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或者元夕,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善的历法《太初历》就已经将元宵节列为当时汉朝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宵"古代有晚上的意思,它本意是"上元节的晚上",后来成为元宵节。最早是汉武帝时期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祭祀"太一"的活动,是道教的重要活动。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我国,佛教有"点灯敬佛"的说法。东汉明帝时期,佛教每逢正月十五,寺庙里就会点起灯盏,观佛舍利。于是汉明帝就在皇宫里点灯敬佛,同时也命令百姓挂灯,由此便成为了元宵赏灯的活动。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当然历史变迁,朝代的更替,元宵节各个时代也有不同的说法和活动。到了现在,仍有很多活动保留了下来。例如:制作花灯、赏花灯、猜灯谜等。各地也在变革中演变出个字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放烟花、踩高跷、划旱船、背棍、点旺火等。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 正月十五情人节

情人节是舶来品,是属于外国人的节日。那么我国有没有类似的情人节呢?

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男女在表达情爱上是非常含蓄的。如果说和情人节有关的节日的话,那一定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中国古代按照规矩有身份的女子一年只有两次是可以出门的,其中一次就是元宵节了(另一次是三月三踏青)。到了这一天晚上,青年男女都盛装出行,到繁华的街道上看烟花、赏花灯。街上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暗生情愫。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曾经写过一首词《生查zhā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短短的四十个字,描写了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上阕写的是去年的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写出了元宵佳节灯火通明,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昔日的一对恋人,在月光柳影之下,两情依依,情话缠绵,情景交融,制造除了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阕写的是今年的元宵节,"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笔锋一转,写到今年的元宵节,月亮还是那个美丽的圆月,花灯还是那样的璀璨;"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与前两句对照,却已经是物是人非,旧情难续。

上下两阕,一个是相恋时的温馨甜蜜,一个是失恋后的怅惘忧伤。两相对比甜美的更加甜美,忧伤的却是更加忧伤了。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同样,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写过一首比欧阳修流传更广的词——《青玉案wǎn·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在辛弃疾的笔下,又是一个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元宵节。

上阕上一个场面描写,繁华的街道两侧的树上都挂满了灯笼,烟花如同流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节日的气氛一下就出来了。再加上有身份的人携带家眷,乘坐着豪华的马车,莺歌燕舞,在月光之下,灯火辉煌,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载歌载舞。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下阕从面到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引出了辛弃疾一直在等待的意中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写了那些关灯的女人们,她们都打扮的很漂亮,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欢天喜地的四处走着,阵阵的暗香飘来。

但是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些都不是辛弃疾要等的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当作者焦急的四处寻找的时候,猛一回头,眼前一亮,在那灯光暗淡的地方,辛弃疾看到了一个人的背影,那一瞬间,作者的心情豁然敞亮起来!发现自己意中人的一瞬间,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中国情人节,情归何处?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