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之禹及夏朝的發展


《史記》之禹及夏朝的發展

夏朝的開啟者是禹。《史記》中記載禹是黃帝的玄孫,帝顓頊的孫子,也是帝王之後了。

但禹的父親鯀卻沒有什麼大作為,本身名聲也不好,“負命毀族”,意思是不聽從命令,還好肆意妄為,同時敗壞同族。時任帝堯本來決定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治理洪水。結果鯀“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花了九年時間毫無建樹,百姓仍深受洪水之害。總之,鯀這個人品德不好,又沒有真才實幹,雖說是帝王之後,可實在是無用。帝舜一上臺就把鯀誅殺了,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親的工作繼續治水。

對於父親鯀的被殺,兒子禹表現得很深明大義。《史記•夏本紀》中是這樣說的:禹傷先人父鯀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就是說對於父親鯀的被殺,禹沒有怨恨,也沒有復仇的念頭,而是在感到傷心的同時受到了鞭策,有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父親因為治水不成被誅殺,父親幹不成的事,我能做成嗎?我一定要努力呀。於是禹日夜為治水奔走,殫精竭慮,在外奔波十三年,即使從家門口路過也不敢回家看看家人,留下“大禹治水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談。最終成功治理洪水。

司馬遷也在《史記》中直接描述禹的品德: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wĕi)穆穆(勤勉恭敬的樣子),為綱為紀。一句話:禹的品德和言行皆是天下人的楷模。可見司馬遷對禹的評價是很高的。當然這也源於禹在任司空(掌管工程營建)一職時做成的功績。


《史記》之禹及夏朝的發展

首先是治水的功勞,他成功治理了洪水,“大禹治水”成為美談。天災之後,禹輔助帝舜處理國事,以期成“美堯之功”。禹把國土分為冀州、兗州和青州等九個區域,根據各個區域不同的地質和人文情況進行從地理環境到社會環境的治理,因地制宜。同時循山治山,疏浚河流,知人善任,惠民安民,力諫帝舜在其位需謹言慎行,並任用有德之人,提倡以德行治天下。天下實現大治。鑑於禹的功績,帝舜和群臣一起作歌來歌頌禹的功德,竟然出現了“鳥獸翔舞,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的奇觀,一時間天下興起向禹學習的高潮。

帝舜把帝位傳給了禹。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後,姓姒氏。在位十年後,帝禹在會稽崩逝。本來帝位是要傳給大臣益,但益治理不好國家,各諸侯更是擁護禹的兒子啟,啟遂即天子位,成為夏后帝啟。啟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在其任內成功討伐了有扈氏,維護國家安定。

夏朝時,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帝位在禹一脈代代傳承。至帝桀時,因帝桀殘暴,湯率兵討伐夏桀,夏桀被流放至死。湯承天子位,建立商朝,取代夏朝天下。

在《夏本紀》這篇文章中,囿於資料的侷限,司馬遷對夏朝做出簡單的勾勒,而著力展現禹的功德和形象。但司馬遷在本篇中使用的寫作方法將在以後各篇中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