升級轉型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三、脫節——唯一一個可以用來標註中國科技現實的詞彙

脫節是可以唯一解釋當下的市場現狀和產業現狀的詞彙。沒錯,在中國印證科技的要素相關都被脫節了,從產業人才培養、技術開發研究、走向市場邏輯、尋找應用反饋,甚至是持續推動力量上,我們的科技相關要素髮展似乎都遠遠跟不上中國經濟對於科技產業的定位。

科技興國,早在上個世紀90時代就被寫入國策了。如今將近30年的時間,我們依然在科技主導還是體量主導的階段性考量裡猶豫不決和佈局艱難,這本質上就決定了中國產業的思考脫節。當社會思考層面無法認可科技在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時,所有圍繞科技開發投入的一切在產業成本中就會顯得過分沉重。

過去我們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我們必須依賴體量起步,但是如今這個時代所面對的境遇和趨勢則完全不同,如果我們依然墨守成規仗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老本吃飯,很快我們就會像德國和日本一樣走下坡路的,只有科技引領下的時進時新才可帶來中國經濟持續逆流而上,如果我們無法面對這種宏觀趨勢,這顯然也是一種背離!

在另外的一個基礎層次上,科技不同於其他要素特徵,它往往需要精英人才培養、高昂的成本投入、產業週期研發漫長且產業應用層次要逐步推進,這種背景下和中國人在經濟市場領域過於求快求效的氛圍顯然是相反的,這才會導致我們的科技研究一直南轅北轍。我們重視的角度以及追求的目標都太過於短視化和時效化,這在邏輯上無法支撐科技穩定運作,這是一種基礎夯實和產業推動的力量缺失,顯然也是中國科技現狀下的一種巨大的反差隔閡。

最後在於真實的產業和市場應用層面上,消費指引的未來是更加具備產品符合度的需求,在當下這個年輕人的風口下,什麼才是最具備吸引力的?那當然是那些能夠滿足想象力和雕琢力的科技類產品了。從傳統衣食住行到電子邏輯消費,年輕人喜愛新鮮感,而科技行業引領的就是新鮮感,這在傳統產業力量中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因此從最後的產品邏輯上看我們的科技產業正在在保守和創新之間徘徊,對於最終符合時代需求也是一種桎梏。

因此在前景和現實的對照下,我們的科技脫節其實是相當明顯的,這種脫節需要我們在認知後針對性去解決,否則我們於未來產業發展不進則退。



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四、科技仍然未來是第一生產力:萌芽於教育探索 夯實於技術創新應用

我們的社會、產業乃至於個體層面,對於科技力量的認知仍然非常膚淺,甚至可以說偏離甚多。這種社會現象其實並不奇怪,除了上述的階段性歷史原因之外,我們的教育普及質量和科技前沿應用價值仍然令人擔憂。

科技並不是單純的憑空想象出來的,珍妮的紡織機脫胎於手工作坊的效率改進,瓦特的蒸汽機來源於工廠效率的需求,是人們對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解帶動了科學和技術的廣泛發展。思想解放和務實創新是兩種深刻影響科技發展的深徹力量,而思想解放來源於教育水平的廣泛提高,務實創新則轉化於產業應用,是教育和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科技的爆發,因此想要徹底改變中國科技產業的現實困境,先要改變中國當前極其糟糕的教育水平以及嚴重和產業價值脫節的技術應用創新流程。

在教育層面上,如今的中國科技研究仍然以理論方向為主,專精型人才培養沉澱不足,雖然我們在一些高尖端應用領域也有很多優質的人才,比如醫療、軍工以及航天等領域,但是在基礎社會產業應用層面卻和這些應用拉開了極大的差距,本質上就是中國教育的人才無法真正匹配產業供給方向,這是一個大問題。上面說到過科技實際上是兩個方面的內容,科學代表認知,技術代表應用,教育是提高認知基礎途徑。

我們必須打破當前中國教育的人才培養體制束縛,以深、精、專來要求人才培育方向,以產業潮流內容來檢驗應用型人才,從基礎教育充實到高等教育分類支撐以形成以各行業價值和趨勢認知下的人才培養過程,最終使這些人才價值廣泛作用於產業轉型升級的前端,匯聚成為真正的中國科技人才集群。

說完了科學培養的關鍵在於人才和教育,而技術應用的關鍵在於整個產業對於這些技術的重視程度到底有多大?應用學科是一門非常現實的經濟學指引,它有產業方方面面的考量和影響,優質技術可否真正投入生產,形成產品,帶來產業價值和回報,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更不要說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嘗試顛覆性改進了。

手工作坊在沒有紡織機和蒸汽機之前,它們也是社會主流技術應用,但是當趨勢拓展成為人類社會必要的推動力量時,它們就變成了淘汰品。一項技術應用的推廣是需要多方突破的,不單單是產品研發成功這麼簡單,需要具備顛覆性功能,最起碼也要能夠大大提升整個生產效率,同時它高度依賴於市場認可度,如果人們的認知無法接受和持續推動它的進步過程,那麼很快它就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被消磨掉。

我們中國當前技術應用層面從認知到實踐都是很浮躁的,這並不利於技術應用的節奏特徵,科研需要非常複雜的天時地利人和,從實驗室走到市場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過於急切都可能導致效果大打折扣,就拿手機電子芯片的研發來說,你根本不可能在不積累12納米的技術前提下跨代研究7納米技術,這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技術應用需要漫長的時間和空間來反覆論證和實踐反饋,這些積累才是科技創新的真正爆發支撐。

因此中國人必須在產業應用層面上徹底扭轉當前浮躁且近利的心態,否則技術走不出實驗室始終還會縈繞在產業科研的頭頂揮之不去!

當我們以積累人才培養和細緻務實科研為基礎不斷挖掘產業內容方向和潛能時,我們就能夠真正將科學技術實踐為第一生產力,從過去中國人無法掌握科技門檻和議價權的尷尬中轉變過來,以厚積薄發之勢迎接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的風口!



科技興國不是如此這般炒作:中國科技內核價值的當下和成長

五、真科技不懼資本估值

當前的中國科技不在於追求引領而是夯實基礎,過去我們遺留下來的大多數問題都集中在過度急功近利中。這種急切之風不除,我們不僅會在資本市場上遭遇高估值的自我質疑,同時還會在產業和社會效應層面形成極度不好的影響。

當下的經濟形勢相當複雜,且很多的未知環繞著人們的思考,但是有一種確定性卻是共識:那就是無論如何,科技革命的蓄勢待發是整個時代於低迷之中最好的消息。

從5G網絡迭代到超級物聯網,從太空探索到海底工程,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家居,從AI普及到無人駕駛,從量子科學到納米醫療,這些事物如此深刻得昭示著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光明前景,而這些都是科技研究大到無窮盡的領域範疇,如何真正使這些概念從我們科學家的腦袋裡和實驗室裡搬到產品應用層面上來,這就是真的科技引領帶來的改變了。

科技股的含金量從來就不是單純憑藉資本估值,它存在於漫長的企業產品價值研發當中,它存在於我們培養的尖端人才手中,它存在於廣泛的社會認可中,它存在於整個經濟宏觀定位當中!只有在這些邏輯定義中尋找科技股的估值,那才是準確的,也是真正合理的。

真的科技股從來不懼資本的估值和考驗,即使在風險調整的衝擊之下,仍然持有韌性和待發。那些在市場中看似呼風喚雨,今天一個漲停明日一個跌停的資本炒作套路,實際上對於真正的科技挖掘和產業轉型毫無益處!

我們中國人應當沉下心來好好雕琢屬於自己的科技產業集群,即使無法全方位引領未來的科技革命,也需要在時代潮流中為自己贏得生存和發展的廣闊空間,這才是科技的使命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