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的構成 貳——麵粉

烘焙製作中用到的麵粉主要是小麥麵粉,目前人工種植的小麥有很多種,各有其特色與用途。通常我們做麵包用的是硬紅春小麥(Triticum aestivum)也叫麵包小麥,這些小麥的特別之處在於麵筋蛋白的成分與質地:蛋白質含量很高,麵筋又非常強韌,穀粒內部堅硬、光滑而透亮,這種小麥磨出的麵粉我們稱之為高筋麵粉;

而製作蛋糕就需要麵筋較弱一些的低筋麵粉了,這樣的蛋糕才能柔軟而入口即化,密穗小麥(Triticum compactum)的麵筋蛋白含量較低,蛋白質裡面夾雜澱粉粒和氣穴,其蛋白構成一種特別軟的麵筋,是研磨低筋麵粉的最佳選擇;

還有一種獨特的硬粒小麥種類——杜蘭小麥(Triticum turgidum durum),其較硬的質地與較高的蛋白質含量,能研磨出較粗的麵粉顆粒,主要用來製作意大利麵。

蛋糕的構成 貳——麵粉

(小麥類別及蛋白質含量表)

研磨,是小麥主要的加工步驟,穀粒先碾成細小微粒,再將微粒進行篩濾,以製造出想要的麵粉品質。大部分麵粉都是精製而成,也就是說,這類麵粉都要經過篩濾,去除胚芽和麥麩層,留下蛋白質微粒以及富含澱粉的胚乳。剛磨好的麵粉所製出的麵筋筋性很弱、麵糰鬆軟。麵粉不密封放置數週後,空氣中的氧氣會讓小麥谷蛋白鏈末端的含硫物質逐漸釋出,這種硫化反應形成更長的麵筋分子鏈,讓麵糰富有彈性,而現在工業化為了提高效率,通常在磨好的麵粉中添加氯氣與抗壞血酸(維生素C)來促進氧化。

蛋糕的構成 貳——麵粉

(小麥的結構)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小麥的主要礦物質、維生素與膳食纖維都藏在胚芽與麥麩中。於是不經增白、增筋,不去麩皮、胚芽的全麥麵粉似乎比精製麵粉更加營養健康。

麵筋(中式名稱)或麩質(西方名稱),日本、臺灣或稱其為麩素,是小麥蛋白的複雜混合體,這些小麥蛋白不溶於水,但彼此之間或是與水分子卻可以結合。蛋白質乾燥時結構穩定,不會發生反應,一旦摻水潤溼後,蛋白質外形會改變,彼此能相對移動、構成或打斷鍵結。

蛋白質是一種鏈狀長分子,由氨基酸這種小分子構成,大部分麵筋蛋白(包括谷膠蛋白和小麥谷蛋白)長度相當於1000個氨基酸。小麥谷蛋白鏈兩端都有含硫氨基酸,能與其他小麥谷蛋白鏈末端的氨基酸束縛在一起,構成牢固的雙硫鍵結。

蛋糕的構成 貳——麵粉

(小麥谷蛋白分子)

小麥谷蛋白分子是長鏈螺旋的氨基酸聚合物,中段彎曲使整個分子呈馬蹄狀,相似的氨基酸會形成臨時鍵結,於是小麥谷蛋白鏈會彼此首位相連,好幾百個小麥谷蛋白鍊形成超長鏈,這些螺旋狀蛋白質最後便交織成一片綿延的網絡,也就是麵筋。(如果光讀文字不好理解的話,可以參考涼皮的形成,用水不斷的揉洗面團,使麵糰裡的澱粉與蛋白質分離,分離的蛋白質糾結成網狀,變成勁道彈牙的麵筋,而剩餘的澱粉與水經高溫蒸熟就成了半透明的涼皮或稱釀皮)

由此可見,若想做出鬆軟的蛋糕,高筋麵粉顯然是不可取的,過高的蛋白質含量會形成過硬的麵筋網絡,且不同的麵粉不單是蛋白質含量的差異,其蛋白質特性也不相同,因此想要互相轉換是不太可能的。

不過可以通過添加玉米澱粉或其他純澱粉來稀釋麵粉中的麵筋蛋白;以及添加活性麵筋粉來增加麵筋。這種轉化只建議在通用麵粉與酥皮面粉之間(若想用通用麵粉調出酥皮面粉,可在兩份通用麵粉中加入一份澱粉;若想把酥皮面粉調成通用麵粉,添加八分之一面筋即可),蛋糕麵粉中的澱粉和脂肪在研磨加工中受氯的影響,成分改變了,且蛋糕麵粉的麵筋較軟,故不建議轉化。

蛋糕的構成 貳——麵粉

(麵粉名稱與蛋白質含量)

在亞洲通常以麵粉的蛋白質含量來區分麵粉:粗蛋白質含量在12%~14%的高筋麵粉(麵包粉bread flour,許多英文配方用bf表示),通常用於製作麵包、派皮、麵條等口感偏任性的點心;其次是粗蛋白質含量在9%~11.5%的中筋麵粉(plain flour),這就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所使用的麵粉,通常用於製作各類中、西式點心;以及粗蛋白質含量在6.5%~8.5%的低筋麵粉(日本稱其為薄力粉,也叫蛋糕粉cake flour,許多英文配方用cf表示),通常用於製作糕點類、餅乾類。

而法國烘焙師會從另外一個維度去區分麵粉,通常將其分為三類:白麵粉(幾乎不含麩皮,灰分從低到高為T45/T55/T65)、全麥粉(按麩皮的多少和粗細分為T150/T110/T80)以及黑(裸)麥粉(按麩皮的多少和粗細分為T170/T130/T85)。值得一提的是黑(裸)麥粉研磨所使用的黑裸麥,不同於其他麵包粉所使用的硬紅春小麥。

法國小麥粉的分類以灰分來區分,灰分指小麥麩皮中所含的礦物質成分,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麩皮裡的雜質。根據雜質的含量,用數字大小來區分麵粉,T後面的數字越小,表示這類麵粉的精製程度越高,麵粉的顏色越白。

前面文章有提到,蛋糕由雞蛋、麵粉、糖和油脂交織而成,蛋糕的架構主要由麵粉澱粉和蛋類蛋白質組成,氣泡讓質地變得鬆軟且入口即化,因為氣泡可以把麵糊分為纖細的片層,而糖和油脂的貢獻則是阻礙麵筋的形成以及幫助蛋類蛋白質的凝結,同時也破壞澱粉的糊化網絡,不過糖與油脂如果過度減弱蛋糕的結構,那麼蛋糕就無法支撐本體的重量,造成蛋糕塌陷。當然了,不是所有的蛋糕都要求蓬鬆與入口即化,這就衍生出了密實厚重的無粉巧克力蛋糕、以及用堅果粉代替麵粉的堅果蛋糕等。

除了麵粉,在常見的配方中還有澱粉、穀物粉、可可粉與堅果粉等,在配方里替換一定比例的其他粉類可改變蛋糕的組織與口感,建議初次增減比例為20%,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增減。澱粉我們通常指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與竹芋粉沒有玉米澱粉那股禾穀風味,且在低溫下就會糊化,因此會縮短加熱時間,製作出來的蛋糕容易偏溼,但作為湯汁增稠劑是不錯的選擇。

寫到最後。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蛋糕:如果將蛋糕看作是一棟建築,那麼雞蛋就是建築的鋼筋結構,蛋經打發充氣後,蛋白質所組成的網,經高溫烘烤凝結變硬,構成了蛋糕的骨架;而麵粉中的澱粉粒,就充當了建築的水泥填充物,經加熱後的澱粉粒吸水、膨脹,從原本的半固態或液態原料轉變成永久性的固態結構,這樣就能得到組織鬆軟又不會塌陷的完美蛋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