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如雷電!物美完成收購,麥德龍瞄準To C到家增量市場!

引語:麥德龍供應鏈+物美多點,在To C到家增量市場,將觸發怎樣“愛”的火花?


核心導讀:

1、麥德龍優勢在哪?物美為何花大價錢收購?

2、麥德龍在已有基礎上加上物美技術賦能,進軍C端還需要做什麼改進?

3、面對顧客需求,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機會如何?


疾如雷電!物美完成收購,麥德龍瞄準To C到家增量市場!


據報道,麥德龍中國與物美雙方交易股權第二季度按期內完成,此後物美集團持麥德龍中國80%股份,麥德龍集團持20%股份。在雙方優勢護持下,轉向線上線下一體化,零售與批發共同發展。麥德龍供應鏈優勢+物美多點技術賦能,在ToC到家增量市場,一家親將觸發怎樣“愛”的火花?


一、麥德龍發力C端


在麥德龍中國過去10年中,銷售額一直保持持續增長,處在激烈競爭市場環境中,麥德龍中國在2019年表現突出,財報增幅超過5%。


廣州萬民百貨商超副總裁李波濤認為麥德龍主要有三方面優勢:第一,麥德龍會員制鎖定高端且有實力的客戶;第二,麥德龍商場相對較大,sku豐富;第三,商品品類精選且檔次高。


疾如雷電!物美完成收購,麥德龍瞄準To C到家增量市場!


而麥德龍在2B方面優勢明顯,主要打造高端銷售路線,獲得高端層次消費者肯定以及信任。在發展56年間,擁有一套供應鏈體系,以及採購能力。據瞭解,麥德龍在2003年開發自有品牌商品,截至目前已擁有3500多個自有品牌SKU。麥德龍中國多次成為國家重要活動的主要食品供應商,為北京奧運會、世界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提供食品供應與保障。


麥德龍中國在北上廣深等60個城市,擁有97家門店,擁有1300萬個人會員和400萬商業客戶。Cash & carry(現購自運)模式即倉儲批發模式為麥德龍在2B獲得話語權。麥德龍在資產以及硬件方面,作為全球領先批發零售集團,在全球擁有760多家商場。其在顧客同理心需求方面研究深入,針對食品安全以及高品質消費達到顧客需求標準。


物美對於麥德龍現有體系的補充恰到好處,雙方在各自優勢下護持。

物美以北方,華北以及江南西北市場為主,門店遍佈全國1500多家,加上多點Damll補充,物美O2O領域已在行業內呈現領先趨勢。多點截至2019年12月,其月度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1600萬,註冊應用程序用戶8000萬個,並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疾如雷電!物美完成收購,麥德龍瞄準To C到家增量市場!


到店、到家以及到店自提作為物美主要銷售模式,同大多數企業模式類似,並且在三種銷售模式下,物美物流體系根據消費者需求分為O2O及時配送、次日達、倉庫直髮、倉到店等等多種模式。

麥德龍在多點技術依託線下,在物美已有資源上,構建全渠道購物平臺,發力C端。


二、麥德龍面對的挑戰


目前無論是社區團購或者到家模式等業態模式,諸多業內公司面臨著在已有基礎上,如何賦能已有體系門店難題。而物美此次成功收購麥德龍,基於針對物美已有體系,希望麥德龍可以發揮其優勢,並在大趨勢下,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


疾如雷電!物美完成收購,麥德龍瞄準To C到家增量市場!


麥德龍在已有業態體系下,鎖定高端消費精英人群,細化客戶需求方向,將已有商路進一步拓寬。針對顧客線上需求,加上物美以及多點技術扶持,考慮到顧客目前到家需求增量,再精細化改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突破。


李波濤認為,麥德龍轉向2C,可能會做三方面改變:第一,賣場佈局。目前麥德龍為會員制銷售,在轉向2C後可能會改為非會員制。第二,商品品類。假若轉為2C,麥德龍在已有2B商品基礎上,會有針對性調整。第三,強化生鮮品類。完善生鮮售賣方式,例如,肉類銷售為冷庫銷售,主要針對2B,為採購提供最好的品質,假如轉向2C,需要對此做出改變。


由於麥德龍中國銷售額並不低,且在2B運營中,2C份額佔一定比例,所以在調整方向對於麥德龍來說並不難。物美多點體系幫助麥德龍提升實體店線上服務能力以及銷售能力。


疾如雷電!物美完成收購,麥德龍瞄準To C到家增量市場!


當然也要看到,物美在收購麥德龍後,在零售業態裡,繼續發展想成為領頭人需要發力以及蓄力過程,這段過程在未來發展如何還需觀望。需要在供應鏈體系、顧客體系、業態體系、線上線下相融體系、營銷體系、運營管理體系

等一系列工作,做出更加全面的完善。


三、線上線下一體化成未來趨勢


目前加快線上線下一體化體系佈局巨頭,不僅是物美,其他企業如沃爾瑪、阿里系大潤發以及盒馬、永輝,都擁有一定區域性品牌,有其固定客源。而生鮮賽道在其中佔有重要比例,售賣模式與顧客需求相互與時俱進,不僅出發與商戶,從客戶角度出發,滿足顧客需求,未來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已成趨勢。


目前線上線下疊加,業內還沒確定標準,未來發展空間仍有可探索餘地。商家將客戶生活圈劃入經營範圍內,並考慮到客戶需求,將供應鏈劃分至最快最簡潔成本最低還需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