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你有沒有聽到一個聲音?

很輕,很輕……很輕,很輕……

在遙遠的地方說著什麼……

放輕呼吸仔細去聽……

讓自己完全的放鬆去聽這個聲音……

1……

2……

3……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我聽到有一個小男孩(小女孩)在說話,他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偉大的魔術師;

我還聽到他說,自己很孤單;

我甚至還聽到,他說自己想要解脫;

小男孩(小女孩)開始哭泣,毫無掩飾。

我看到他的身體遍體鱗傷,鮮血淋淋,一個人,蜷縮著,緊緊的抱著自己,躲在牆邊的角落,瑟瑟發抖;

我看到他看我的眼神充滿著恐懼;

我看到他欲言又止又往回縮了縮更加用力的抱住自己;

我看到他……

你呢?看到了嗎?那個小男孩(小女孩)。

他就是你自己。

他需要一個緊緊的擁抱,他需要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他更需要一個溫暖的家。

可是小孩,你為什麼會哭?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行為反應內在的需求

我們常聽一句話,因為你缺乏什麼,那麼你就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件事上,並且過度注意會讓你更加缺乏這樣東西。

譬如,有人缺乏安全感,那麼會從各種方面去尋求安全感,有時候甚至會做出一些事與願違的事情。之前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反饋,孩子很叛逆,打架鬥毆抽菸喝酒成宿成宿的打遊戲,究其原因,孩子剛剛出生不久父母由於工作原因將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撫養,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孩子不僅缺乏安全感,而且缺乏力量缺乏自我意識,我在很多次講座或者是文章中都講過,母親在孩子早期成長中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的建立,而父親則是力量和自我意識的建立,現在孩子都處於缺乏狀態,自然會尋求外界的力量去彌補。

父母給我說了一個例子,孩子有一次去小賣部買東西,因為一點兒小事與售貨員發生了口角,孩子怒吼著威脅售貨員要殺了他,但是我們都能夠看出來孩子嚴重的恐懼,他害怕面前這個高大的男人對他不利。

是的,安全感和內在力量的嚴重缺乏讓孩子很恐懼面對這種情況,所以想依靠大聲還有威脅性語言賴暫時獲得安全感。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例子:

名女孩子由於感情問題尋求的心理幫助,自己反饋,自己經歷了三段感情,每一段感情中的男友都相信自己,但凡自己出去,男友都會打電話進行盤問,並且每次盤問的模式都是一樣,“你去哪兒了”“和誰在一起”“做了什麼”然後女孩每次說了真實情況後男友都會說“我不信”,導致每次女孩都要找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才能夠停止對方的盤問。

經過諮詢我們發現,實際上女孩的每一任男朋友起初都不是這樣的,在跟她交往後半年左右都會發生這種情況。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他們的關係至少有一半是女孩主動造成的,那麼為什麼呢?原來是女孩小時候經常經受父親這樣的盤問,每次的盤問方式都是“你去哪兒了”“和誰在一起”“做了什麼” “我不信”。

她在後期開始找男朋友每次都會將早期的這種創傷帶入到男朋友身上,然後引導男朋友去做父親當年做的事情,她對於早期愛的缺失,在成長過程中的逃避又開始一遍一遍重溫當年的情景。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小孩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小孩,他們以不同程度的方式生活著,也以不同的形態存在著,有的是女孩有的是男孩,外在的一切行為都會對他們產生莫大的影響,不管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每一點細微的情緒都會讓他們感受到。

而這個小孩就是我們每個人童年最原始最純真的自己。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內在小孩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他能夠因為你幸運的童年作為禮物擁抱你一輩子,同樣的他們也能因為你不幸的童年折磨你一輩子。

我們很多人在情緒低落,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中時都能理解為與內在的小孩暫時處於脫離狀態,而就像是,前面第一個例子中的那個男孩,他因為童年時代父母愛的缺失,導致自己長大後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去讓自己暫時隔絕內在小孩對自己的影響來應對一切突發事件。實際上這個過程讓他內在的小孩更加瑟瑟發抖,躲的更遠。

我想,他內在的小孩是一個小女孩。

再比如前面那個女孩子,重溫童年過度關注,逃避現實,實際上她對父親是有很大的依賴感的,因為內在的她知道每一次父親的盤問都是因為對自己的關心,長大後父親不能做到像她小時候那樣時時刻刻都關注著她,所以她尋找的男朋友每一任都有著父親的影子,同時在她的鍛造下,他們都模仿父親當年對她的關心方式去關注她。可是這種關心又給她帶來痛苦,因為這種關心讓她壓力很大,所以一旦將男朋友打造成父親的原型就會內外不統一,選擇以分手的方式去逃避。

惡性循環,一直持續下去,不斷的重演著。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小孩,你為什麼會哭?

四月份看過一篇推文,《17歲男孩跳橋身亡:媽媽生我1次,卻用斥責殺死我1000次》,這件事情不得不讓我們深入反思,究竟是孩子太沖動還是父母太嚴厲?

作為孩子,當父母的指責一遍一遍的在耳邊出現,一遍一遍衝擊那本就不成熟的心靈的時候,內在小孩早就因為害怕躲的遠遠的,但是由於“父母”這個身份的存在,導致這個小男孩還適當的跟內在小孩有所關聯,直到,最後的關聯都被無情的扼殺,內在小孩倒下的那一瞬間也是這個小男孩沉寂的那一刻。

他,累了。

作為父母,每一次對孩子完美的要求,也同樣反映出早期童年被斥責的經歷,因為他們早就不願與自己內在小孩交流,只是將她放在潛意識裡面關起來。而此時,為了能夠內外統一,所以將自己所有需要被關注的點都放在孩子身上,是的,父母是在建立一個更加完美的自己,想要拯救那個蜷縮在牢籠中的自己。

那麼父母的父母呢?經歷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其實就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句話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內在小孩模仿的累了,最後終究會哭泣,哭泣的累了,就會徹底的遠離你,直到永遠不再回來。

有一個離婚家庭的孩子,父母離婚前過的很開心,但是離婚後,孩子開始封閉,漸漸不與其他人溝通,直到社交的完全喪失到自閉,都是一個外因(父母離婚)作用到了內因(沒能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導致(內在小孩的恐懼逃離),最後孩子出現問題。

那個孩子現在二十多歲了,據孩子父親自述,孩子已經有三年不願意出門,他實在沒辦法,不知道怎麼處理。

我說,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孩子已經害怕到了極點,我們都不知道他內在的小孩究竟藏在什麼地方,也有可能在我們尋找的時候跟我們躲貓貓,但是,只要堅持,我們終究可以找到,並且撫平孩子的創傷的。

我不知道這個孩子內在的小孩有多痛苦,但是我知道他肯定長時間處於哭泣中。

傳奇才女林徽因曾拒絕了徐志摩的痴愛,胡適曾經給出的答案是“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詞,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目中的愛、自由和美的完美女神,他因而痴迷。

林徽因對兒子梁從誡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是的,徐志摩愛的是他勾勒出來的那個完美的小孩,也許是林徽因小時候的形象,也有可能僅僅是他的一種幻想。如果他們真的在一起了,幻想就會破滅,內在小孩再次不統一,必然會出現分離,聰明的林徽因早就看出了這點。

正如之前網上看到的一段話:

你對我的瞭解有多少呢?

我的容貌、我的性格、我的思想、我曾經與將來的生活,一切你都看不到。

我在你心中無非一具才華做成的軀殼,沒有靈魂,沒有心。

這個女孩跟林徽因一樣,她們更想內外統一,讓對方看到最真實的自己,那個有創傷的小孩,哭泣的小孩還有才華並茂的身形思想。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曾經風靡一時的歌曲《海闊天空》中有這麼幾句歌詞: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Beyond追求著自由,這是與內在小孩完美聯結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是內在小孩分離的一個過程。

追求真我與超我的一個矛盾過程,最後終究會被現實打敗,在鬱郁的時候重新選擇迴歸本我。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醫院的姐姐後來給我說,她的男神在國外,非常的有才華,並且時常給她驚喜,但是除非是他回國,否則肯定會一直處於精神戀愛的狀態,亦或者是各自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

我說,如果他真的回國了你們順利的在一起了,你們也很難過的幸福,因為理想型對象和現實型對象起了衝突,你們都沒辦法去更好的接受。

是的,他們並沒有任何內在小孩的溝通,只有精神層面的幻想,一旦內在小孩參與,必定分崩離析。

一個完美形象的崩塌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原諒自己的內在小孩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

你內在的小孩還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