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孤独、寂寞、自闭,却又浪漫、热烈、任性。很多看似矛盾的词汇,都能在三毛这里融为一体,世间再难有如三毛一般的人。

她不喜欢上学就休学,想去远方就用14年去流浪;她的布衣,她抽烟的姿势,她的生活方式洒脱至极。

她清白且勇敢,她潇洒且不羁,她的一生,只活了40多岁,却仿佛活了400岁。

不要读三毛,因为,你很容易共情于她传奇的一生,为她感叹、落泪、欣喜、遗憾。

三毛不会远去,每一个还渴望着远方和真挚爱情的人,都忘不了三毛。


文 | 松奈子


1991年1月3日,晚上11点左右。


台湾一家医院里,查房的护士发现三毛病床前的灯还亮着。三毛特意把她招呼了过来,对她说:“我睡眠不太好,晚上不要过来打扰我。”护士点了点头,关上了房门。


第二天早上,清洁工在厕所打扫卫生,发现三毛用一条肉色的尼龙丝袜自缢,结束了自己48年的生命。


她没有留下遗书,没有和任何人告别,没有换新衣服,也没有化妆。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什么都没带走,她只带走了自己。生前的她是那样地轰轰烈烈,走时却悄无声息。


父亲陈嗣庆悲痛欲绝,“平平啊平平,你真是走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是全书的结局,也是三毛的结局。《红楼梦》是三毛最喜欢的书,年少时,她曾疯狂迷恋着这本书中真挚的爱情和绚丽荼蘼的故事。


台湾《读书人》杂志曾问三毛:“假如你只有三个月可活,你要怎么办?”


三毛不知道怎么答,当时,三毛的爱人荷西就说, “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两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起去吧。”


如果三毛还在人间,那么3月26日,会是她77岁的生日。可是,荷西不在了,她也不在了。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三毛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冷淡。”父亲说。


或许是因为出生于战火中的重庆,童年时见过太多的颠沛流离,三毛似乎生来就特立独行,注定将来要和

“流浪”二字分不开。


1946年,3岁的三毛指着自己的名字“陈懋平”中的“懋”字,对父亲说她不写这个字,以后都去掉。父亲笑着允诺了她。


三毛不爱与同龄人玩在一起。从小便显得精灵、倔强、任性。


她喜欢书本、农作物,不爱洋娃娃、新衣裳。她自己用竹竿做竹马,用小草编花环,她不哭不闹,总是默默独处。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的想法总是奇奇怪怪,令大人感到不可思议。


看到苹果挂在树上她会问,“是不是很痛苦?”


掉到废井里,双膝跌得见骨头,她说:“咦,烂肉裹的一层油原来就是脂肪,好看好看。”


在《雨季不再来》的序言里,三毛诉说自己的心事:“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至永远不能超脱。”


三毛最爱的事是拾荒。她在《痴心石》里写道:“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


有时候是一颗淡紫色玻璃球,有时候是一枚生锈的别针,有时候是小狗掉落的一颗牙齿,有时候是一个别人没用完的铅笔头。


三毛以此为荣,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的行为。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还在小学作文课上说,


“有一天长大了,我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老师和同学都笑话她,老师朝她扔了一块板擦,生气地说:“如果将来拾破烂,还要到学校读书干什么,给我重写!”


三毛大受打击,她在心里想:“大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把自己那一套世界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呢?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内心深处真正喜欢的东西吗?


回想起小学四年级以后的日子,三毛有如进入了一层一层安静的重雾,浓密的闷雾里,甚至没有港口传来的船笛声,压抑得她喘不过气来。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上了初二,这样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因为沉迷阅读,三毛的月考成绩不理想,有四门科目不及格,她埋头复习,进步神速,老师却不相信。


那天,老师站在讲台上,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说,“我们班里有位爱吃鸭蛋的同学,老师今天就要请她吃两个。”


说完,就拿起毛笔蘸满墨汁来到三毛面前,在她的眼睛上画了两个又大又黑的圆圈。所有人都哄堂大笑,只有三毛的心凉了。


她开始变得自卑又胆怯,出现心理障碍,豆蔻年华里,关于生活的乐趣,好像都开始一点点变灰。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想到20岁是那么的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四周没有东西可以触摸而只是灰色雾气形成的隧道,而我一直踩空,没有地方可以着力,我走不到那个20岁……”


三毛退学了,没有学上的日子持续了七年。


她越来越叛逆,敏感,极端,自闭,常常悄悄流泪。


但她仍存希望,她喜欢在家里的阅读室读书、发呆,她反复读《孽海花》《阅微草堂笔记》和《人间词话》。租书店里,三毛是那里的常客,只要口袋里还有几毛钱,就一定会去租书。


儿时她喜欢读《三毛流浪记》,她同情书里“三毛”的遭遇,她的笔名也取为“三毛”。


阅读和写作,让三毛对这个世界重新燃起希望。


她平凡又纯真,她喜欢踏踏实实地活着,尽管童年的遭遇并不完美,但多年来,她一直努力在勇敢地面对,从黑暗和泥泞生出花儿来。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1964年,三毛成为中国文化学院第二届选读生。


她说:“之所以选择哲学,是因为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她很看重爱情,可以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有结婚的想法时,三毛只有21岁。


心上人叫梁光明,她太怕失去他了,她主动要求梁光明娶自己,她说,如果你不同意,我就出国。


梁光明犹犹豫豫,三毛有些心慌,于是她真的开始办理出国手续,仅仅是为了能让梁光明尽早确定心意。


临走前,她委屈地对梁光明说:“机票和护照我都可以放弃,只要你告诉我一个未来。”


梁光明只是低着头说:“祝你旅途愉快。”


爱得有多深,走得就有多决绝。她凭着一腔孤勇,第一次离开了故乡,去到大洋彼岸的西班牙。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那里有明媚的阳光,白色的建筑,一望无际的葡萄园,皆是三毛喜欢的浪漫与质朴。她不会说西班牙语,做了三个月的“哑巴、聋子”,写信不说辛酸,只是独自拼命地学习。


她很倔强,从不肯提起梁光明,但又一直牵挂着他。直到一年后,给父亲的回信中,父亲看到她谈现代诗、艺术史、西班牙文学、人文地理才知道,“一年之后的那个女孩子,来信不一样了。”


她的字里行间里,开始提及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轻歌剧。她开始到处旅行,去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穷游。


家人问她过得怎样,三毛说:“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后来,三毛爱上了一位德国教授,两人的婚期都定了,结婚前的那夜,新郎却猝死在三毛的怀中。


三毛吞药,企图自杀,被救了回来。


她想念西班牙,她决定回到那个曾经治愈过她的地方。离开前,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歌——《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或许,三毛的故乡注定在远方,她注定逃不开流浪。她注定要成为那个万水千山都看遍的自由的小鸟。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旅途中,她曾问自己:“为什么这世上会有那么多寂寞的人?”


也许只有如她这般寂寞的灵魂,才会懂得另一颗灵魂的寂寞。她启程前往西班牙,在那里,有一位曾经恋过她的少年,很快,将再次和她相遇。


那个少年,叫荷西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六年前的圣诞夜,西班牙下起大雪,三毛和荷西相识,两人不久就陷入热恋,但荷西还没到娶妻的年纪。


“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就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向往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那时,三毛拒绝了荷西,现在,她要重新回来了。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收到了荷西写给自己的信:


“在我18岁的那个晚上,你告诉我,你不再见我了,你知道那个少年伏枕流了一夜的泪,甚至想要自杀吗?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吗?我和你约的期限是六年。”


她感动又惊喜,给他回信:“荷西,我回来了,我是Echo。”


他们终于在一个黄昏重逢,两人说起六年间彼此错过的所有故事。


三毛突然停顿了一会,温柔地望着荷西,说出了那句话,“你是不是还想结婚?”


荷西说:“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


他们决定结婚。他们决定离开繁华的都市,去撒哈拉。


荷西喜欢海洋,但撒哈拉是三毛的梦想,荷西为了她,宁愿变成一条居住在沙漠里的鱼。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婚礼仪式很简单,三毛只穿了白色麻纱缀花上衣,蓝色牛仔裤,她把厨房里的芹菜插在头上当装饰。


在撒哈拉,他们随处逛,看到一间没人住的小屋,就决定当做自己的家。墙壁有裂缝,灯泡很小,水龙头里没有水。


但三毛说,“很好,我喜欢,真的,我们慢慢来布置。”


三毛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那时候,我们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床架,没有衣柜,没有瓦斯,没有家具,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而没有一件新娘的嫁衣和一朵鲜花。而我们要结婚。”


随性又洒脱。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家对面是个垃圾场,三毛就常从那里拾荒,废旧轮胎被三毛改成坐垫,没人要的玻璃瓶,三毛拿来当花瓶,捡回来的木板,改造成桌子。


即使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两个人依然过着浪漫有情调的生活。


三毛给荷西煮粉丝,她说,“这个啊,叫作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


荷西就每天直呼:“太太,我想吃雨。“


荷西还问过三毛:“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问:“如果跟我呢?”

三毛说:“那只要吃得饱的钱就够了。”

荷西问:“那你吃得多吗?”

三毛说:“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对相爱的人来说,这些就足够了。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1979年9月30日,荷西遇难。


三毛痛彻心扉,她一遍遍地喊着荷西的名字,却再也得不到回应。她再一次开始流浪。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在泰国,她扎着降落伞,飞到海上;她看过维多利亚港的灯火通明;她游遍中南美洲,她写道“墨西哥特有的大蜥蜴,咄咄地向我们吮吐着腥浓的喘息。”


她拥抱生命,拥抱自由,拥抱世界。


她说:“我一点一点脱去了束缚我生命的,一切不需要的东西。海角天涯,只要我心里想到,我就可以去。我的自由,终于在这个时候来到了。”


她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永远只能奔赴远方流浪。


她把游记收录进《万水千山走遍》一书,那里,藏着她对世界的窥探和热爱。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三毛同时开始疯狂地写作,不吃饭,不喝水,日夜不分,她同时写三本书——《倾城》《谈心》《随想》,还着手翻译丁松青神父12万字的《刹那时光》。


1984年到1985年的三毛,可以说是一名“写作疯子”。


她常常会喃喃自语,“荷西,你知道我现在有多难过吗,你是不是还活着?”


她是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三毛在这些作品中,留下了自己壮阔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代人的流浪梦,她是那个年代里唯一一个逃脱滚滚红尘去勇敢追逐自己梦想的文艺女青年。


三毛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出版社安排的读者见面会里。然而,她的这些浪漫和绚丽,她对人生的追求,她的内心世界,当时并没有人真正关心。


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渴求的,并不是这些。她根本不爱世俗的繁华,但她仍然努力接纳身边的事物,给读者一封封地写回信。用自己质朴的灵魂,去帮助更多孤独的灵魂。


这世间欠了三毛太多温柔,可她仍然愿意用浪漫来面对这个世界。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三毛病倒了,住院后的第三天,被发现自杀在厕所。


临走前,她曾对母亲说:“我的一生,到处都走遍了,大陆也去过了,该做的事都做过了,我已没有什么路好走了。我觉得好累。”


三毛的生前好友贾平凹说:


“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她以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创造着一个强刺激的三毛,强刺激的三毛的自杀更丰富着一个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


喜欢三毛的人都知道,人们爱三毛,绝不止是因为她是优秀的作家。北大教授张颐武曾说:“三毛的成就主要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


大多数人,更爱她的灵魂。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她任性洒脱,她追崇自由;

她渴望真善美,她简单质朴;

她从不掩藏自己的感情,她爱就爱了,厌就厌了;

她不怕路途遥远,她说走就走。

她很平凡,但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她说,“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山不过来,你就自己走过去。”是她的人生信条。


三毛努力行走,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对她的看法,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那个本真的她。


她孤独、寂寞、自闭,却又浪漫、热烈、任性,很多看似矛盾的词汇,都能在三毛这里融为一体,世间再难有如三毛一般的人。


她不喜欢上学就休学,想去远方就用14年去流浪;她的布衣,她抽烟的姿势,她的生活方式洒脱至极。


她清白且勇敢,她潇洒且不羁,她的一生,只活了40多岁,却仿佛活了400岁。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三毛告诉所有人,

生命,是可以很辽阔的。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这个世界,三毛来过,但她从不曾离去。她存在于山高路远之间,她存在于字词句读之间,她存在于浓烈又平淡的爱情中,她也存在于浪漫不羁的生活里。


不要读三毛,因为,你很容易共情于她传奇的一生,为她感叹、落泪、欣喜、遗憾。


三毛不会远去,每一个还渴望着远方和真挚爱情的人,都忘不了三毛。


传奇女作家三毛,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她。

作者:松奈子,读者人物独家撰稿人。视野所及皆是句读,在世界中行走,以编辑这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